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深海沉积储层构型表征技术,描述深海油气藏的过程,就像咱们平时体检做‘CT’,能描绘出海底深埋油气藏的“骨骼”和‘脉络’,找到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藏身’之地……”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上,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晓明教授正在给刚“入门”的研究生介绍深海水道沉积学。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第十公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获奖名单,赵晓明名列其中,获得“银锤奖”,是全国40位获奖者之一。
拥有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的深水海底,是当前及今后全球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要实现深海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就得克服深海钻井少、井距大、井网稀、沉积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多变等不利因素,进行油气储层的高精度预测。作为一项深海油气地质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要实现这一技术可不容易。
赵晓明给出的解决办法,来自他和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深海油气田开发地质关键理论及技术体系。他带领团队不仅完善了深海水道沉积理论体系,还首创了可用于探测深海水道储层构型的表征技术,实现了深海油气储层的精细预测,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