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于地下数千米的神秘油气资源究竟来自哪里?这一科学难题是摆在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出解答,那么油气勘探工作就会如堕烟海、 茫无头绪。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化资源研究室负责人李友川就是一个研究油气来源问题的专家。
正如柯南·道尔在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写的那样:“一个逻辑学家能凭一滴水推测出大西洋或尼亚加拉瀑布的存在。”虽然油气深藏于地下,但从油气生成到运聚成藏,其实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李友川就像一个油气大侦探,地下油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我们这个工作有时就像侦探。地 下油、岩石样品中隐藏了大量地质信息,要想揭露真相,就必须逼着这些沉默的石头开口说话。”
李友川不仅近视还老花,他“侦察”时的样子总会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只见他一只手扶着眼镜努力让视线对焦, 另一只手碾碎一点泥岩粉末凑到眼前。这种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令人又感动又敬佩。
渤海湾盆地辽西地区目前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油气产区,但在二十年前,该区的研究程度不高,油气来源不清楚,谁也说不好下一口井该落在何处。混源油分析是其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可这个难题难不倒“油气大侦探”李友川。那时,他刚刚凭借混源油分析技术在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上获得优秀青年成果奖。
身为项目经理的李友川快速组建队伍,对辽西地区的地质油藏条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与“ 混源油分析技术”适用条件逐一匹配,他及时将这项技术引入辽西研究区,并且进一步预测出辽西凹陷为潜在的富烃洼陷。
2007年,辽西洼陷探井钻探成功,证实了李友川的预测。大家纷纷夸赞地化专家“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李友川没有时间回味成功的喜悦,而是对更加复杂的煤系烃源岩发起了挑战。
煤系烃源岩是我国近海天然气的主要气源岩,如果不能解决煤系烃源岩的分布预测问题,我国近海勘探则如同在没有灯塔的海面上行船,难辨方向。
当年国内外都缺乏可参考案例,面对技术上的一片空白,李友川挽起袖口,从图书馆搬回了一摞摞的国内外著作,又从岩心库扛回了一袋袋的岩石样品。他一手做调研,一手做实验,期待着在实验数据中发现煤系烃源岩形成的秘密。
在翻阅海量书籍,并进行大量岩心描述工作后,李友川得出结论:古纬度、古气候、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沉积 5 个方面对煤系烃源岩起控制作用。由此,他进一步完善了煤系烃源岩的成因理论,并指出煤系烃源岩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这些成果不仅对于国内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被应用到国外合作区的勘探 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明年就是李友川在中国海油的第30年了。这些年,他探索油气来源的脚步遍布祖国广袤的蓝色国土。凭借深厚的地球化学知识素养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李友川将庞杂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变成一条又一条线索,一次又一次为海洋油气勘探指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