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李海军,男,中共党员,新疆油田分公司新港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技能专家、全国石油石化系统创新人物,2005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获得者.多年来,李海军先后获得克拉玛依市“青年岗位能手”、新疆油田公司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2022年,李海军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 “大国工匠”称号.李海军的成长历程,是一位心怀梦想的石油人的逐梦历程,也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人才的成长”的真实写照。本报通过这篇文章再现了李海军的成长历程,以飨读者。
“稠油鲁班”是怎样炼成的?
——“大国工匠”李海军的成长之路
娄林毅
2022年,新疆油田分公司新港公司员工李海军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称号。回望20多年的职业生涯,48岁的李海军感慨说,支撑他一步步不断成长的,就是初心和梦想。
坚强催生梦想,精进淬火成钢,潜心创新理论助力新成长,25年初心不改,“稠油鲁班”终成“大国工匠”。
这是李海军一路走来最真实的写照。
坚强催生梦想:我要当采油状元
《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如果说成长为“大国工匠”是件难事,那这聚沙成塔的“易”,对于李海军来说,则意味着一份格外的坚强。
新港公司411站,是李海军初来克拉玛依时工作的地方。
411站四周是茫茫戈壁,寸草不生,除了砂石还是砂石,西北风时不时肆无忌惮地呼啸而过。
1997年夏天一个极为平常的下午,李海军从准东采油厂调动至新港公司411站。站上加他10个人,负责411站及所辖的120口油气井的日常管理工作。
有时候,重大决定的做出往往来自未经深思熟虑的感性使然——
一个人可以管好多口井,这比在准东采油厂的“权力”大多了。23岁的李海军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树立下了终身的奋斗目标:“这里能采出更多的石油,我要当一名采油状元。”
怎么当?面对荒凉寂寞的工作环境,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给出的回答就一个字:干!
作为井站上惟一的男性员工,面对这里的脏活儿、累活儿、重活儿,李海军拿出了“舍我其谁”的劲头儿。
能干粗重活儿,也愿干精细活儿,在李海军的字典里,没有“不能”两个字。
有一年,新疆油田开展提升井站管理水平工作,要评选标杆站。评选标准中,对井场面积、平整度提出了很高标准。这让不少井站放弃了参评,“大戈壁滩哪天不刮风,现在还要搞‘土建’,干这活得吃多少土啊,再说,有必要搞那么平整吗?谁要真那么干,肯定傻了吧?”
可李海军干了。他不仅干,还是拿着水平尺量着干。为了达到这项井场标准,他起早贪黑干,每天一身土,顶着风吹日晒,人也越来越黑。
整整3个月,李海军愣是给自己负责区域内的每一口井都配上了标准井场:一个8米乘12米,平整瓷实的小平台。至于评选项目中的其他标准,更不在话下!
3个月后,标杆站,是他的了。他干事业的心,更热了!
这么多年过去,李海军有了一个心得:要说啥事儿难不难、容易不容易,就看你的目标在哪儿了,就看你想不想达成目标。
在梦想面前,恶劣的环境、繁重的工作都成了李海军更快成长的奠基石。原来脏乱差的井场干净整洁了,保养润滑规范了,油井生产情况、运行状态他都研究清楚了,油井产量自然而然也上去了……
2年后,李海军当上了班长,“权力”更大了,要管的除了原来3个站,还增加了3个站。
哦,感性的决定之所以成为一生的梦想,是因为高大的树冠下面有着扎实的根系,就如李海军的理想之于本性的坚强。
这么多年过去,李海军有了一个心得:要说啥事儿难不难、容易不容易,就看你目标在哪儿了,就看你想不想达成目标。
在梦想面前,恶劣的环境、繁重的工作都成了李海军更快成长的垫脚石。原来脏乱差的井场干净整洁了,保养润滑规范了,就连什么位置、什么螺丝、加什么油、加多少油他都研究清楚了,油井产量自然而然也上去了……
2年后,李海军当上了班长,不仅管原来3个站,还增加了3个站。
哦,感性的决定之所以成为一生的梦想,是因为高大的树冠下面有着扎实的根系,就如李海军的理想之于生性的坚强。
精进淬火成钢:量变催生质变
2004年,因为工作干得好,领导让李海军去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这是他第一次参赛,领导和同事们想着,他能拿回名次就很不错了。
谁都没想到,李海军不赛则已,一赛就走得那么远,走得那么好。
在班组的时候,李海军是当之无愧的技术大拿,可一来参加竞赛,他瞬间发现一山更比一山高,能人当中有能人,随处都有挑战。这极大地激发了李海军的求胜欲望。
他比所有人都起得早,就为了早点去训练套扣。这个技术动作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深蹲起”动作,一个不行再来一个,坚持不停直到达标为止。套扣稳定达标的时候,他一个壮小伙子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学习用的电脑运行速度慢,大夏天温度高容易死机,他就想办法弄来风扇,不舍得给自己吹,拿去给电脑吹。累了中午躺一会儿,起来一看,汗把床单浸出一幅人形图案。
就靠这拼劲,2004年5月新疆油田公司的第三届职业技能竞赛,他拿了第一名。几天后,9月份自治区竞赛的通知又来了。
这可是省部级的比赛,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高手纷纷参战。
能不能再赢一次?他心里也没底,而当时新疆油田公司负责培训的老师的一个举动,更让他觉得压力倍增。
那是在一堂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李海军”三个大字,跟所有学员说:“这位同志是前几天竞赛第一名,但是通过模拟自治区比赛,李海军拿第一的成绩在这个项目只是第15名。”
重压之下,李海军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4个月后,他又拿回了自治区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
那年竞赛中有一个项目是给抽油机更换皮带。这活不复杂,按照常规操作,大家都很快换好,顺利启动了抽油机,除了皮带有点“刺啦刺啦”的杂音之外,运转都很“正常”。于是有人向裁判报告:“更换完毕,抽油机启动正常。”可李海军报告的却是:“抽油机启动不正常,请求停机处理。”得到许可后,他立即停机断电刹车,迅速地将防护罩移位和固定,理顺皮带,再次启动,声音消失,运转正常。裁判给他打了满分。裁判对其他选手说:“都‘刺啦刺啦’响了,怎么能叫正常呢?”
在那一刻,李海军忽然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有了极大自信:能判断出其他人判断不出的故障,能干其他人干不了的工作。
这份自信,来自李海军超出常人的付出。一天恨不得24小时泡在油井旁边,让他对油井生产了解得越来越透彻,所以成长得越来越快。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和竞赛中,李海军的身心和抽油机达成了某种神秘的契合,让他对抽油机、对工机具较之旁人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技术水平上质的飞跃源于日常操作量的积累。在这一点上,李海军感受特别深,受益很多。
李海军拿抽油机刹车操作打比方,一边说一边站起身来做示范。只见他拉开架势,身子微蹲,略呈马步,双手扳住隐形的空气“刹车”,胳膊带动身体,腰腹用力,一气呵成操作到位。“很多操作和工机具使用都是要调动整个身体的。”他解释道,“快速、准确、安全、规范,这是我无数次训练的结果。”
成为“稠油鲁班”:一张考卷答了25年
新港公司的主要生产对象是稠油。这是一种非常规状态的原油,在技术工艺和生产工具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
今天的李海军,是新港公司4个采油作业区区长心心念念惦记的“红人”。不为别的,只为了他发明的“油井套压释放装置”。
2021年年底,李海军的“油井套压释放装置”设计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的这项发明,不仅保证了稠油油井密闭安全环保生产,避免直接外排释放套压造成的井口污染,还杜绝了有毒气体对员工造成的伤害。这么好的东西,早拿到早安装早见效,谁不眼馋?
可鲜为人知的是,现在的这个设计已经是他的第四代产品,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他已经“啃”了近16个年头。
早在2006年,细心的李海军在工作时发现,抽油机在采油过程中,套管压力过大会导致油井产量大幅下降,可如果直接在井口放压,容易污染环境不说,噪音和有毒有害气体也会影响员工身体健康。长期以来,油田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能根本性解决这一问题。
李海军决意要攻破这道难关。
先要确定套管释放压力范围。他跑遍现场,搜集大量井口套管压力数据,结合抽油机运行产量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综合分析。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这还是最简单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构建运作机理才是最困难的。
他从网上买来几十种不同样式的单流阀,研究压力释放机理。
“有一种垂直安装的球形单流阀应用很广,我本来对它抱有特别高的期待。”李海军说,“可仔细研究发现,我们肯定用不成。”
原来,这种单流阀的垂直结构容易导致油水分离,在新疆冬天低温环境下很容易发生冻结失去作用,尤其要命的是,原油介质中含有沙泥杂质,很容易导致发挥压力控制作用的球体卡死……
李海军不死心,井口有缺陷,那就改造井口;缺压力显示,那就装嘴子套封堵器……
有时解决了旧问题,新问题又冒了出来,李海军在创新之路上不断闯关夺隘。
有一次,新装置要做试验了。那可是他花了好长时间、精心做出来的样品,他自认为已经是“完美”的方案了。
一颗迫切的心带动着李海军死死盯住了新装置。没成想,样品构件直接断在了管汇里头。
“怎么可能不郁闷、不失望啊?”李海军苦笑,“那还能咋办?继续搞呗!”
拿着断成两截的样品构件,他直奔机械加工厂找到加工师傅一起琢磨原因。
断裂原因很快查明:构件直角处的焊接缝不耐腐蚀环境,无法承受足够压力。找到原因就好办,研究材料换材质,改造结构用一体成型的。果然断裂问题得到了解决。
类似这样大大小小的尝试,李海军不知道搞过多少次,又受过多少次打击。为了实验效果,“连每一个螺丝,都是我精挑细选过的。”李海军说。
在新港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橱窗里,静静地躺着他这16年间做出来的四代“油井套压释放装置”。拿出来一件放在手上,李海军熟稔地拧动着各种机构,介绍着每一代产品的改进,眼中燃烧着从未熄灭的热情火焰。
指着最新定型的“油井套压释放装置”,李海军说,“这还不是我最满意的设计,还有改进的空间。”
从1997年来到油田工作,面对科技创新提效增产服务油田这张考卷,李海军已经答了25年。
25年间,他取得国家专利40余项,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2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3项,新疆油田公司工人技术发明奖2项……被新疆油田广大员工认为是当之无愧的“稠油鲁班”。
现在,堆积如山的荣誉证书和不断变大的发明展示橱窗已经被李海军甩在了身后,他的目光望向了更远处:“现代化采油,这张考卷我还没有完成。”
潜心创新理论:给未来插上翅膀
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创新是盲目的,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创新必然事半功倍。
2017年,李海军发现了一件创新“神器”:TRIZ理论。
“TRIZ理论”是一套以人为导向的系统化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有别于传统的脑力激荡,强调发明或创新可依赖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而不是仅仅靠随机或天马行空的想法。
“我对TRIZ理论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但它已经对我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李海军对TRIZ理论赞不绝口。
说起发现这件“神器”的过程,李海军颇有点相识恨晚的遗憾。
从2006年开始,在技术领域已经颇有建树的李海军开始申请竞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专家,可没成想2006年、2009年遭遇了“两连败”。
第一次竞聘失败,他发现自己虽有竞赛成绩,但没有论文,没有小改小革成果;第二次竞聘失败,他发现自己缺专利。2012年,他终于竞聘成功。就在这6年写论文、做小改小革、申请专利的过程中,他不断学习创新方法。但是,直至2017年接触到TRIZ理论,他才发觉自己前两次竞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创新理论的支持和引导。发现TRIZ,可以说就是他经历这两次失败后的最大收获。
按照TRIZ理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或程式化方法,描述得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对于最为熟悉一线生产、对自我掌控程度又高的李海军来说,TRIZ理论绝对是如虎添翼。
“掌握创新是有方法、有路径的。当你确定一个最理想的问题解决方式时,就决定了你所进行的创新水平的起点会非常高。”他开始将这套理论应用到套管放压装置的研究当中。
“按照TRIZ理论,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应该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实现闭环自动解决。那么,按照这一理论,套管放压就应该可以自动地、安全地、环保地进行。”李海军确定了套管放压装置的设计指导方向。
正是在这样的创新思想引导下,李海军最终设计出了环形管式“油井套压释放装置”,在实现套压的定压自动排放的同时,还实现了提质增产、保护地层、安全环保等多项目标。
“要努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句话现在成了李海军的口头禅。而TRIZ创新理论,无疑已经给李海军的未来创新插上了翅膀。
2022年3月5日,李海军又一次来到自己职业人生的出发地——411站,这次他是为解决“温高气大井计量不准”问题而来的。
25年前,他是个初出茅庐的油田新兵;今天,他已经是“大国工匠”了。
爬上油田里的一座山冈,俯瞰绵延向远方的油井丛林,李海军好像看见大地深处蓬勃的黑色能量正从荒凉的戈壁汩汩涌出——
那是他从未改变的梦想。
(刊发日期:新疆石油报2022.03.22 特别报道14-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