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下的能源暗战
2022年10月12日 10:19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于 洋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半年多,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另一场隐形的战争也已经在全球打响。全球能源价格暴涨,美国试图扰乱能源旧格局……作为世界能源大市场的参与者,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俄欧较劲,谁的“气性”大?
2022年10月11日 15:54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于 洋
俄欧关系在战争中持续恶化,能源成为了博弈焦点。
当地时间9月2日,就在俄乌冲突爆发越过半年节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发布消息称,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代表共同对“波尔托瓦亚”压气站涡轮机进行检修时,发现多处设备漏油,“北溪-1”天然气管道将完全停止输气,直至故障排除。作为俄罗斯对欧洲主要的输气管道,“北溪-1”无限期关闭,对于天然气供应本就紧张的欧洲无疑是“雪上加霜”。
同一天,七国集团发布联合声明,七国集团财长确认计划对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实施价格上限。
从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至今,硝烟弥漫的正面战场之外,还充斥着国家之间的对抗,地缘安全的拉锯,更隐含着一场关于能源的博弈。
扼住“北极熊”命脉
针对对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实施价格上限,“七国”集团将组建石油采购联盟,在2022年12月5日前敲定实施细节,与欧盟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禁令生效相匹配。
这将可能是俄罗斯面临的第八次制裁。俄乌冲突发生以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在能源方面,包括七国集团在内的西方国家从小心翼翼地试探变成直截了当的行动,制裁的程度也一步一步加深。
对于油气出口为主要产业的能源大国来说,对其能源产品限价、阻碍能源产品的出口无疑就握住了这个国家的“七寸”。俄罗斯正是这样一个高度依赖能源出口获取外汇收入的国家。2021年,俄罗斯出口贸易额4933亿美元。其中,原油、石油产品、天然气、煤炭及小麦为主要出口产品,占比高达53.12%。出口原油1101.19亿美元、石油产品699.56美元、天然气555.07亿美元、煤炭175.6亿美元、小麦88.79亿美元。可以看出,油气收入是俄罗斯初中级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过去十年,俄罗斯油气部门对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25%左右,这个关键部门保障了俄罗斯1/3左右的工业生产,近1/3的预算收入,以及近一半的联邦出口和外汇预算收入。
也不只是近些年,在几十年前的苏联时代就是这样,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里根政府就是通过说服盟友沙特压低国际市场油价从而大大地打击了苏联的出口,加速了苏联的经济崩溃,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在这次的俄乌冲突中,欧盟也确实没少拿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做文章。美国、加拿大“理论上”从今年春天就拒绝购买俄罗斯石油,英国6月完全停止进口俄石油和天然气,而日本以及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则大幅削减俄石油进口。5月30日,欧盟宣布从今年12月起禁止通过油轮运输俄石油及石油产品。
“在这些制裁中,从长远来看,对俄罗斯影响比较大的可能就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退出在俄罗斯的相关油气业务。”能源战略专家赵磊说。相较在前几轮制裁下的暗度陈仓和不离不弃,后续国家石油巨头的退出大有恩断义绝、一去不回头之势。
2 月 28 日,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将退出其在俄罗斯石油公司持有的 19.73% 股权以及两个董事会席位,并同步退出在俄罗斯的其他业务。这次退出将导致BP与俄罗斯石油公司 30 年的成功合作毁于一旦。继 BP 宣布退出之后,另一家在俄罗斯经营了 30 多年的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随即宣布,停止对俄罗斯业务的新投资,并撤离在俄罗斯现有的合资企业。紧接着,在俄罗斯已经运营超过 25 年的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表示,退出俄罗斯的油气业务,并停止新的投资。
“国际大公司组团退出俄罗斯市场,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安全的担忧,也有主动止损的考虑——与其将来被‘没收充公’,不如现在主动退出,降低投资损失和后续风险,还能为企业在国际上博个好名声。”赵磊说,“从长远看,外企撤离或对俄罗斯能源造成致命一击。”因为历史原因,俄罗斯的一些能源产业方面的零部件和技术依赖外资企业。目前,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行业,有70%依赖西方技术。一旦外资技术全部撤离,俄罗斯的能源产量恐会大幅降低。
卡住欧洲“喉咙”
历史何其的相似,但结局已然不同。
几轮制裁下的实际效果却让支持制裁者很是失望。自2月以来,俄罗斯包括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化石燃料出口收入已达到1580亿欧元。与此同时,俄今年1月至7月经常账户盈余高达167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34倍,全年有望创下历史新高。尽管俄化石燃料出口量下降,但收入却远高于前几年,原因在于今年平均化石燃料价格是2021年同期的两倍多。“这意味着,俄罗斯原油进口商获取了折扣价带来的收益,而欧盟及其盟友原油进口国却承担了因俄罗斯原油出口转向带来的更高原油进口价格和成本。”石油行业高级经济师朱润民说。
关闭约占欧盟进口俄天然气总量近40%的欧洲输气主要管道“北溪1号”,全面禁止俄罗斯原油出口,禁止向俄罗斯提供技术产品支持……俄罗斯与七国集团似乎上演了“你狠,我比你还狠”的戏码。“北溪-1”天然气管道关闭后,本就面临“气荒”的欧洲各国前景堪忧。
面对俄方“断气”举措,欧洲不断释放消息试图淡化影响。9月2日,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发表声明称,德国天然气供应有保障。德国天然气存储设施储备量已达84.3%,10月份存储量达到85%的目标预计可以在9月初实现。
但现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制裁举措让2021年冬季的能源危机愈演愈烈,至今未见好转迹象。受此影响,欧洲能源价格或持续走高。“在欧元区通胀率屡创新高的背景下,欧洲加快收缩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随之增加。这势必进一步放大欧洲债务违约风险。”油气经济专家宁晓说。
以不受欧盟“待见”的煤炭为例,欧洲5月交付的煤炭价格涨幅已超过两位数。花旗集团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欧洲天然气期货基准价在今年2月就已飙至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欧洲各国电价也同步大涨,加之油价持续上行,预计欧洲今年在能源领域的开支将突破1.2万亿美元,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高。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美及其盟友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制裁似乎在不断加码,但却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透露出忌惮和无奈。”朱润民说。这种无奈直接导致了欧洲在对待乌克兰问题上的变化。据美国“政客”新闻网披露,4月以来,欧洲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一直在下降,年底前能否兑现承诺都是问题。
让欧洲违背“诺言”的背后是一串欧洲不愿意看到的数据:4月,欧元区通胀率达到7.5%,连续6个月创历史新高,波罗的海国家以及荷兰等国的通胀率甚至达到了两位数。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也预测,今年,欧洲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分别降至3%和3.2%。以德国为例,该国央行早已发出警告: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将令德国今年的GDP下滑5%,直接经济损失将高达1650亿欧元。
急于尽快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又难以在短期内能源自立的欧盟,在对俄制裁中大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势。
决战大约在冬季
然而这种“斗狠”的局面终有转折点。叶卡捷琳娜女皇有一句名言:“我们有8个月的冬季,还有4个月的坏天气。”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来俄罗斯人因为长期生活在严酷环境下,习惯和擅长在寒冬中行动。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战争中,冬季屡屡成为扭转战局的决定时刻,比如1812年的俄法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业内人士曾说:“如果欧洲和乌克兰能撑过这个冬天,那么俄乌冲突的结局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这意味着如果欧盟能够撑过这个冬天,那等到来年欧盟将更有底气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制裁俄罗斯,“届时俄罗斯受到的反噬就会越来越大了。”所以,2022年的冬天,对于俄乌冲突局势的影响会非常深刻。有舆论猜测,双方战事的突破点很可能是今年的秋末冬初。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尚月表示:“冬季对欧洲来说更为不利。”
在极端高温和干旱的袭击下,欧洲电价于8月2日再创历史新高——法、德电价均攀升至创纪录水平。不仅如此,炎夏用电高峰过后,冬季采暖又将成为其能源短缺的核心痛点。
欧洲需要在所剩不多的时间内尽快找到俄罗斯的替代。以石油为例,有业内人士估算,欧盟对俄制裁引发的石油供应缺口将高达400万桶~600万桶/天,相当于2020年全球石油产量的4.5%~6.7%。而欧佩克和伊朗虽然拥有相当可观的闲置产能,但这两股力量对于填补俄罗斯可能“断供”后留下的空缺并不积极:一方面,正在遭受美国制裁的伊朗无法在短期内规模化释放产能。另一方面,欧佩克不希望看到国际油价因为过多产能入市而下行,增产动力明显不足。
天然气的保供形势则更为严峻。资源储量仅次于俄罗斯和伊朗的卡塔尔已被证明无力快速帮助欧盟摆脱天然气危机,因为该国75%的天然气出口都已被亚洲买家的长协合同锁定。另外,中化能源首席经济学家王能全指出:“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中约90%是管输气,如果从全球具备‘替补’潜力的国家进口,绝大多数只能是液化天然气(LNG),而新建LNG接收和再气化设施需要较长时间。”
为从能源危机中脱困,欧盟各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方面,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荷兰、丹麦等多个曾大力呼吁放弃煤炭、倡导环保的欧洲“先锋国家”相继宣布重开煤电厂或采取措施支持煤电项目。过去数月间,这些欧洲国家中有的因拒付卢布而停止与俄方的天然气供应合同或遭到俄方停气,有的则暂停与俄方的天然气管道认证程序。另一方面,欧盟还决定扩大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并在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物色更多潜在化石能源替代供应方。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欧洲声称对天然气供应有所准备,但落实难度并不小。
一方面,欧洲的美国盟友不断将一船船涨了数倍甚至十多倍的天然气运过来,而欧洲各大海港短时间内缺乏足够的油气转运储存设施。另一方面,更让欧洲头疼的是能源价格持续推升通胀带来加息压力,而收紧货币政策会导致欧洲债务违约风险增加、经济断崖式下行,欧洲正越来越难摆脱两难境地。
不论如何,欧洲这个冬天注定不好过。欧盟能源部长们一致认为,在今年8月至明年3月期间,所有欧盟国家都应自愿将天然气使用量减少15%。欧盟还将于9月9日召开紧急峰会,专门讨论能源问题。事实上,欧洲各国都在采取应对措施,如德国和法国计划降低公共建筑冬季供暖温度,而意大利计划提前结束供暖并减少街道照明40%。
一直以来,石油、天然气都是俄罗斯和西方博弈的焦点。由于欧洲对俄能源的高度依赖,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出口的高度依赖,使得能源对俄欧双方均是一把双刃剑。有专家认为,短期来看,这把双刃剑对俄罗斯更有利;长期而言,一旦欧洲摆脱俄罗斯能源,俄罗斯的博弈空间就会被大大压缩,战略处境会更加恶化。这一次的冲突结束的标准对于多方而言有着不同的标准,但不同的标准下“一个共同的标准是,双方军事停火,进行和平谈判,各自默认和接受当下的战局。目前来看,还远未到那一步。”宁晓说。
能源暗战,谁站在刀刃上
2022年10月12日 10:12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于 洋
俄乌冲突硝烟未散,连锁反应环环相扣。
从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至今,6个多月的时间,全球能源市场已被彻底改变。专家认为,制裁俄罗斯对世界能源转型和世界能源体系的冲击会更大,影响更深远。
能源价格上涨
乌克兰危机发生至今,伴随着美西方与俄罗斯之间你来我往的制裁与反制裁,欧洲能源价格一路飙升。“北溪-1”天然气管道检修的消息宣布后,欧洲相关能源价格出现大幅震荡,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天然气期货价格数次突破300欧元/兆瓦时,欧洲电价迅速翻倍,德国与法国明年交付的电力价格分别在8月29日与8月26日冲破1000欧元/兆瓦时。
作为具有战略属性的特殊商品,油气价格不仅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也与地缘政治局势紧密相关。“过去30年中10次军事冲突发生中原油价格上涨居多,从冲突爆发时刻开始计算,20个交易日后有7次原油价格高于危机爆发时。”能源战略专家赵磊说。本次也不例外,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当天布伦特原油和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双双突破每桶100美元关口,最高达到每桶105.79美元,创下7年多来新高。“受地缘政治影响,当前的油气价格已经偏离了其市场的价值。”赵磊说。从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至今,仅仅是受到市场预期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国际基准原油英国布伦特原油(Brent)和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近月期货合约价格最高涨幅已高达30%以上。
被视为“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的基准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拉涨逾60%,报118.5欧元/兆瓦时,达到近期最高位。3月2日时国际油价收盘一度突破110美元/桶。上海原油期货主力合约触及涨停,高达663.9元/桶,续创该品种上市以来新高。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上涨至198欧元/兆瓦时。“事实已经证明,阻碍甚至禁止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后果很严重。”石油行业高级经济师朱润民说。虽然近期随着市场的紧张预期趋于缓和,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大幅回落至爆发战争前后水平附近,但如果未来俄乌谈判破裂,俄乌军事冲突持续或进一步升级,美西方对俄制裁可能进一步扩大,一旦实质性涉及俄罗斯能源领域,国际原油价格重启疯狂飙升将不可避免。
“油价持续大涨将推动能源危机效应释放,前期积聚的通胀压力将被放大,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将拖累疫情下负重前行的世界经济。”黑龙江省社科院中俄关系副研究员曹志宏说。牛津经济研究院指出,国际油价每持续上升 10 美元/桶,就会使整体通胀率同比增加 0.3%。欧洲经济学家表示,天然气价格跳涨可能会将欧元区 2022 年通胀率推高 1 个百分点。随着油气价格持续上涨,中低收入家庭或将陷入能源贫困危机中。此外,随着通胀水平不断走高,或将引发一些国家政治社会矛盾激化,外溢效应将加剧地缘政治动荡。“未来几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将成为油气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并导致油气市场的交易不畅和交易成本提升,国际能源价格很长时间都将持续高位。”曹志宏说。
供给格局生变
进入21世纪,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油气综合体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2000年俄罗斯石油产量为3.2亿吨,2011年提高至5.1亿吨。此后,俄罗斯石油产量每年均保持在5亿吨以上,天然气年产量保持在6000亿立方米左右。俄罗斯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天然气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而出口量也呈现同样地位。根据最新公布的天然气总体方案,到2035年俄罗斯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8383亿立方米~1.048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出口(包括管道和液化天然气)或将达到每年3300亿~4720亿立方米。 此外,俄能源部预计到2035年液化天然气年供应总量将为882亿~1565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在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总量中的份额可能占到26.1%~32.6%的比重。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2022年2月份以来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使得俄罗斯遍及全球的能源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俄气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达2.5万亿卢布,创历史新高。但与俄乌冲突爆发前相比,俄罗斯能源总体出口量下降了18%。自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已将其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量减少了35%。而如今,俄罗斯对欧洲方向油气出口预计在2~3年将会降至零。
可以看出,从彼得大帝从瑞典帝国手中夺回圣彼得堡到苏联解体,再到现在的乌克兰危机,300年的跌宕起伏,300年的石油财富轮转。沙俄—苏联—俄罗斯,国家因石油而崛起,因石油而衰落,因石油而再崛起,如此循环往复和轮转。但是,人类留给化石能源的时间不多了,充其量到本世纪末,人类终将过渡到非化石能源时代,留给俄罗斯的石油财富和权力轮转的时间也没有多少了。
能源制裁是一把双刃剑。“未来世界能源版图伴随着俄罗斯的势微,美国、沙特、伊朗等油气出口大国的‘能源权力’将显著提升。”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陆如泉说。美国、沙特、俄罗斯目前是全球油气供给侧的“三驾马车”,美国的下一步目标是取代沙特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取代俄罗斯成为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这三个国家占到全球出口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如果俄罗斯因此次俄乌战争油气出口量大幅下降或中断出口,且目前伊朗、委内瑞拉、利比亚等传统生产出口大国因遭受美国制裁或内乱而难以提升出口量,则美国及其盟国,包括沙特、澳大利亚(目前全球第一大LNG出口国)、卡塔尔(全球第二大LNG出口国)等,必将成为此次俄乌战争的主要赢家,其在全球市场上的“能源权力”将显著提升。全球油气供给侧和需求侧(东亚经济体+印度+西欧等)的结构性失衡将进一步加剧。
而对于作为能源供应的另一极中东,则有望迎来数十年来少有的“和平期”。据陆如泉介绍,如果美国不想看到已经落地的“史上最严”对俄制裁导致油气价格暴涨并加剧通货膨胀,很有可能使用这两个可用的抓手:一是释放战略石油储备(SPR);二是在伊核协议谈判中放水,尽快解禁对伊朗石油制裁,让伊朗石油填补俄罗斯的空白。目前,美欧已经在战略石油储备和天然气储气库上做文章;而伊核协议谈判也已经进入第八轮,当前的国际格局有利于推动伊核协议达成一致。
贸易流向重新分配
根据俄罗斯联邦海关总署的数据,2021 年欧盟国家是俄罗斯石油主要的进口方。2021 年,俄罗斯向欧盟国家出口了 1.08 亿吨石油,总价值约 509 亿美元,占俄罗斯石油总出口量的 47%。2021 年,俄罗斯出口天然气 2030 亿立方米,其中出口德国 480 亿立方米,占 23.7%,位居第一。另四位出口国家为土耳其、白俄罗斯、丹麦和法国。俄罗斯对德国、法国和丹麦等欧盟国家的天然气出口量之和占俄罗斯天然气总出口量的 38%。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欧盟都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对象。受俄乌冲突影响,欧盟国家必将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俄罗斯出现油气供大于求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就倒逼俄罗斯一方面要大力开拓东亚及南亚消费市场,另一方面须适当控制国内的油气产量。”能源战略专家赵磊说。但实际上,寻找下家并不是那么容易。普京总统的“石油权力”已经并持续遭遇挫折。“俄罗斯上半年的繁荣是依靠着高企的国际油价和不断飙升的天然气价格,但随着市场逐渐适应,油价必将逐渐回归。”赵磊说。虽然油价仍在震荡上行,但是短期内,恐怕再难达到高峰。对于俄罗斯来说,若不能找到新的买主,长此以往,其天然气收益或要大打折扣,销往欧洲的天然气将难以找到下家。
这其中有着和欧洲各国一样的无奈——管道的建设时长问题。天然气对俄罗斯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出口。俄罗斯的天然气产能中只有不到10%是液化天然气,因此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仍然依赖于输送管道天然气的固定管道系统。而今,俄罗斯大多数管道气都流向欧洲;只有少部分管道连接亚洲。正在建设中的长期规划的亚洲管道项目距离投入运营还有数年的时间。若是启动新项目,所需时间更久。尽管俄罗斯石油可以被中国和印度消化,但运输周期长达35天。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短时间内俄罗斯转向亚洲市场的油气销量可能难以弥补欧洲缺失的销量。
而对于欧洲国家来说,也在加速寻求能源供应多元化。俄乌冲突背景下,欧洲国家在短期内因为美国油气产业目前的生产能力、跨大西洋的运输成本,以及欧洲港口现有的吞吐能力均不足以支撑其大量采购美国能源,所以不得不暂时放弃在能源领域对俄实施的全面制裁。也正因为如此,欧洲国家在未来会扩大能源供给渠道,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进口依赖。在这种认识下,“欧洲将加大与美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由于页岩气革命后,2009 年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2017 年美国首次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使得美国液化天然气成为替代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备选方案。欧洲将在 2030 年将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的进口比例调整至 1∶1.93,液化天然气在欧洲天然气进口比重中将占据 34%。
同时,页岩气革命后,美国对天然气进口降低,使得供应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商不得不寻找新的买家,欧洲也因此扩大了与北非和波斯湾的液化气进口额度。
“去美元化”意外加速
无论是俄乌冲突,还是对俄制裁,美国都是其中最为积极的参与者。抛开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美国的深度介入也有着能源层面的考量。“页岩革命”后,美国凭借超过7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年产量,超过俄罗斯,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产能持续井喷的美国天然气需要更多市场,但将天然气视为主力能源的欧洲,长期以来与俄罗斯往来更为密切。
近年来,美国为了切断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关系费尽心机,比如制裁“北溪-2”相关企业等。“美国还联合欧洲对俄罗斯开展了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战’。”赵磊说。在俄乌冲突爆发的最初阶段,美欧即联手将俄罗斯部分银行踢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并冻结了俄罗斯在西方国家的资产,试图将卢布变为“废纸”。
高压之下,俄罗斯作出强硬回应,宣布自4月1日起,欧盟、美国等对俄“不友好”国家和地区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必须用卢布结算。卢布对阵美元,能源战场上的烽火硝烟越烧越旺。
对于欧洲天然气市场这块肥肉,美国很难一口吞下。相反,在金融领域,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却正在经受严峻挑战。对俄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俄罗斯一直努力促成的能源贸易“去美元化”。
“卢布结算令”发出后,亚美尼亚率先表示,4月已开始使用卢布购买俄气。欧盟国家匈牙利也很快表态,同意以卢布支付。更令美国尴尬的是,最先“跟风”制裁俄罗斯的英国,也于4月22日突然同意本国企业在5月底前通过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结算购气款项。同日,欧盟委员会表示,在不违反对俄制裁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欧盟区域内的公司“使用卢布进行天然气交易结算是可能的”。而对于拒绝以卢布支付的国家,俄罗斯“说到做到”。目前,已经暂停向保加利亚、波兰和芬兰三国供应天然气。
事实上,在美国频繁以美元作为武器实施制裁后,许多能源生产国都在酝酿能源贸易“去美元化”。比如,沙特已在考虑接受美元之外的货币作为购买原油的付款货币,伊朗则已将美元从商业活动中剔除。此外,俄罗斯和印度也已宣布建立“卢布对卢比”的贸易支付机制,后者将继续以“实惠”价格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
9月7日,在第七届东方经济论坛期间,中国石油集团(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公司)总裁米勒举行视频会议,双方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协议》相关补充协议。而据俄卫星社报道,这份协议中包括确定了将过渡到以本币结算,即用卢布和人民币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付款方式。”米勒表示,新的支付机制是一个互惠互利、及时、可靠和实用的解决方案。“我相信,这将简化结算,为其他公司树立一个杰出的榜样,并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额外的动力。”
路透社指出,美国主导发起的一系列制裁,将迫使卢布和其他货币在贸易中的使用“被动增加”,这将削弱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进而对美国的借贷和融资成本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BBC则表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已持续半个多世纪,但美国的强权主义作风让更多国家正加速谋求“去美元化”。
“目前,已有多国同意在购买俄罗斯天然气时使用卢布结算,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国家加入。这样美元的地位将被削弱。可以说,美国惯拿美元结算做制裁武器,是在不断消费美元的信誉。美国用100多年构建起了美元信誉,现在又在亲手破坏它。”中国石油海外专家刘贵洲说。
俄欧较劲,谁的“气性”大?
2022年10月11日 15:54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于 洋
俄欧关系在战争中持续恶化,能源成为了博弈焦点。
当地时间9月2日,就在俄乌冲突爆发越过半年节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发布消息称,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代表共同对“波尔托瓦亚”压气站涡轮机进行检修时,发现多处设备漏油,“北溪-1”天然气管道将完全停止输气,直至故障排除。作为俄罗斯对欧洲主要的输气管道,“北溪-1”无限期关闭,对于天然气供应本就紧张的欧洲无疑是“雪上加霜”。
同一天,七国集团发布联合声明,七国集团财长确认计划对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实施价格上限。
从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至今,硝烟弥漫的正面战场之外,还充斥着国家之间的对抗,地缘安全的拉锯,更隐含着一场关于能源的博弈。
扼住“北极熊”命脉
针对对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实施价格上限,“七国”集团将组建石油采购联盟,在2022年12月5日前敲定实施细节,与欧盟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禁令生效相匹配。
这将可能是俄罗斯面临的第八次制裁。俄乌冲突发生以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在能源方面,包括七国集团在内的西方国家从小心翼翼地试探变成直截了当的行动,制裁的程度也一步一步加深。
对于油气出口为主要产业的能源大国来说,对其能源产品限价、阻碍能源产品的出口无疑就握住了这个国家的“七寸”。俄罗斯正是这样一个高度依赖能源出口获取外汇收入的国家。2021年,俄罗斯出口贸易额4933亿美元。其中,原油、石油产品、天然气、煤炭及小麦为主要出口产品,占比高达53.12%。出口原油1101.19亿美元、石油产品699.56美元、天然气555.07亿美元、煤炭175.6亿美元、小麦88.79亿美元。可以看出,油气收入是俄罗斯初中级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过去十年,俄罗斯油气部门对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25%左右,这个关键部门保障了俄罗斯1/3左右的工业生产,近1/3的预算收入,以及近一半的联邦出口和外汇预算收入。
也不只是近些年,在几十年前的苏联时代就是这样,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里根政府就是通过说服盟友沙特压低国际市场油价从而大大地打击了苏联的出口,加速了苏联的经济崩溃,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在这次的俄乌冲突中,欧盟也确实没少拿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做文章。美国、加拿大“理论上”从今年春天就拒绝购买俄罗斯石油,英国6月完全停止进口俄石油和天然气,而日本以及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则大幅削减俄石油进口。5月30日,欧盟宣布从今年12月起禁止通过油轮运输俄石油及石油产品。
“在这些制裁中,从长远来看,对俄罗斯影响比较大的可能就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退出在俄罗斯的相关油气业务。”能源战略专家赵磊说。相较在前几轮制裁下的暗度陈仓和不离不弃,后续国家石油巨头的退出大有恩断义绝、一去不回头之势。
2 月 28 日,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将退出其在俄罗斯石油公司持有的 19.73% 股权以及两个董事会席位,并同步退出在俄罗斯的其他业务。这次退出将导致BP与俄罗斯石油公司 30 年的成功合作毁于一旦。继 BP 宣布退出之后,另一家在俄罗斯经营了 30 多年的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随即宣布,停止对俄罗斯业务的新投资,并撤离在俄罗斯现有的合资企业。紧接着,在俄罗斯已经运营超过 25 年的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表示,退出俄罗斯的油气业务,并停止新的投资。
“国际大公司组团退出俄罗斯市场,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安全的担忧,也有主动止损的考虑——与其将来被‘没收充公’,不如现在主动退出,降低投资损失和后续风险,还能为企业在国际上博个好名声。”赵磊说,“从长远看,外企撤离或对俄罗斯能源造成致命一击。”因为历史原因,俄罗斯的一些能源产业方面的零部件和技术依赖外资企业。目前,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行业,有70%依赖西方技术。一旦外资技术全部撤离,俄罗斯的能源产量恐会大幅降低。
卡住欧洲“喉咙”
历史何其的相似,但结局已然不同。
几轮制裁下的实际效果却让支持制裁者很是失望。自2月以来,俄罗斯包括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化石燃料出口收入已达到1580亿欧元。与此同时,俄今年1月至7月经常账户盈余高达167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34倍,全年有望创下历史新高。尽管俄化石燃料出口量下降,但收入却远高于前几年,原因在于今年平均化石燃料价格是2021年同期的两倍多。“这意味着,俄罗斯原油进口商获取了折扣价带来的收益,而欧盟及其盟友原油进口国却承担了因俄罗斯原油出口转向带来的更高原油进口价格和成本。”石油行业高级经济师朱润民说。
关闭约占欧盟进口俄天然气总量近40%的欧洲输气主要管道“北溪1号”,全面禁止俄罗斯原油出口,禁止向俄罗斯提供技术产品支持……俄罗斯与七国集团似乎上演了“你狠,我比你还狠”的戏码。“北溪-1”天然气管道关闭后,本就面临“气荒”的欧洲各国前景堪忧。
面对俄方“断气”举措,欧洲不断释放消息试图淡化影响。9月2日,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发表声明称,德国天然气供应有保障。德国天然气存储设施储备量已达84.3%,10月份存储量达到85%的目标预计可以在9月初实现。
但现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制裁举措让2021年冬季的能源危机愈演愈烈,至今未见好转迹象。受此影响,欧洲能源价格或持续走高。“在欧元区通胀率屡创新高的背景下,欧洲加快收缩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随之增加。这势必进一步放大欧洲债务违约风险。”油气经济专家宁晓说。
以不受欧盟“待见”的煤炭为例,欧洲5月交付的煤炭价格涨幅已超过两位数。花旗集团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欧洲天然气期货基准价在今年2月就已飙至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欧洲各国电价也同步大涨,加之油价持续上行,预计欧洲今年在能源领域的开支将突破1.2万亿美元,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高。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美及其盟友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制裁似乎在不断加码,但却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透露出忌惮和无奈。”朱润民说。这种无奈直接导致了欧洲在对待乌克兰问题上的变化。据美国“政客”新闻网披露,4月以来,欧洲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一直在下降,年底前能否兑现承诺都是问题。
让欧洲违背“诺言”的背后是一串欧洲不愿意看到的数据:4月,欧元区通胀率达到7.5%,连续6个月创历史新高,波罗的海国家以及荷兰等国的通胀率甚至达到了两位数。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也预测,今年,欧洲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分别降至3%和3.2%。以德国为例,该国央行早已发出警告: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将令德国今年的GDP下滑5%,直接经济损失将高达1650亿欧元。
急于尽快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又难以在短期内能源自立的欧盟,在对俄制裁中大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势。
决战大约在冬季
然而这种“斗狠”的局面终有转折点。叶卡捷琳娜女皇有一句名言:“我们有8个月的冬季,还有4个月的坏天气。”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来俄罗斯人因为长期生活在严酷环境下,习惯和擅长在寒冬中行动。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战争中,冬季屡屡成为扭转战局的决定时刻,比如1812年的俄法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业内人士曾说:“如果欧洲和乌克兰能撑过这个冬天,那么俄乌冲突的结局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这意味着如果欧盟能够撑过这个冬天,那等到来年欧盟将更有底气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制裁俄罗斯,“届时俄罗斯受到的反噬就会越来越大了。”所以,2022年的冬天,对于俄乌冲突局势的影响会非常深刻。有舆论猜测,双方战事的突破点很可能是今年的秋末冬初。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尚月表示:“冬季对欧洲来说更为不利。”
在极端高温和干旱的袭击下,欧洲电价于8月2日再创历史新高——法、德电价均攀升至创纪录水平。不仅如此,炎夏用电高峰过后,冬季采暖又将成为其能源短缺的核心痛点。
欧洲需要在所剩不多的时间内尽快找到俄罗斯的替代。以石油为例,有业内人士估算,欧盟对俄制裁引发的石油供应缺口将高达400万桶~600万桶/天,相当于2020年全球石油产量的4.5%~6.7%。而欧佩克和伊朗虽然拥有相当可观的闲置产能,但这两股力量对于填补俄罗斯可能“断供”后留下的空缺并不积极:一方面,正在遭受美国制裁的伊朗无法在短期内规模化释放产能。另一方面,欧佩克不希望看到国际油价因为过多产能入市而下行,增产动力明显不足。
天然气的保供形势则更为严峻。资源储量仅次于俄罗斯和伊朗的卡塔尔已被证明无力快速帮助欧盟摆脱天然气危机,因为该国75%的天然气出口都已被亚洲买家的长协合同锁定。另外,中化能源首席经济学家王能全指出:“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中约90%是管输气,如果从全球具备‘替补’潜力的国家进口,绝大多数只能是液化天然气(LNG),而新建LNG接收和再气化设施需要较长时间。”
为从能源危机中脱困,欧盟各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方面,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荷兰、丹麦等多个曾大力呼吁放弃煤炭、倡导环保的欧洲“先锋国家”相继宣布重开煤电厂或采取措施支持煤电项目。过去数月间,这些欧洲国家中有的因拒付卢布而停止与俄方的天然气供应合同或遭到俄方停气,有的则暂停与俄方的天然气管道认证程序。另一方面,欧盟还决定扩大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并在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物色更多潜在化石能源替代供应方。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欧洲声称对天然气供应有所准备,但落实难度并不小。
一方面,欧洲的美国盟友不断将一船船涨了数倍甚至十多倍的天然气运过来,而欧洲各大海港短时间内缺乏足够的油气转运储存设施。另一方面,更让欧洲头疼的是能源价格持续推升通胀带来加息压力,而收紧货币政策会导致欧洲债务违约风险增加、经济断崖式下行,欧洲正越来越难摆脱两难境地。
不论如何,欧洲这个冬天注定不好过。欧盟能源部长们一致认为,在今年8月至明年3月期间,所有欧盟国家都应自愿将天然气使用量减少15%。欧盟还将于9月9日召开紧急峰会,专门讨论能源问题。事实上,欧洲各国都在采取应对措施,如德国和法国计划降低公共建筑冬季供暖温度,而意大利计划提前结束供暖并减少街道照明40%。
一直以来,石油、天然气都是俄罗斯和西方博弈的焦点。由于欧洲对俄能源的高度依赖,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出口的高度依赖,使得能源对俄欧双方均是一把双刃剑。有专家认为,短期来看,这把双刃剑对俄罗斯更有利;长期而言,一旦欧洲摆脱俄罗斯能源,俄罗斯的博弈空间就会被大大压缩,战略处境会更加恶化。这一次的冲突结束的标准对于多方而言有着不同的标准,但不同的标准下“一个共同的标准是,双方军事停火,进行和平谈判,各自默认和接受当下的战局。目前来看,还远未到那一步。”宁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