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08
浏览: 27
字数: 2657

1.作业现场实现集中统一配餐2.职工在沙漠里喝上纯净水3.茶歇点为一线职工补足能量

简要说明 1.作业现场实现集中统一配餐等作品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报道,以作者走一线的视角,去记录企业真正为服务职工群众的所作所为,有职工频频点赞的餐食上的改善,有令职工安心的健康驿站,有让“征战”巴丹吉林沙漠的外闯职工喝上甘甜纯净水的暖

作业现场实现集中统一配餐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一)

本报讯 记者 李忠宇 杨敏  报道 1月6日11时,广阔的田野上,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文卫作业区ZY-DX301队正在卫57井进行大修封井作业,听到汽车引擎声,带班技术员孙年兵一抬头看到送饭车驶来,就咧开了嘴。

“冬瓜烧排骨、番茄鸡蛋、腐竹炒肉、酸辣土豆丝……今天的菜品真丰盛,有三个荤菜!”ZY-DX301作业队队员张雷将饭菜一一摆放到桌子上,空气中顿时飘荡起饭菜的香味。

“味道鲜美,分量大,以前只能在饭店吃到的饭菜,没想到在井场也吃上了。”看着餐盒里盛着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的热腾腾的饭菜,大家一下忘记了劳累,围在一起开心地吃起来。

井下作业和特车作业主要工作地点在野外,施工区域遍布整个中原工区,职工每班工作12小时,每天中午约有500余名作业、特车工人需要在现场用餐。

“油田一直心系一线员工用餐质量,先后采取误餐补助等方式进行改善。”油田副总政工师、工会副主席、群团工作部主任范锐说。

即便如此,作业工现场用餐一直存在配送方式不统一、伙食标准不统一、花色品种单一等问题,员工现场用餐成了困扰相关单位的难题。

为做好现场配餐工作,油田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到作业一线实地调查、走访,进一步摸清目前员工用餐存在的热点、焦点问题。

2021年9月中旬,由机关服务中心承办,为油田中原工区62支作业队进行“统一配餐”制度出台。机关服务中心根据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不同作业片区,结合自身餐饮机构设置情况,以快捷、高效为原则,设立四条配送渠道;建立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即时沟通的优势,建立配餐服务钉钉群,机关服务中心在群里发布各类菜品的制作进度,车辆服务中心在群里发布当日送餐车辆的最新信息,用餐单位负责人在群里发布井场人员最新人数。

此外,每次送餐,机关服务中心都会向员工寻问对配餐的意见和建议,邀请用餐人员线上线下随时提出意见建议,不断改进配餐服务,尽力保证员工满意。

与以往不同的是,油田为了保证一线员工每次上班吃的饭菜不重样,根据作业队实行的四班倒班制,制订与其保持步调一致的菜谱,深受员工好评。

“民以食为天,油田从吃饭这件‘小事’着手,集中统一配餐,全力让作业工吃上可口饭菜,是油田聚焦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热点难点问题办实事的体现。”ZY-DX301作业队队长杨世东感慨。

菜谱制订,菜式设计,菜品加工、包装、运送……每一道工序都在快速推进,以保证直到菜品送至作业现场,还热气腾腾。

职工在沙漠里喝上纯净水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三)

本报讯 记者 李忠宇 付淑娟  报道 “现在的水真好喝,和矿泉水的味道一样。”1月7日,内蒙古采油厂银额项目部拐子湖工区职工刘连成高兴地说,“多亏了油田领导的关心,我们才喝上了甘甜的纯净水。”

银额项目部拐子湖工区位于中国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距离最近的居民区有70多千米。这里气候干旱,常年风沙肆虐,年降水量为50~6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3500毫米,地下水源不足,仅靠远距离送水无法保证一线员工生产生活需要。为此,该厂项目部职工在水源井附近挖出一个800立方米的露天储水池,储蓄井水。但露天储水池距离生活点1.5千米,途中要翻越一座50多米高的沙山,取水用水并不方便。

后来,该厂项目部成立党员突击队,顶着烈日爬沙山,铺设水管线200多米,将井水直接输往拐参1井生活点。“这种供水方式相对之前更加方便,但只能保证职工正常的餐饮用水,而且也不如现在的水甘甜。”该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赵志巍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油田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巴丹吉林沙漠员工生活用水改造”列入领导班子17项重点项目清单、内蒙古采油厂重点项目清单。

经过多轮市场调研和水质化验分析,油田引进两套大型商用净水器,分别在拐参1井生活点、拐6井生活点安装调试成功,彻底解决了拐子湖工区职工的饮水问题。“现在我们取水很方便,饮水需求得到了满足。”一时间,大家奔走相告,喜悦的心情洋溢在整个拐子湖工区。

“这两套商用净水机过滤精度达到0.0001微米,紫外线杀毒装置还能全面消杀水中有害细菌,净化水能力达到每小时800加仑,而且运行成本低,可以源源不断地为职工提供安全健康的饮用水,完全可以满足两个生活点近百名职工的日常饮水需求。”赵志巍说,“截至目前,这两套设备已经运行了半年了。”

今年,内蒙古采油厂将探索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持之以恒解决基层困难事、职工烦心事,重点解决“两干”项目部供热管线老化、丰富一线职工用餐等问题,全面提高一线职工的生活质量。

茶歇点为一线职工补足能量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五)

本报讯 记者 李忠宇 付淑娟  报道 “干完一个班,身体又累又饿,多亏了茶歇点,让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恢复体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2月8日,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文南作业区作业十二队队长王民强在施工间隙,和工友们一起到茶歇点喝起了咖啡,吃起了面包。短暂的蓄能休整,缓解了他们连续工作3个小时的疲劳。

油田作业人员常年在一线施工现场工作,干的是重体力活,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后,往往又累又饿。由于作业井场分布在野外,彼此距离较远,在井场施工完后,饥肠辘辘的作业人员只有乘车返回驻地后才能补充能量,休息。“现在我们能在干完一个班后立马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泡面,真得劲!”王民强说,“这多亏了油田持续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油田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职工的烦心事、揪心事当作必须解决的大事,针对作业人员作业战线长、身体容易疲倦这一实际情况,将“为一线作业人员提供茶歇休息场所”列入项目清单。去年,油田开始在作业井场试点运行茶歇点,每天为一线作业工配送茶歇点食物。截至目前,该中心64支作业队伍的施工井场都配备了茶歇点。

作业井场的茶歇点非常简单,只有一间屋子、几张凳子,以及咖啡、牛奶、火腿肠、面包等便携食物。但它给员工营造了一个放松心情、交流感情、补充能量的温馨之所,让一线作业人员在繁重的工作后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赢得了员工的纷纷点赞。“现在不仅可以自己泡茶,还能吃到饼干、面包,这生活可真不赖。”说起茶歇点,作业工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为一线作业人员设置茶歇点的做法也推广到了其他单位。为给基层职工创造更加舒适的工间休息场所,地面工程抢维修中心在基层值班室配备茶吧机、微波炉等生活电器,把热姜汤、面包等食物送到上井职工手中,让基层职工可以在冷风中喝口热汤,在疲惫的工作之余及时补充能量,这样的茶歇点让基层职工热在身上,暖在心里。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