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现在叫做重庆大学。毕业时有西安、南京等几个地方的学校可以选择,但因家在重庆,所以选择了留在四川。当时,我们有4位同学分配到了四川石油学院,离校时,学校把车票准备好,让我们直接到四川石油学院报到。
1960年7月13日,我来到四川石油学院,人事处一位女同志接待了我,第二天,让我去基建帮忙。当时学校还没有基建处,材料科、工程技术科、财务科共用一个办公室。之后一位叫刘克的工程师接待了我,他之前是石油部工程师,专业是建筑规划设计,当时他正在负责建学校机械楼。按照原来的设计,机械楼楼顶是平顶,但时任院长马载希望建成拱顶。刘克就问我能不能修改设计图纸,我答应试一下。接下来我就把整个楼顶部分设计成了一个大圈梁,把所有梁贯通,相当于把整个屋顶作出了一块钢性很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砌砖就很牢固了。直到现在这栋楼都保存完好。这就是我来到西南石大做的第一件工作。
约半年后,机械系的副主任黄训豪从香港回来,他问我能不能上《弹性力学》这门课。当时赵国珍老师主讲这门课,因为他要出差,所以需要找其他老师来上。我是学结构的,力学这部分自认为学得很多,成绩也还可以,就答应了。后来赵老师出差回来听了我讲课,比较满意,也提了一些宝贵意见,之后就由我继续上这门课。
当时负责基建的领导是副院长王礼庭,他很开明,为了不让我把专业丢下,同意我在不影响基建处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到机械系上课和参加教研活动,所以我一半在基建处一半在机械系,系里有课就找我。王院长很注重培养我,基建上一有设计任务和工程技术难题就会叫上我,我负责的基建设计也比较多。比如南充校区的热工实验室,至今仍在。
慢慢地我便开始参与一些较大的设计了,比如机械楼扩建工程。后来川局设计院希望我参加昆明油库设计,但学校不同意,连发两封电报让我回学校。还有南充校区老学生食堂是我带着肖玉明和张先普设计的。由于这个工程较大,建筑跨度很大,施工难度较高,涉及的因素较多,我当时就给王礼庭副院长提出带到重庆去做设计,因为离自己的母校近,可以随时请教读大学时的老师。学校同意后,我们在重庆大学招待所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参考北京石油大学礼堂兼食堂的设计图纸,把学生食堂设计出来了。这期间重庆大学的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所以至今仍然难忘师恩。
这个过程中,只要机械系那边有教学任务,我就会过去上课。完全离开基建处是在很多工程都完工后,这也反映了当时学校的基建任务很重,很多工作都是自力更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