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
陈利平
我想,我一定曾在梦里,来过这里。
因为梦里,总有人让我湿了眼眶。
一 寻梦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二十一岁以前,习惯了江南的草长莺飞,绿野葱郁。仿佛那信手拈来的绿,裹挟着瘦弱的身躯,却拥有着能让整个身体充盈起来的力量。那时候,只觉得那满眼的绿,无边无际,无忧无虑。
过了二十一岁,我来到了青海。一个在记忆里从没出现过的地名,此后的十二年,形影不离。
身边的亲朋好友总是把“青海”当做“青岛”,异口同声地祝贺我,那是一个好地方,气候宜人,有大海相伴,还有鲜香美味的种种海鲜。与我,却有些陌生。因为我知道,那里是大西北,落后荒凉,会下“泥巴雨”,气候很干很干。
搬着行李坐上开往柳园的火车,我给父母打了一通电话,告诉他们我要出发了。只短短几句,就匆匆挂了电话,还没出发,仿佛就已经置身在离家2300多公里的地方,想念便已遍布全身,迷离了双眼。
这里的山,是黑黝黝的颜色;
这里的地,是大漠的颜色;
这里的人,是一抹抹红色和蓝色。
这便是我对青海,对青海油田的第一感知。
后来,我才知道,自从柴达木盆地来了石油人,红色、蓝色就成了这里的常见色。
1954年,第一批石油勘探队伍挺进柴达木,拉开了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的序幕。石油人、红旗、驼队,成为盆地里最美的景象。
勘探初期,青海石油人满怀创业激情和崇高理想,缺路自己修、缺水自己找、缺粮自己种,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赤子之心,围绕地质构造开展钻探,在生命禁区拉开了石油勘探的序幕。誓要掀开柴达木盆地神秘的面纱,看看这沟沟壑壑下面有没有好宝贝。
还记得那个美丽的“南八仙”传说吗?
南八仙,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一个最为诡秘的地方,不少人从字面理解,这里或许有着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但恰恰相反,南八仙却是第一代老柴达木人留下的一部悲壮史诗。
1955年,沉寂的柴达木迎来了第一批开发者,地质队员的脚步声震醒了这片亘古荒凉的土地,使它焕发了生机。由南方委派到西部的八位女地质队员,为寻找石油资源进入这荒无人烟的无人区挑战极限,谱写了地质人“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创业精神。一天,她们和往常一样,在迷宫般的风蚀残丘中跋涉测量勘探,返回途中,铺天盖地的黄沙笼罩了荒漠。她们在被称作“魔鬼城”的地形中迷失了方向,仅有的标志也被掩埋……
直到半年后,人们才发现三具身下压着测量图和地质包的女尸,其他尸骨未见。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八位女地质工作者,便把风蚀土林群叫做“南八仙”。
后来,石油人们追寻着她们的足迹发现,巨大厚重的“黄被子”下面,埋藏着许许多多石油天然气。
再后来,尕斯库勒崛起、昆北突破、英东报捷、扎哈泉沸腾、昆特依气啸、英雄岭油涌、干柴沟里开新程,柴达木盆地的上空始终激荡着石油人的热情与干劲。
有了人,有了故事,有了历史,青海与我,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里的山,厚重,坚硬,就像石油人不屈的脊梁;
这里的地,苍凉,宽容,就像石油人有力的手掌;
这里的人,朴素,单纯,追寻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号角,历经沧桑。
二 造梦
在那遥远的青藏高原,
在那荒凉的瀚海戈壁,
铁旅雄心石油队伍,
赤胆壮心石油儿女,
……
奉献那柴达木,奉献那热血石油……
后来,我来到昆仑山下,来到巍巍炼塔旁。蓝工衣成了我日常的标配。
这里每一套装置的上方,都飘着一面红旗,在风中猎猎招展,如火炬燃烧,让人振奋。鲜艳的红旗下,人人都穿着蓝色工服,戴着红色安全帽,近看醒目,远看绚烂。他们纵横驰骋在错综复杂的管线间,像湛蓝的天空里一片片彤云在流动,似苍茫的大地上一团团火焰在燃烧。
一位普普通通的聚丙烯装置催化剂分装工,一位中年女性。她没有什么特别。
但她有一双又红又肿的手,每根手指第二关节以上的部分,裂开了一个个小口子,还有很多小毛刺。看见她双手的那一瞬间,总有些许揪心。
每个冬天,她的身上都穿着厚厚的棉衣,那是叠穿的两件棉工衣。因为催化剂必须要在较低的温度下保存,为了不影响催化剂的保存和使用,催化剂分装房是没有暖气的。三九寒天,坐在仪器旁边,分装催化剂,寒意不自主的从脚跟到脖子。而且分装催化剂的时候还不能在封闭的空间里,所以门还要开着,不得不说是“雪上加霜”了。多少个冬天,她就是这样“扛”过来的。
一名普通的炼厂员工,一名平凡的石油人,靠着那一股信念,才能熬过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冷吧……
每年的三月末到四月初,格尔木的风总是在阳光中恣意妄为,吹在脸上如同刀割。一阵风,一场沙。每一次的风沙过后,装置上就是厚厚的一层土。风沙过后,装置上就能看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拿着抹布、扫帚、小刷子等等,认真地清理风沙留下的所有痕迹!用心呵护炼化装置的点点滴滴。
那一年的3月27日凌晨4时30分,炼油循环水泵出口管线突发泄漏,带压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越漏越大。岗位人员立即进行一系列的工艺调整。随即,紧急堵漏作业开始。焊工全然不顾衣服被打湿,半蹲在泥浆里,从泄漏的焊缝两端,带水作业,与时间赛跑,历时2小时,终于将漏点消除,恢复了正常生产。
这一夜,他们几乎没有合眼,身上的棉衣棉裤全部湿透。脸上满是冰冷的水迹,露出的却是抢修胜利的灿烂笑容。
这笑容,很治愈,更温暖,充满力量。
耳濡目染下,我在成长,我在前行。
曾经,对石油行业的认知匮乏;现如今,我真正体会到了“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的骄傲与自豪。蓝工衣前、安全帽上的宝石花标志,愈发璀璨。
我对每一个“穿蓝衣服的人”都充满好奇,也满怀敬意。蓝工衣们的故事数不胜数,这十二年,我有幸见证了“高原明珠”的发展,产品质量一次次飞跃,炼化装置一次次改造升级。青海油田炼化儿女奉献在昆仑山下,迎朝霞送晚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便是炽热的石油情。
三 追梦
石油人的故事太多了,多得几天几夜都讲不完,有些真人真事,听着却像传奇。这些故事和故事里的精神,令人动容,令人感怀。
后来,我又感受到花土沟的故事。
柴西北原油外输管道中间站是采油四厂南翼山工作区到花土沟基地的中间加热站,海拔3027米,常年干燥缺氧、风沙大,早晚温差较大,周边无任何社会依托,对外没有任何通讯信号,环境异常艰苦。对很多人来说一个人、一个站,寂寞荒凉、氧气吸不饱,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没有通讯的“与世隔绝”。
采油四厂管道中间站值守的熊海林说:“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他每天一个人要负责做好加热站的日常巡检及参数控制,以及对一、三号站和沿线管道的防盗工作,看似工作量不大,但责任重大。特别在汛期,道路时常被洪水冲断,只能用脚一步步沿着管道巡检,用责任丈量管线安全。即便道路再难走,他也始终坚持一遍遍去查看,为的就是保证柴西北原油外输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环境虽然艰苦,但是只要把这儿当作家,心里就没那么苦了。不忙的时候,我也会种种花、种种菜,打发打发时间,生活自然就充实了。”
熊海林在3000多米的荒漠戈壁上打造了“小花园”和菜棚。在院子的中间,还有个简易的杆子,上面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熊海林说:“我是一名党员,我会每周一早晨把国旗升起来,看着慢慢上升的国旗,我感到特别的自豪和骄傲”。
一座站,一个人。一份守护,一份责任。
一面旗,一簇花。一种情怀,一丝寄托。
一位爸爸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青海石油人野外一线工作时间长,夫妻俩总是错开轮休,方便带孩子。又或是全部驻扎野外,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孩子总是在视频里才能见到心心念念的爸爸或者妈妈。有一次视频时,他的儿子一直躲起来不愿看视频里的妈妈,再三劝说无果,这位爸爸忍不住发火了,觉得孩子太不懂事了,打了孩子一下。
泪水决堤,儿子哭得声嘶力竭,喊道:“我看了视频更想妈妈!”
那一刻,父子俩抱头痛哭,泪如雨下。
石油人也有温存,石油人经得住再大的考验,爱的缺失仿佛成了压垮坚韧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也许,这是普通的地方发生的普通的故事。但因为在柴达木盆地,成为石油人,走上为国家找油找气的岗位,他们的故事便有了特殊的魅力。正是这无数的普通人,让这个千万年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的大漠,开始盛产奇迹。
六十多年里,他们让没有公路的地方有了公路,让没有楼房的地方有了楼房,让没有机场的地方有了机场。这里有了惬意舒适的石油小镇,有了郁郁葱葱的瀚海油苑……尽管干燥缺氧的气候没有变,但凡是石油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都变成了沙海中的“绿洲”。
现如今,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构造带中段的干柴沟取得页岩油勘探的战略性突破,新能源业务稳步推进,油田发展迎来新的曙光。这一切,都因为柴达木盆地的石油人。
他们,是大漠的征服者,也是这个荒原的建设者,还是戈壁环境的保护者。他们让这片无人区一步跨越千万年,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这是青海石油人在柴达木盆地深处悟出的人生感悟,闪烁着柴达木石油精神新时代的精神之光。
“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扬”的故事还在口口传颂,新一代的石油人会在这里回顾历史,追寻先辈的足迹,汲取前进的力量。
我终于知道,灵魂深处的情感共鸣,才是伴随我一路前行的力量。
又一次,在梦中。我看到了熟悉的他们,也看到了倔强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