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08
浏览: 21
字数: 1821
推荐表: 查看

青海油田创新突破 “智”汇高原

青海油田创新突破 “智”汇高原

本报记者 王得刚

截至目前,青海油田相继参加了中国石油首届技术技能大赛、第四届全国油气开发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实现了团体和个人银、铜奖的突破;举办了油田第十二届技术技能大赛,为青海油田“人才强企工程推进年”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

  青海油田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企”工程,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选用、评价、交流、激励和引进机制的“六个创新”人才发展战略,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这3个关键环节,从“人力资源规划、教育培训、人才库建设”3方面入手,着力建设“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3支队伍,打开了人才强企的新局面。

志在长远:夯实人才队伍地基

  人才是第一资源,首先要抓好人才队伍的顶层设计。青海油田以“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为保障,以人才队伍建设、聚才高地建设、用才机制建设“三大建设”为创新重点,按照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青海油田人才自主创新创效能力持续增强,主营业务领域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到2030年,人才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更具活力;到2035年,人才实力、人才体制机制具有较强竞争力,拥有一批在能源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科技领军人才。

靶向引才:打通人才引留“快车道”

  青海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自然环境恶劣。吸引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是青海油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最大短板。2017年至2021年,青海油田高校毕业生招聘指标使用率仅为75.3%。

  为此,青海油田全面开启“多元引智、用情留人”的管理模式。青海油田借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等石油院校的平台优势,利用现有科研项目,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与石油院校和青海省招办合作,采取定向招生和订单式培育的方式,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入,建立完备的人才库。树立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的留人理念,构建了人才薪酬、福利待遇的管理体系,营造了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青海油田人事处处长刘志刚说:“通过优化薪酬分配政策,畅通职业晋升通道,持续推进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改革,用工方式实现了向‘管理+技术+技能’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离职率大幅降低。”

精准育才:锻造人才兴企“大工匠”

  在着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青海油田将更多心思花在了对现有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上。

  今年年初以来,青海油田围绕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原石油铁军,引领广大员工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以提升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搭建立体实训阵地、创新教育阵地和线上培育阵地“三个阵地”,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员工素质提升途径,打造出一支以10名集团公司技能专家、4名油田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和10名油田公司高级技术专家为领军,以3788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为骨干,以653名高级技师、技师为主体的高素质专家型、技能型人才队伍。

  深入推进石油名匠培育计划,培育出杨永磊、王锡军、杨华、史昆、许正祥等一大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及青海省、集团公司级技能专家和技能大师命名的工作室。青海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杨永磊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研究课题100余项,其中38项取得国家专利证书,4项技术获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7项技术被命名为厅局级“十大绝技绝活”。工作室创新项目经济效益达2600万元以上。

人尽其才:搭建人才成长“大平台”

  人才成长,平台是关键,成长是导向。青海油田构建了“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机构能增能减”的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了“揭榜挂帅”机制、人才评价“赛马”机制,形成了“业绩+能力+创新力”的人才评价、晋升体系,建立了工人身份的技能型人才、干部身份的专业技术人才、有职务的管理干部、技术专家竞争上岗和身份相互转换机制,为人才提供了广阔发展平台,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有力推动了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2021年,青海油田部署了6大领域30个方向的科技项目133项、课题10项,获得省部级奖项9项,在“西部企业地质动态分析专业竞赛”中摘得1金2银,1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人获集团公司“杰出青年创新人才”荣誉称号。

  “通过搭建人才成长舞台,构建人尽其才的工作机制和长效机制,大力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青海油田引进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一线专业技术型员工占比以每年约3%的速度递增。”刘志刚说。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