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西南石油大学任教至今,“俯下身子,做接地气的研究。”一直是赵晓明对学生和研究团队常说的话,“研究要走出书斋,发挥工程价值。”
和飞沙走石打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挖坑"探岩,是赵晓明野外考察的常见情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有着典型的深海沉积地层,为获取沉积特征的直观信息,赵晓明几乎每年都带团队到当地考察。近4000米的高原上,有时气候变幻莫测,爬上几近悬空的陡峭岩壁,进行岩层取样和测量描述,极大挑战着他们的心理和体能极限,“高原区地质考察,缺氧但不缺精神。”赵晓明说。
结合实地科考获得的一手沉积信息,赵晓明和团队依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重大攻关项目等,逐渐完成了对全球65处深海沉积野外露头信息的系统梳理,西非、南美、中国南海等深海区数万平方公里地震数据的解译,以及全球数百口深水钻井数据和开发动态数据的分析
这些数据帮助赵晓明打通了技术上的“最后一公里”。他带领团队首创地质模式驱动的深海水道储层构型表征技术,研发出全球首个基于三维地震信息的海底水道数据库系统,最大限度降低了深海油气藏表征结果的不确定性。
关键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才能经得起挑战。2018年,我国位于刚果盆地的一处深海权益油田开发在即,可储层构型预测仍无结果。赵晓明团队主动“揭榜”,与国外知名石油公司的地质团队“同台比武”,所建构型模型与实钻储层厚度吻合率达93.6%,超出国外团队所建模型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