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

2022-09-15
报刊:西南石油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新闻集装箱

    摘要:★近日,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公布了2022年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评选结果,我校“梦溪”职业生涯发展咨询工作室入选。2022年全国共21所高校的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入选,其中四川2所。★

  • 王艳:遵循父辈足迹逐梦三尺讲台

    摘要:[编辑按]为深入探讨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分享交流教学科研工作学习的体会、感悟,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科研发展,新闻网特开辟“师想"栏目,并得到教师们的支持。我们

  • 3.立起来,做“有担当”的科研

    摘要:“我们的技术不光能预测,还能溯源,帮助“摸清病灶’。”赵晓明介绍说。2019年,我国在海外一处投产不到一年的深海采油井突然大量出水,合作方的外国专家组百思不解,赵晓明团队再次"临危受命&qu

  • 2.沉下去,做“接地气”的科研

    摘要: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西南石油大学任教至今,“俯下身子,做接地气的研究。”一直是赵晓明对学生和研究团队常说的话,“研究要走出书斋,发挥工程价值。”和飞沙走石打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挖坑"探岩

  • 1.跑起来,做“辟新道”的科研

    摘要:在赵晓明看来,也许他从出生就注定了与地质的缘分,“我的家乡有座小山,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到山上收集各种纹路的石头,当宝贝一样拿回家琢磨。"心怀对岩石与地质的天然亲近,赵晓明上大学时便义无反顾地

  •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摘要:“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深海沉积储层构型表征技术,描述深海油气藏的过程,就像咱们平时体检做‘CT’,能描绘出海底深埋油气藏的“骨骼”和‘脉络’,找到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常规和非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艳:遵循父辈足迹 逐梦三尺讲台

   期次:第674期   

[编辑按]为深入探讨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分享交流教学科研工作学习的体会、感悟,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科研发展,新闻网特开辟“师想"栏目,并得到教师们的支持。我们将从栏目中选一些优秀文章转发到学校主页,热忱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投稿。投稿地址:615819584@qq.com.

对于我而言,教师这个职业并不陌生。我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每个寒暑假及闲暇时间,他都会给我和姐姐辅导作业、预习新的知识。父亲与教师这个双重身份的重叠,用最生动直观的方式向童年时期的我讲述了最淳朴的教育规律——教育必定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它应该是互动性的、交流性的、探索性的活动。源源不断的新知获得感及父辈们的引导,鼓舞激励着我们两姐妹长大后也“奔”向了三尺讲台,双双投身于教育事业。自2013年博士毕业入职电气信息学院以来,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关心指导及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教研室内教学交流及校内各类教学比赛的历练,我逐渐从“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熟手”,先后取得西南石油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课堂教学质量卓越奖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竞赛排行榜项目一等奖两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不断消化更新教学知识,让每一节课“有内容”。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模仿老师讲课的样子,是我童年时最喜欢的游戏,所以当我第一次站上神圣的讲台,兴奋大于紧张!为了锻炼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要求全板书授课没有PPT,当时我就暗下决心,每堂课都要做到全脱稿,不把讲稿和教材拿起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必须先知“道”,授业必须先业“精”,解惑必须先无“惑”。没有掌握扎实的教学知识,谈论“提升教学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上好一门课的首要条件是基础知识扎实,而将授课内容熟记于心,是没有捷径的。开始每节课的准备,我都需要用几天的时间来完成。我花费了大量精力弄懂、弄透、消化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厘清教学思路,理清如何设问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

不断加强课后反思,让每一节课“有延伸”。自我入职以来,前辈们总教导我上课好与坏,功夫在课外”。除了重视课前备课,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注意记录每次课学生的反应、教学效果的比较、教后的自我评析、教学中的新感受、新认识等,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对授课课程进行再认识和再创造。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答、创新的思维等,都是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激励我不断更新教学思维、调整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课堂的控制能力,让每一节课“有活力”。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记得我第一次站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讲台上,由于紧张我停顿了大约30秒才开始授课。那次比赛的效果,只能说是在规定的时间把要讲的内容讲完了,没有出错但也没有出彩。赛后,同事告诉我,我的肢体语言明显透漏着紧张。从那以后,我注意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表现,不断提高自己控制课堂的能力,争取做到语言简洁,举止自然,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

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创新,让每一节课“有新意”。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以后,“为什么我这么用心用力气的去讲课,部分学生依然觉得课程晦涩难懂、提不起兴趣呢?”又成为我急迫想要破解的问题。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很广,他们善于通过信息技术开展交流研讨、渴求高质量的课程,因此我开始思考重构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特征和学科高速发展的教学内容。通过向校内外的同行请教学习,我对整个课程进行再梳理、再剖析,结合理论与工程互动的课程特色,吸纳社会、行业及学科发展新技术,进一步引入工程案例贯通教学,使知识案例化,同时我还注意在课堂中围绕贯通式控制系统案例开展应用研讨,锻炼学生的分析、应用、评价等高阶学习能力。

独行速,众行远。学校对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高度重视、学校及学院领导专家不遗余力的指导支持,帮助我在今年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取得佳绩,为校争光。凡是过往,皆是序章。我将肩负起父辈的嘱托,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继续阔步向前持续精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学生们一起探索新知、共同成长,为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王艳: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教研室副教授,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南石油大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