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张建祯:“石油红”点亮乡村“新希望”
本报记者 焦玉娟
在海拔2750米的高原牧区,张建祯原本清秀的一张脸被晒得黑红。他身穿一件大黑袄,带着口罩,从高速路口值班点的帐篷里走出来,看上去真真与当地的牧民一个样儿。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他身份的转变——从青海油田采气一厂涩北二号作业区张经理,转变为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宗加镇艾斯力金村驻村干部。
驻村一年多以来,从异地搬迁村、草原牧场,到施工项目现场、帮扶住户的家中,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凭着一腔为民服务、为群众解忧的热忱,他倾心聆听群众的忧困,用情服务少数民族父老乡亲,奉献经验智慧建设幸福美丽新乡村,与牧民们打成一片,成了乡亲们打心里信任、依靠的好干部。
倾心:成为真正彻底的“村里人”
“为乡村振兴做点事!”2021年7月,张建祯响应青海油田公司党委的号召,带着一份朴素的心愿,主动申请派驻青海省都兰县宗加镇艾斯力金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艾斯力金村为纯蒙古族牧业村,以牛羊养殖为主导产业,产业相对单一。在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帮扶下,这个村于2019年完成整体搬迁。”这是张建祯来到这里之前,在资料里对这个村的初步了解。
张建祯第一次来到109国道入口处的异地搬迁村时,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整齐规划之后的新乡村,光秃秃,没有一棵树,不长一根草;45户牧民的牧场较分散,从东到西相距近百公里,出行远,交通不便;村子产业相对单一、薄弱,村集体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村里新出现了患病、孤寡、无业的群众,亟待关怀……
张建祯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尽快搬到村里闲置的空屋去,先做一个真正的‘村里人’,才能更好地为村里办实事!”原本,驻村干部的住宿地点被安排在镇上,条件更好一些,但是距离搬迁村有一段车程。说搬就搬!他来到搬迁村附近的旧货市场,简单购置了床板、桌椅等二手家具,开始在这个村扎下了根。
“要真正融入村里,还得走进乡亲们的心里。”张建祯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和驻村书记一同,跑遍了上百公里牧区入户走访,行程2万多公里,了解了一桩桩群众心里的困难和愁盼事儿。
在初次走访中,他就从村民加洛那里了解到,村民家里都没有打印机,打印资料、证明等这点小事可是愁坏了大家。他马上打申请,为村里购置了打印机,村民们再也不用跑到镇上到处找打印店了。
从那儿以后,村里人家里的管线漏水、电灯坏了、门锁坏了……这些急事、难事,都会前来求助张建祯,还有几户村民直接把家门的钥匙放心地交给他,请他帮忙在闲时为院子里的花草浇浇水。他真正成为了村民的“自己人”。
用情:成为服务村民的“贴心人”
张建祯记得,初到村里,召开第一次村民大会时,村民们都只是听着、看着,不说话,也不发表意见。他知道,他和驻村第一书记都是油田派来的干部,隔行如隔山,能为村民们做点啥?村民们心里都有疑虑,并抱有观望心态。
“用真情去服务,为村民解决更多急难愁盼的事儿,才是当务之急。”张建祯这样想。
2021年10月,牧民巴义尔、宝力德两家的草场因堤坝决堤而被大水淹了。恰逢母羊孕育小羊的季节,眼看着这两家的上百只母羊吃不上草料,张建祯与驻村书记急在心头。
张建祯与驻村书记抓紧赶赴三、四十公里之外的事发牧场,与村民一同堵住决堤口,同时给镇上打电话求援,申请应急草料援助。很快,整整一车草料被拉到了牧场。巴义尔、宝力德感激地说道:“感谢工作队,感谢政府,帮助我们的羊吃上草料,也保住了我们今年的收入!”
2022年5月,大雨突如其来,把草原上27户牧民途经的牧道冲毁,严重影响了牧民放牧和出行看病、购置生活物资。张建祯与驻村第一书记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抓紧制定维修方案,又与这个村联点企业——金辉矿业公司多次沟通商议,争取到10万元帮扶资金,对老宗加镇11公里牧道进行维修。
2022年10月30日,这条牧道顺利验收。牧场最偏远的一户牧民青松激动地说道:“感谢工作队、村委会和金辉矿业,没有落下一家一户!以前1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20分钟就到了。”
2022年5月,建档立卡困难户吉日格力病逝。在他瘫痪在床的两年中,一直由儿子孟克吉雅照顾。张建祯与工作队常常前来看望他们,并送来米面油和慰问金。父亲病逝后,孟克吉雅的工作、收入和将来的生活成了工作队记挂的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建祯这样想。驻村工作队为孟克吉雅协调了新岗位,月收入从1200元涨到1600元;向县里、镇里申请对他开展帮扶,他现在拥有了20只羊,并为村集体放牧9头牛;还与他的母亲协调,缓和母子关系,让没有牧场的他,能够在母亲的牧场放牧;开导鼓励他,为他树立起“勤劳致富”的信心。孟克吉雅充满感激、满怀信心地对张建祯说道:“我一定会用心呵护牛羊,用勤劳的双手建起一个新家,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还要回报政府、工作队和村民们对我的关心!”
献智:成为振兴村子的“引路人”
“振兴乡村,不但需要真心、真情,还需要知识和智慧来谋划乡村发展。”张建祯由衷地说。
搬迁村的环境改善一直是张建祯心头记挂的一件大事。他和驻村第一书记合计,下大功夫搞绿化,将搬迁村打造成宜居宜人的高原休闲“氧吧”。
说干就干!他们先是申请到5万元帮扶资金来打造这一绿化工程。过去,绿化难,是因为当地土质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沙子,而且常年风沙肆虐,绿植难以成活。张建祯带领大家将树坑挖至50-60公分深,对抗大风;将大石头筛掉,再拉来10车泥土,改善土质;布好浇水管线,抵御干燥气候;与驻村书记一起,自费3000多元购买花种,组织4批次植树播绿,绿化面积达到15亩……
如今,村前村后种植了丁香树、金叶榆、小红柳、沙柳等树木3800余株,格桑花在房前屋后竞相绽放……村里的老书记道力木加布动情地说道:“以前,咱们这里成天风吹石头跑,现在也有鸟语花香的好环境了!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张建祯和驻村书记又谋划,乘着都兰县打造“国道经济”这一趟“快车”,用好县财政为村里提供的600多万资金,扎实建好停车场硬化项目,为将来村经济拓宽路子、实现增收打好“前站”。从项目勘察到实施的4个多月时间里,张建祯每天到施工现场监督,利用自己过去管理项目、管理安全的经验和智慧,与施工负责人交流协调,为项目顺利实施把好安全关、质量关和进度关。
张建祯又与驻村书记着手谋划下一步村里的经济发展“大计”。他们组织大家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讨论村里利用帮扶资金和村民集资共同新建“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规划。
“这个服务中心建成后,将集农牧产品参观、品尝、订购和农牧区旅游、住宿等为一体,拓宽村经济增收路子……”听了发展规划后,大家积极踊跃发言,纷纷看好、支持这一项目建设。内蒙古长调传承人国卫带头发言说:“为了村里发展得更好,我愿意集资建楼!”
12月初的艾斯力金村早已经上冻了,张建祯的脚又开裂了。他用塑料布裹着棒棒油默默地把脚包好,匆忙赶赴到村里新规划的消防车库、水管线防冻保温项目的一个个勘察点上……
村民们都说:“有了党的关心,有了政府的好政策,有了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咱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