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达人马晓斌花样“炫技”蛋壳钻孔
杨蕊 李海强 杨永磊
在保证生鸡蛋完好无损的情况下,用 1 2 毫米的钻头将 0.2 毫米的鸡蛋壳与 0 . 02 毫米的鸡蛋薄膜完整地剥离开来。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绝活儿,出自格尔木炼油厂高级技师马晓斌。
马晓斌微微弓起腰,脸庞贴近机器,将鸡蛋放在木制托槽上,随后用手柄控制着每分钟近 400 转的钻头,慢慢靠近蛋面。随着钻头与蛋面接触,渐渐腾起一缕白烟,钻孔开始。仅一秒钟,细密的蛋壳粉渣溅起,就像漩涡边飞溅的水花,整个过程听不见任何摩擦的声音。
几秒钟后,马晓斌吹掉蛋壳上的细渣,蛋壳上显出一个直径 0.8 毫米的白圈,马晓斌又轻轻拿细针一挑,白圈内露出一层细腻的鸡蛋白膜。他晃了晃鸡蛋,未流出一丝蛋液,打孔完成。这项绝活,是马晓斌为解决在岗位中遇到的难题练就 的本领。
在多年的修复仪表电气工作中,马晓斌发现相邻部件之间只有一层薄薄的锡 纸,一个偏差就 会导致整个仪表无法继续使用。 如何提高钻孔精度、效率,同时又能避免工件的 破碎、卷缩甚至报废,成为他和同事们面临的重大难题。
为了能够使钻削稳、准、精、快地钻 好每个孔,马晓斌琢磨出了钻鸡蛋取皮的 练习方法,以此来练心、练气、练眼、练手。每天下班后,马晓斌都会揣上几个生鸡蛋,带着量块、杠杆、百分表等辅助工具,坐在厂房的角落里,一手固定住鸡蛋,一手拿着直径只有 12 毫米的麻花钻头,小心翼翼地钻向鸡蛋壳。
起初因为手感力度掌控不好,鸡蛋经常是连壳带膜一起破掉。为了不浪费鸡蛋,每次失败了,马晓斌都用胶布把破洞的地方粘上,然后换个地方继续练习。最多的一次,一个鸡蛋竟然被他钻了 20 个孔。
在他的计量单位里,没有厘米,更没有毫米,而是丝。“ 1 毫米约等于 100 丝,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 马晓斌说。
正是由于他对精确度掌控到了极致,才练就了不少绝活。经过勤奋练习,马晓斌用 3 个月的时间,练成了用电钻在气球上给 A4 纸打孔,钻停孔现,气球不破;用 1 年的时间,练成了用电钻在鸡蛋上打孔开槽,蛋膜不破,蛋清不溢。
没有人天生就是成功者。马晓斌从参加工作时,便下定决心要把手艺活学好。 在格尔木炼油厂机修车间工作的 31 年时间里,马晓斌不知有多少个日夜与机床相伴。很多设备出现的“疑难杂症”,到他手里总能“妙手回春”。经过他和班员们多年不断提升技能水平,设备修复率由原来的 30% 提高到现在的80% ,他的独门绝活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工作中。
“不仅要把活干好,还要干得漂亮!”马晓斌朴实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多年来,马晓斌取得了 7 项国家专利,获得油田“能工巧匠”荣誉称号,两项技术 被油田认定为“十大绝技绝活”……荣誉背后,是他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还有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
多年来,马晓斌用创新实干和丰富的经验为格尔木炼油厂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由他提出的《铁路调运部铁路钢轨防断裂改造》获得油田公司合理化建议一等奖,并多次应用于格尔木炼油厂铁路专用线钢轨的修复。
技术需要传承,好的经验更需要延续。对待班组成员,马晓斌总是特别耐心、手把手地教,引导班组成员不断增强技术水平,提升综合能力素质。除了班组成员,只要是同行有需要,马晓斌都会亲自上车床操作,从转速设置、如何进刀、如何操作可以抵消车床的加工误差等方面详细解说。他总说:“如果大家都会了,那工作效率就会越来越高,对油田的贡献就会越来越大。”
“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执着,“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在马晓斌身上一一印证着。他用追求创新实干、精益求精的步伐,书写着自己的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