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油四厂试验大队中心化验室,化验员们在工作中免不了要和检测数据打交道,时间久了,他们的数据“强迫症”逐渐显露。
对数据负责是每个化验员的基本职业素养,检测数据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日常药剂检验,三采试验、水质监测、标准曲线绘制、平行双样等一项都不能少,数据看了一遍又一遍,查了又查,才敢在电脑上提交。
在操作间,总是会听到老化验员的“絮叨”:“怎么不继续滴定盐酸了?还没到滴定终点呢?”左手拿着烧杯,右手滴定管的化验员说:“马上就到滴定终点了,差一点颜色就由乳白色变砖红色,最多就差0.1毫升,都不到一滴。”
“差0.1毫升也不行!操作标准要求用盐酸溶解滴定至微红色。”质检组老化验员厉声说。随后,她耐心解释道:“化验检测是个良心活儿,滴定终点颜色的变化会影响到检测结果,检测数据的一点点偏差,上报的数据不仅涉及到生产厂家的利益,更直接影响了油田开发效果。”
手拿药匙站在万分之一天平面前称重的化验员嘴里念念有词:“聚合物黏度检测,称取干粉1.0000克”。”此处称取干粉必须精准,手不能抖,要有耐心,必须要保证小数点后四位完全准确。为了保证天平的稳定,称样品的过程中不能开窗、开空调,炎炎夏日,几个检测样品称下来经常是满身大汗。
不仅仅是对检测数据“锱铢必较”,他们还对日常习惯性错误、不规范操作、不安全行为进行整治。拿量筒的化验员读数据时眼睛一定要平视液面,“如果不能平视的话会导致读数差0.1毫升,别小看这0.1毫升,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强迫症”,上半年,该中心化验室共检测化学药剂45217.65吨,检测水质监测、注入及采出体系301269个数据,全部准确无误。
文/本报记者赵楠摄/通讯员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