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24
浏览: 22
字数: 3739
推荐表: 查看

白衣执甲 “疫”路同行

白衣执甲 “疫”路前行

□记者 金芳汀 通讯员 杨红梅/文 记者 韩超/图

    抗疫3年,“不扎堆,不聚集”成为行为自觉,绿色健康码成为“通行证”……一次次的防守,一次次的交战,医护人员披甲上阵,全体出征,奔赴、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沿,驱散了数九寒天的清冷和病毒笼罩下的阴霾。

    没有生而勇敢,只因选择无畏。他们是最勇敢的逆行者,最坚强的战士,最美丽的天使……

    12月20日8时50分,位于天府新区华阳街道通济巷的四川宝石花医院周围,人流量车流量很大。这里千人以上的老小区众多,是成都的繁华地带之一。

    一墙之隔,院区却显得有点安静。“这周看诊人数已经降下来了,这个阵痛期,我们总算是要扛过去了。”沙哑的嗓音、止不住的咳嗽,党总支书记谭靖如是说。

    两周前,国务院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迅速成了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伴随着身体出现的发热、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状,不少患者向医院涌去。

    “这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呼吸内科护士长王静拿出排班表,上面修改痕迹很多,不断有同事受到感染,人员排班已经从一周一次到每天随时调整。其实不止是呼吸内科,人手紧张的问题在其他科室同样存在。

    四川宝石花医院制定专项方案,调配各科室医护人员到发热门诊、ICU等进行支援,统一调配病床,加强分区管理,最大限度收治病患。

    另一方面,在宝石花集团的统筹组织下,药品供给没有出现短缺的情况,“我们对照国家第九版新冠防控方案用药目录,清理核算药品库存,确保高效率及时快捷地把药品分发到病人手中。”药学部主任任黔玲说道。

    目前,一切都在向好发展。

    “一天都没耽误” 

    12月12日10时,在蓝白相间的隔离板围住的发热门诊区域,人头攒动。这个不足50平方米的空间早已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队伍排到了院区门岗。二级预检分诊台前,护士王燕正在登记病人情况,右手边,登记本已经垒了厚厚一摞。

    王燕在发热门诊已经工作了13年。“6名护士其中5人都因为新冠病倒了,我还好。”她穿着白色防护服,戴着面屏和手套,保持全身装备直到晚上8时交班,身上早已不知道汗湿了几次。原本中午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王燕的一天都在小跑中度过,时间在这里显得尤为稀缺,“一天都没耽误,高强度工作也想不起来吃饭喝水。”

    据统计,从7日开始,发热门诊的病人开始骤增,12日这天一共接诊621位病人。近两周,超过4500名患者在这里就医。

    与发热门诊近况一致的还有急诊科。8日开始,急诊科就诊人数直线上升,最多的一天超过230人,这其中还包括120出诊接回来的病人。

    “平时120出诊20多趟,现在40多趟,每次出诊医生、护士、担架工、司机标配4人,时间成本大大增加了,这让可以调配的人员更加捉襟见肘。”急诊科护士长宋敬平对现状十分焦虑。22名护士19人感染,14名医生9人感染,急诊科人员超过2/3都“阳”了,任务量却增加一倍。

    “嘀嘟,嘀嘟。”20日14时45分,随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传来,一辆120急救车停靠在急诊通道,急诊科医生袁涛和护士翟钦把91岁的刘晓钟奶奶送到抢救室。刘奶奶髋关节摔伤骨折,袁涛立即安排CT,翟钦迅速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俩人配合十分默契。

    这是袁涛当天出诊接的第二位病人。他在记录单上登记病人的基本信息、生命体征,做好分类,等待病人报告结果。“有抢救的病人立即抢救,诊室病人多就过去支援,我什么都可以做。”袁涛笑着说道。他是急诊医学专业毕业,在急诊室工作近20年,急救经验十分丰富。

    急诊科有一套调配方案,所有人员在保证坐诊的同时,还要负责出诊。袁涛说:“我们人员都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派出3辆120救护车,这在全成都都是少有的。”

    最重要的是心态 

    前两周,大量非必要人群涌入医院,有的要求做抗原检测确认自己是否感染,有的来开退烧药和其他缓解症状的药,“新十条出来后,病人对新冠的认识不足,都很焦虑,这也导致一段时间退烧药量十分紧张。”任黔玲说。

    药房每天统计数量,对需求量大的布洛芬6片一袋进行分发,全力保证就诊病人刚性需求。同时,把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分离出来,重点保障6个月以下婴儿及临产前3个月孕妇的使用。

    精打细算的背后,减少了特殊时期药品的浪费,也让入院治疗的病人更加安心。

    12月18日,首位在四川宝石花医院做剖宫产手术的“阳”妈妈出院。

    6日前,根据当时的疫情防控政策,手术病人需要查验核酸,因这位“阳”妈妈的核酸结果未出,且无明显生产症状,被安排到过渡病房隔离观察。次日凌晨,核酸结果显示阳性,并出现发热症状。“生产在即,我们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并全程陪护,让她逐渐安下心来。”产科主任聂金秀说道。

    这是四川宝石花医院首次实施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剖宫产手术。医院立即启动危重孕产妇紧急救治预案,一方面,组建骨干团队,由聂金秀主刀,主治医师杨与红担任手术一助,全程陪护;另一方面,术中全程穿戴防护服、佩戴面罩,避免医护人员被感染。

    半个多小时手术结束,聂金秀的头发都打湿了。她戴了一副平光镜,这副眼镜以前只有做手术的时候才会戴,新十条出台后,她平时也戴着,“可以减少唾液分泌进入眼睛,加强对眼睛的保护。”

    有了这次经历,聂金秀更安心了,当天晚上,她和杨与红又完成了一台同类型手术。

    目前,四川宝石花医院已有41名受感染产妇顺利完成分娩和手术。

    20日10时过,儿科副主任项莉正在查房。一位1岁7个月的小朋友前一天下午发烧入院,伴有咳嗽,肺上能够听到明显杂音。“阿姨来打个电话听一下好不好?”项莉捂了捂听诊器,等和手心温度接近了,再放在小朋友胸前。“输了液效果多好的。”项莉对此很欣慰。

    这位小朋友的家人都是阳性,症状并没有很严重。此时入院,孩子妈妈的心态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在医院很放心。‘阳’过后身体也有了免疫力,我觉得挺好。”

    “有科室的人照顾,很安心” 

    12月17日,妇科医生王莉在门诊刚做完一个10多分钟的小手术,又为20多个病人看诊后,出现畏寒症状。“空调不起作用了?”王莉想着,把旁边房间的空调也打开,还是觉得冷。“当时意识到可能是感染了,就去查了核酸,果然是阳性。”一个小时不到,她的体温冲到39.5℃,出现心衰的表征。

    “晏珍,我感觉心脏乱跳。”在住院部值班的妇科医生晏珍意识到情况不乐观,立即过来准备送王莉去住院部吸氧。王莉在门上贴了告知患者等待的通知,没走出几步,就晕了过去。等她再醒来,已经躺在妇科住院部病床上,用上了心电监护,正在输液。

    “呼吸内科已经没有床位了,就把她们安排在我们病房,由呼吸内科医生到这里诊治,我们科护士完成治疗和护理。”据妇科护士长代红介绍,这期间,内科床位十分紧张,外科相对好一点,“这样安排也能把床位有效利用起来。”

    安顿好同事后,晏珍赶往门诊,帮王莉看完剩下的病人,又回住院部做了两台阳性患者的手术。手术后出了一身汗,结果也开始发烧咳嗽。“当天我值班,就先打了一剂退热针,一直坚持到第二天上午,已经咳嗽得话都说不出来了,温度飙到39.7℃,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就直接入院了,没想到成肺炎了。”

    就这样,晏珍和王莉成了室友。

    “有科室的人照顾,很安心。”晏珍说,以前采集核酸时间紧、工作量大,经常要住在值班室,这样住在病房反倒是第一次。

    作为医护人员,回不了家是常态。

    11月13日,刚下夜班的晏珍回家不到2小时,又接到通知,需前往天府新区的秦皇假日酒店对隔离人员进行为期半个多月的核酸检测,完成工作后又集中隔离了5天。“有大半个月都住在外面。”晏珍说。

    “每次外派做核酸都有晏珍,她年轻,身体好,有担当。”代红刚表扬着,“谁想到身体好这次还遭了。”晏珍说完,大家相视一笑。病房内虽有止不住的咳嗽声,但大家对康复充满了信心。

    把耐心都给了病患 

    12月20日下午4时半,ICU护士长贺春燕为一名骨折患者插上呼吸机,她刚收治了两名阳性患者。

    ICU主要收治急危重症病人,需要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诸多标准化配置仪器的密切监护,以及医护人员24小时轮班治疗。按照国家床护比最新标准,一张床需要配备至少2.5名护士,四川宝石花医院ICU共有16张床位,至少需要40名护士才能满足病房运转需要。

    “上周人员最紧缺的时候,16张床只有16名护士负责,人数直线下降一半多。”贺春燕说。

    为了把仅有的护士轮转开来,确保ICU正常运转,贺春燕连着上了3个班次,24小时连轴转。

    贺春燕有两个孩子,大的10岁,小的5岁。父母都在外地,丈夫在兰州工作,家里一直请阿姨在照顾。“上周二,我家老大感觉不太舒服,但我没在意,后来老师打电话说孩子头疼得不行,这才接回家休息了两天。这期间,还发了一天烧。”贺春燕语气中带着愧疚,“对家里的精力确实有限,但没办法,病人这么多,还没有出院,硬着头皮也要上。”

    1小时前,呼吸内科护士刘冰莹正在治疗室准备患者一天的常规用药。“我今天负责11位一级患者,其中有5个心电监测。”刘冰莹这天上的是白班,从8时工作到17时,中间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就在值班室坐着,放空一会儿,也挺好。”

    现阶段,呼吸内科的病患95%都是老年人,他们有基础病,气温下降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多,又遇到新冠,叠加产生的症状特别严重。刘冰莹说,一定要特别耐心。

    休班时,刘冰莹喜欢带孩子去周边玩。“一个月能轮到一次周末,疫情就快结束了,应该能赶得上去看雪。”

    窗外,阳光从云层中泻下来,洒满大地,那是希望的曙光。为了迎接这久违的温暖,所有的跋山涉水都值得。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所有的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终将汇聚成暖流,冲破冬夜的雾霾,抵达春日的明媚。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