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扩大招生规模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客观需求。要想扩大规模,就需要开设新专业。学校党委经过调研,认为工民建专业不仅石油工业需要,而且社会普遍需要,于是决定增设工民建专业。为了这个专业,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张永一找我谈了两次话,后来我和系主任马德坤反复分析讨论,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而且 可以吸纳学校学建筑专业的老师加入,于是就把这个专业筹建起来了。
筹建海洋石油工程专业,说明我们学校领导具有超前眼光。我校在全国高校中较早提出开设海洋石油工程专业。
1987年,我在美国奥斯汀大学航天系进修时收到党委副书记曹开胜的信,让我了解国外海洋石油工程和储运方面的信息。为此我专门转到了石油工程系,后来又去休斯顿了解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情况,收集了一些资料,向学校汇报。不久学校便成立了海洋石油工程系,张宁生任系主任,教师都是从各个教研室抽调而来,比如李书文、孙一平 等,1988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
后来张宁生调到西安石油学院,我刚好回国,学校便让我接班。时任院长罗平亚给我说的第一件事就是海洋石油工程专业仍然没有得到石油部的认可,招生上还是用其他专业的名义,毕业时发海洋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证。虽然学校很希望把这个专业办下去,但石油部严格禁止这种偷梁换柱式的招生方式,所以这个专业就停招了。
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我认为应该给高等学校自由发展的空间,形成良性循环。专业建设需要前瞻性,要看远一点。我觉得办学一定要注意两点,教育的滞后性和教育的前瞻性,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四年后才能工作,这就是教育的滞后性,但我们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眼光一定要长远,要随时跟踪最先进最好的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
当时海洋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师积极性很高,外语水平也很好,比如海工教研室的一位普通教师王杰,后来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有就是海洋实验室都建起来了,当时我在国外学习,去奥斯汀大学看了他们相关的实验室,也领先不了多少。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分配到渤海等油田发展也很好。当时要是坚持下来一定都已经成气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