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加入海油的第14个年头,回首来时路,一段为期86天的出海经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2021年1月19日,我作为“深海一号”能源站现场浮体部经理,主动请缨参与能源站拖航任务。出发前,我与拖航总指挥共同提议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成立临时党支部,为拖航提供组织保障。会上,大家挺直腰板严整地坐着,就像接下来要准备一场战役,没有冗长的开场白,没有烦琐的流程,但一句句表态铿锵有力,“没人敢上,党员先上!”“没有办法,共产党员就是办法!”“勇往无前,挺进深水”。会上,我也信心满满地立下“军令状”,但我的心里深知这次拖航作业于我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因为我不仅要从技术、进度、安全等各个环节把控拖航施工作业,还要克服身体心理各方面的不适。
尽管在出发前已对各种突发状况制定了充分的应急预案,但实际海况超出预期,在经过宁波海域时,受东海外太平洋横涌以及冷空气的影响,有义波高达4.5m,海上风力一度达到28米/秒,能源站上部横摇动最大达到3°,船头撞起的涌浪溅起的浪花高达十几米高。常年在海上奔波的船员对这样的摇摆都咬牙强忍,我更是难以忍受这种失去重心的感觉,像个不倒翁一样,脸涨得通红,但是现场的状况容不得我有半丝矫情。
“深海一号“能源站出海前,甲板面码放着安装调试所需的第一批散料,受强风影响,原本用布条铁丝绳索加以牢固的管件、阀门、紧固件、板材发生移位,散落四处,部分滑油、液压油倾倒泄漏,此时气温仅有1℃,强风中还掺杂着小雨,甲板面又湿又滑,更危机的是,挂在舷侧的应急备用拖带缆已发生移位,用于调试的辅助电缆一端已滑入海中,现场随时都有发生重物坠落、人员滑入海中、发生火灾的风险。我与现场9名船员、11名项目组人员立即投入紧张的抢险中。我们喊着口号,徒手接力排长龙拉拽滑入海中的拖带缆。“一二三,同志们,再坚持一下!” 就这样,我们相互鼓劲,耗时近一小时,终于将碗口大小粗、二十几米长、十几吨重的拖带缆复位。来不及休息,我们立马又投入到整理散料的任务中去,对照清单表逐一复位散料,并进行比“出厂设置”更加牢固的捆绑,确保它们在之后的航行中万无一失。甲板面的漏油,让本就是“不倒翁”的我,多次摔倒站起,手臂也在无意中被铁片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一天的抢险工作,我累得腰板都直不起来,双手更是冻裂磨破,又木又疼,工服被汗水、雨水浸湿留下好几层白白的盐垢。
然而,滑入海中的辅助调试电缆将一处水下安全隔离阀缠绕,目视已大概率损坏,若不及时更换,将对按期投产带来极大的风险。这类水下安全隔离阀都属定制产品,再加工生产时间上已无法保证。只能从近期投产的水下项目流花作业区、崖城作业区以及国内外阀门备件库进行产品匹配,每天我都不断跟进阀门的最新消息,没有消息时我总忍不住唉声叹气,看到“曙光”时又不自觉手舞足蹈,周边同事看到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都觉得我“走火入魔”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部分利旧一部分重新采办的策略,水下安全隔离阀在投产前完成再安装。
“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历时18天,跨越四海,航行1609海里之后,顺利抵达目标海域。紧接着争分夺秒的锚腿回接作业开始了,为了保证平台正浮下沉,必须每15分钟测量平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吃水状态,以便对压载过程进行科学预判和精准把控。由于拖航过程中的恶劣海况,液位计的精确度受到很大的影响,毫厘之差,谬以千里,不能有半点疏忽,必须人为拍摄记录平台四个角的吃水线。从能源站中控室至吃水线拍摄处有一百多米的距离,雨天湿滑,即便轻车熟路,来回也得十来分钟,基本上记录完数据,调试好程序,又得再次前往拍摄。压载历时48小时,前36小时我带领团队一刻不停地来回奔波,在确保压载过程已进入平稳安全状态后才稍作休息。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站在甲板边,我挺直腰板,不禁大声地唱起这首歌,唱着唱着热泪盈眶,能在这波澜壮阔的事业中贡献力量,我无比光荣、自豪!“深海一号”敲开了南海深海能源宝藏的大门,未来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深海石油平台出现在海洋之中,中国海油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