“你们先吃吧,我不弄完吃不下去饭,别等我了。”7月12日一大早,物资公司银浪仓储分公司到货了一批石油专用管材,保管员王翠翠一上午都在忙着外观检验,登记入账,到了午饭时间都不觉得饿。“她一犯起整理‘强迫症’,真是茶饭不思。”王翠翠的同事打趣道。
王翠翠所在的金属库是油田惟一一家负责石油专用管材供应的基层队,钻井生产所需的所有油套管都是从这里运送到各个井场。如果入库环节出了问题,将会影响后续的钻井生产,所以,每次有管材到货,保管员们都要立即做好外观检验,确保没有锈蚀、弯曲等情况,才能让管材入库。
因为到货量大,物资入库的效率是完成好物资保供工作的关键,入库自然也十分“讲究”。27万平方米的管材料场里,每一种管材的规定区域都按照“场-区-排-位”的编码方式被精确地标识出来,王翠翠即使不看专属标牌,也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每一种管材的“房间”。每次有新的管材到货,“王翠翠都会第一时间配合抓管机操作手,根据规格型号,甚至是生产厂家,迅速地将在线路上黑压压地铺了几十米的管材规规矩矩地放在管垛上。王翠翠说:“即使是同样的管材,厂家不同,质量也会不同,所以一定要仔仔细细分好类。”一般要花费两个小时左右,上百吨的管材才能完成“对号入坐”。
管材物资的实物要整理,账务也同样要整理,保管员的工作要求“日清月结”,到货数据当天必须要入账,十几种管材规格数据也要一一整理更新。所以,在这个队,整理“强迫症”不是个例,而是大家的“通病”,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强迫症”,多年来,金属库始终保持着“千万吨物资收发零差错”的优良记录。
这样的好成绩来自于员工自身的高要求,这样的高要求源自于对“活账本”精神的传承。如今,在这个队中,“活账本”精神演变出了“有温度的油管材,不生锈的铁锁头”的队魂,员工们通过强化对业务处理精准、快速、高效的要求,不断更新整理方式方法,尽职尽责,严细认真,为油田钻井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文/本报记者周娜摄/通讯员卢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