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报专论
七月的大庆,火热的季节。连日来,油田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思践悟,掀起热潮。
站在又一个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当下的大庆油田,怎样找准历史坐标,把握大势全局,谋求未来发展,交出满意答卷?
党之大庆、国之大庆。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必须要心怀“国之大者”。
(一)什么是大庆油田的“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政治第一。“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
“国之大者”,大局为要。“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
大庆油田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个合格的大庆石油人,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对党绝对忠诚。
当下,大庆油田最大的政治、最重的大局是什么?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
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最近的一次,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七个方面亟待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其中石油天然气居首。
为什么把石油天然气排在第一,犹在基础原材料和高端芯片之前?为什么对能源产业提出四个“革命”的要求?为什么国际油价“飘忽不定”,我们还要保持国内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
因为国家能源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在2015年达到2.15亿吨的历史峰值,此后一直在年产1.9亿吨上下徘徊,原油进口量逐年递增。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72.7%。
72.7%是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国内每用10吨油里就有7吨以上是从国外运来的,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建国初期。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石油大量依赖进口,这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大庆油田诞生于国家缺油的年代,为国保油是我们的天然使命,守护国家能源安全,我们责无旁贷,绝不允许再被别人“卡脖子”。
(二)这是怎样的一个“3000万吨”?
再美好的梦想,终究还要一步一步地实干才能实现;再远大的目标,终究还是起步于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在”。
心怀“国之大者”,就要全力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当下,就是要做好三件大事:“推进高质量发展,弘扬严实作风,发展接续力量”,这是现阶段的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最靠实有力的“抓手”。
这“三件大事”之中,高质量发展是“中心思想”,严实作风是根本保障,接续力量着眼于未来。“三件大事”相融相促、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原油3000万吨稳产”,最迫切需要保障的也是“原油3000万吨稳产”。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3000万吨,是立足于国内的3000万吨。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庆油田是全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我们每多产一吨油,国家能源安全就能多一份保障。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3000万吨,是纯粹的“油”的3000万吨。石油不仅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屏障,它所创造的附加值和建构的产业链也是经济和民生保障。我国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石油这个“工业血液”的供应主体绝不能寄望于外。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3000万吨,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3000万吨。大庆油田总体发展的“高质量”,前提是“油”的“高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油”,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的核心是高质高量,3000万吨不仅是量的标志,更是质的体现。用尽量省的投资、尽量低的成本把油拿到手,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原油3000万吨稳产。
(三)为什么原油3000万吨一定要稳住?
心怀“国之大者”,必须抓住“企之大者”,任何时候都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在不是讨论原油3000万吨“能不能”稳住的时候,而是“必须”要稳住,这就是我们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第一要务”。
3000万吨事关大庆红旗。纵向看,大庆油田的标杆旗帜是用24亿多吨原油产量铸就的,无论是历史还是未来,产量都是大庆这个标杆最重的成分,是这面旗帜最浓的底色。横向看,近些年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等上产势头很猛。如果我们不能在3000万吨的台阶上稳住一个阶段,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的地位保不住,标杆从哪立,红旗用什么树?
3000万吨事关大庆发展。油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根本,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弱化是最大的风险,牵一发而动全局。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如果一味减产,产量一直往下走,油田这么大的体量,如何承载得住?油气主业撑不住,服务支持业务又如何发展?我们的改革攻坚、科技创新等等大事难事,没有一件是好干的,件件都要着落到3000万吨上去破解。如果这个基石稳不住,这个“盘子”越做越小,队伍怎么稳?发展怎么进?
3000万吨事关大庆未来。从世界能源产业的发展走向和国家对于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来看,能源转型都是大势所趋。但是,能源转型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不矛盾。尽管我们做过一些努力,但现阶段我们对风光电等新型能源的探索还很初步。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力度谋求能源转型,加强探索新能源、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可行路径,但这有个过程,还需要时间。时间从哪来?只能靠3000万吨的稳产去争取。
(四)大庆能否再次超越大庆?
大庆油田能够稳产多久?这是从诞生之初就被不断追问的问题。如今,油田内部不乏这样的担忧:从5000万吨以上27年到4000万吨以上12年,再到油气当量4000万吨以上6年,虽然我们仍是国内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但产量曲线总体是下行趋势。开发规律不可逆转,但递减能不能慢一点、更慢一点?大庆能否再次超越大庆?
没有一座山峰不可逾越,没有什么未来不可抵达。
原油3000万吨稳产,于我们并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目标,而是配套了系列办法,在实践中尤其要把握关键。
做精“存量”,实施精准开发。“精准”与“精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如果细了,但是不“准”,效率和效益必然会受影响。我们所说的精准开发,是全过程、全领域的精准开发。目前油田储采平衡系数只有0.6左右,且剩余油分布零散,目标既“小”,又不好找。从水驱到化学驱,从地上到地下,从工程到地质,从科技到管理,处处都要精准。“弹”不轻发,发则必中。
做大“增量”,提高可采储量。油田的长远发展,关键还是要看“家底”厚不厚实。“油气并举、常非并重、海陆相并进”是我们在勘探上的总思路。三个“并”字,并不是指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向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更多的发力。这么多年的勘探,我们找油比找气厉害,常规比非常规厉害,陆相比海相厉害。但今年上半年,我们在勘探上的几项重大发现,如古页油平1井、川渝平安1井、海拉尔苏34-46井等,都是在不擅长、不被看好、甚至是在以往认定“不可能”的地方取得了重大突破。敢在、能在“无人区”里闯出一片新天地,关键还是要解放思想。
做足“含金量”,大力降本增效。2020年油田继2016年之后再次出现整体亏损,与“标杆旗帜”地位极不匹配。降低吨油成本不仅是采油厂的事情,也是全油田的事情。长期以来,油田的服务支持业务严重依托内部关联交易,外闯市场的独立作战能力较弱。必须坚定“市场化”之路,打破惯性依赖,在油田内建立起真正的、纯粹的、更符合时代趋势的甲乙方关系。这既是为主业减负,更是为服务支持业务“赋能”。
做实“变量”,抓好科技创新。科技前进一小步,开发前进一大步,这是油田历史反复证明过的颠扑不灭的真理。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很难,时常历经“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艰辛。然而,科技是巨大的变量,蕴藏着巨大的希望。以科技进步保产量、以科技进步提效率、以科技进步解难题,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
(五)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精彩的大庆答卷。
“未来国际油气领域的困难局面还会延续相当时间,大庆要承受相当压力。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从来都是在压力和挑战中前进的,也一定能继续在压力和挑战中不断前进。”
而今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讲过的这段话,感触犹深。
五年来,我们经过了多少回大战?应对了多少重大考?哪一年不难?哪一年不是咬着牙挺过来的?
没有什么成功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历史告诉我们,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汗水与收获,泪水与掌声从来都是相伴相生。
如今,我们又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时代是出卷人,党和国家是阅卷人,每一个大庆石油人都是答卷人。
过去,是艰辛曲折写就了大庆光辉历史。未来,也一定是荆棘密布、险阻重重。
无限风光在险峰。身处伟大时代,把握重大机遇,突破巨大挑战,战胜巨大困苦,才可能享受巨大荣光。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够交出精彩的大庆答卷,一定能够把标杆树得更稳、把旗帜举得更高,一定能够为中国工业化道路添加最有力、最坚实的大庆注解。如此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后人,不负重托!
(执笔 吴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