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回大山
——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那勒寺镇大树村石化小学教师汪军
引言:
“好好学习,将来‘飞’出大山。”
从小到大,这是土生土长的东乡少年——汪军被灌输最多的理念。然而,或许是出于对故土天然的眷恋,还是什么不可名状的朴素情结,从师范学院毕业后,汪军逆向而行,“飞”回了生他养他的东乡大山,成为我国数百万乡村教师中的其中一员。
“乡村教师”——意味着责任,你要传道授业,更要引领山乡的孩子立志成才;意味着“多栖”,你必须均衡发展,让自己成为以一当十的“全科教师”;意味着孤寂,大千世界的流光溢彩,可能很多时候与你无关——这是汪军的心知肚明,更是他每时每刻在做的事情。
“树挪死,人挪活。”这几年来,不是没有人劝过汪军“换个地方”,但他深深明白,自己从未改变过最初的心意。太阳仍在无休无止地东升西落,这个注定属于大山的少年,仍无私无畏、扎根泥土、执着前进。正如他写给自己的那句座右铭——
如流水般慷慨,如大地般谦逊,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记者 张迎亚
8月13日,雨落陇中,疫情管控下的临夏街道,更显空旷寂寥。
清风无尘好读书。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那勒寺镇大树村石化小学教师汪军独坐窗下,在《作文六要》《自驱型成长》《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等书中自在徜徉,读到心领神会处,还不忘在读书笔记上逐字摘抄、书写感悟。
指肚捻动书页,颤动的笔尖“沙沙”作响,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走。再过半个月,新学期就要开始了。
汪军掐指一算,这是他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教师后,将要执教的第三个年头。
“老师千叮万嘱,一定要‘飞’出大山,我还是走了相反的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汪军是地地道道的东乡人,从小走遍了崎岖不平的山路,看惯了连绵不绝的大山。
大家习惯用“山里人”称呼他们,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老师也常常苦口婆心、千叮万嘱:“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飞’出大山。”
2020年,汪军从天水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大千世界的绚烂画卷,在他面前徐徐展开。然而,面对众多就业方向,他还是选择了大山更深处的那勒寺镇大树村石化小学。从大山走出来的孩子,最终走回了大山。
“汪老师,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集体意识、班级观念比较弱,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希望你能挑起重担。”初入职的汪军成为大树村石化小学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校长张如虎因事择人,将担任一年级班主任这块“烫手山芋”交给了汪军。
他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一年级教室时看到的情景:歪歪扭扭的课桌椅之间,孩子们正奔逐嬉闹,入耳的全是晦涩难懂的东乡语,唯一清澈澄静的,是齐刷刷望向自己的33双眼睛。
电光石火间,汪军有些恍惚,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
“先跨越语言关。”他握紧拳头,下定了决心。
汪军从教授拼音入手,先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语和汉字的初步认知;在课余时间,注意收集、播放优秀国产教育片,勾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模仿欲。他还定下“铁律”:只要步入校门,就必须说汉语,只要听到哪怕“一星半点”的东乡语,都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纠偏”。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经过半个学期的积累,班里的汉语语言环境越来越好,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听、说、读、写,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好习惯。
见证了整个蜕变过程的汪军深知,语言是表情达意、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走出大山、与外界接轨的“桥梁”,“修通”了这座桥,孩子们便可在它的托举下,一步步走向未来。
“山里的孩子上学不易,教师必须有‘几把刷子’,真正传道授业”
“同学们,老师问大家,青蛙应该是什么样的?”
“绿色的,鼓着腮帮子。”
“那乌龟呢?”
“乌龟弓着背,背着厚厚的壳。”
2021年金秋,二年级的语文课堂气氛热烈,汪军正带领孩子们认知不同动物的行为特点,让课本情景表演《小蝌蚪找妈妈》更加惟妙惟肖。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源头与灵魂,乡村教师更要具备真才实学,当好乡村孩子的“摆渡人”。如何练出“几把刷子”、奉献优质课堂,是我国乡村教师长期以来必须面对、解答的难题。
时代出考题,央企必作答。2021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入北京师范大学等优质高校资源,采取线下帮扶、线上指导等方式,在东乡县举办了三期乡村教师培训,帮助乡村教育工作者提升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
汪军有幸参加了其中两期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设立的“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流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中,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北京市海淀区数学特级教师丁保龙赶赴东乡,亲自“操刀”,给汪军“面授机宜”。
“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心里必须有一条条‘暗线’。”
“什么是暗线?”汪军十分不解。
丁保龙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蓝本,抽丝剥茧地分析单节课与单节课、章节与章节、低年级课本与高年级课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引领汪军跳出“就课论课”的单线条思维模式,帮助他全面系统地建立起了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知识树”。
汪军逐渐领悟了:原来,“暗线”指的就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教学逻辑,是不必讲出、只有教师自己明白的教学顺序,找到了贯穿教材的一条条“暗线”,就有了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条条通路;原来,当一名好老师,并不是走上讲台、照本宣科那么简单,非得把教材掰开了、揉碎了、全然沉浸、深钻细研,才能觉出些味道来。
为期两个月的培训稍纵即逝,获得了名师指点的汪军如虎添翼。在讲授三年级数学的“图形的面积”一课时,他没有“单刀直入”讲解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而是从“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循序渐进,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更为擅长的语文教学中,他创新采用分角色朗读、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记忆课文。在讲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他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蝌蚪、鲤鱼、乌龟、青蛙等角色。在妙趣横生的排练、表演过程中,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跟着妈妈捉害虫”的成长经历,牢牢刻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在坚持不懈的辛勤耕耘中,汪军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突出,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那勒寺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山里的孩子是富有潜质的,只是需要被激发,我愿意做这个发掘者、提灯人”
2022年6月,二年级的期末考试越来越近,汪军随之给自己上满了发条。
一天,他被要求参加一个紧急会议,想到还有复习任务没有完成,心下不由焦急起来。
会议终于结束,汪军小步快跑,急匆匆赶回教室。映入眼帘的一幕令他惊呆了——
讲台上,8个学习小组派出的代表站成一列,正在学习委员的带领下默写生词;讲台下,孩子们自觉按小组就座,一边饶有兴致地“观战”,一边对照台上“战绩”检视自身,抓紧记忆较为陌生的词语。
汪军赶忙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
“老师,看那儿!”结束了比拼的孩子们指引汪军。循声望去,只见不大的讲台上堆满了杏、柑橘等水果。
汪军突发奇想,将这些孩子们赠予自己的礼物切成小块,奖励给了默写分数排名前三的学习小组的孩子们。看着孩子们领到奖品时的笑脸,他知道,自己长久以来的默默引导,终于收到了成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精心设计课程、提升教学质量之外,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自主思考、积极学习,是汪军致力的另一番事业。
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汪军总要求学生精心复习,鼓励他们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自告奋勇当老师、讲新课,自己则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只在“偏航”的地方做适当指导。他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学习小组,结合教学内容抛出一道道问题,引导组内自我讨论、自我解答,从不直接给出答案。在汪军的课堂上,人们绝少看到居高临下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说得多,老师说得少”是频繁出现的“新风尚”。
时间承载奋斗、见证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一些骨干力量从学生队伍中成长起来。汪军在他们中间选聘班干部,赋予班长、班委、课代表等不同角色,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升其综合能力。
在健全的班级组织的带动下,汪军的班级总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表现优异,在体育、文艺、卫生、纪律等方面也处处领先,多次被授予“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汪老师,我家孩子放学回家,竟然开始主动拿起书本读书了,真的太神奇了!”渐渐地,孩子们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真正学会了做自己的主人,不止一位家长欣喜地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终有一天,孩子们要离开学校,成为一个独立个体。教师固然要传授知识,但更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汪军道出了自己的心曲。
“城市固然缤纷绚烂,但总要有人关注大山”
8月,热浪依旧翻涌,但收获的秋天正步步渐近。
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汪军将随班“升入”三年级。自从来到大树村石化小学,他就一直在同一个班级担任班主任,未曾变过。
他喜欢这种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感觉,更憧憬着自己能亲自带领他们完成一至六年级的学业,亲眼目送他们走出学校、升入初中,直至取得更大成就、拥抱整个世界。
不难想象,不久之后,汪军又将重复他乐此不疲的每日轨迹:清晨,提前一小时到校,组织早操、早读,巡视教室;正午,回顾前一天的教学工作,做教学反思和下步计划;黄昏,督促学生打扫教室卫生,踩着月亮的清辉,最后离开校园……
曾经,有人劝过汪军,在最好的青春年华,何不想想办法,去繁华的城市施展拳脚。
“像现在这样,能够奉献自己、发挥作用,挺好的。”他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地简短回应。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有这样的浪潮在翻涌——
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哪里都是成长成才的沃土。比之于繁华的城市,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教育。如果人人都涌向绚烂的城市,就不会有人关注闭塞的大山。
弄潮儿,勇向涛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