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钻塔之下
□记者 杨敏 通讯员 袁旭光
每一次与技术难题的较量,成功与否,他从不在意。
他只知道,钻入难题破解难题,跳出问题审视问题。
他只知道,不辜负每一个数据、每一列公式和每一名钻井工人期盼的眼神。
——题记
李伟伟迈上技术之路的第一步,在13年前那个午后。
彼时,担任钻井队副司钻的李伟伟正在起下钻作业,钻台上还有一名内钳工、一名外钳工负责井口操作,其他班组人员正在倒班吃饭。
突然,液压大钳卡死不转了,钻具正处在裸眼段,静止超过5分钟就会有卡钻风险!这可急坏了李伟伟。那时,李伟伟参加工作才一年,根本不具备处理紧急故障的能力,无奈之下,他拉响了井场的长鸣喇叭。
“我对当时的情况记得很清楚。喇叭鸣响,司钻、机械工长、工程师、平台经理等人呼呼地从食堂方向往井场跑……”李伟伟的声音不大,眼里仍然残留着几分无能为力,说,“万幸,故障最终被解除。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苦练技能,练就一身本领,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时有能力解决!”
纪录
提及李伟伟,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无人不晓——在公司新员工中,担任副司钻最早,担任司钻最早;在中石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钻井工竞赛中实操项目以三项满分的优异成绩夺得第一名;集团公司最年轻的首席技师、集团公司最年轻技能大师;曾带领班组创下日钻进尺最快(1200米)纪录、大井斜最大位移开窗侧钻井纪录。
随着钻井设备的升级,钻井泵由机械传动向电机驱动转变。然而,部分钻井队所用的冷却钻井泵缸套活塞的电动喷淋泵并未实现与钻井泵同步启停,需要人工单独操作钻井泵。
“特别是处理井下复杂情况时,得小心‘伺候’钻井泵,频繁启停使员工苦不堪言。”钻井二公司装备部主管陈国新直言。
李伟伟偏不信这个邪,泡在现场搞研究。他根据设备特性及工作原理琢磨研制电动喷淋泵与钻井泵同步启停装置。
“利用启停钻井泵产生的24伏电压,控制喷淋泵启停,从而实现喷淋泵与钻井泵启停同步。”1个月后,电动喷淋泵与钻井泵同步启停装置的研制有了眉目。那天傍晚时分,橘色的晚霞缀满天空,李伟伟正在钻台上向岗位员工讲解电动喷淋泵与钻井泵同步启停装置的原理。他们挨得近,李伟伟的声音有点低沉。
面对钻井生产工序多、风险多的问题,李伟伟“钻入难题破难题,跳出问题看问题”,加之其10余年一线钻井工作经验,练就了“闻声诊断”的本领——只听设备运转的声音,就能准确判断出设备有没有“病”。他凭借“闻声诊断”的本领先后解决气动绞车钢丝易缠乱等现场难题110余个,并主持完成省部级创新成果6项、局级创新成果3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8项。
李伟伟深知,只有将专利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他在西南、冀东等工区的36支钻井队推广“解决深井定向托压司钻操作法”,使得原定向托压井段机械钻速提升50%,每年创效3000余万元;推广“快速排钻杆工具”等40余项成果,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
标签
李伟伟善学习、能吃苦、有激情、爱钻研、乐带徒……追根溯源,是因为热爱。
“钻井柴油机消音筒降噪难题攻关进展如何?”今年3月15日,钻井二公司安全总监季风民携春风推门而入,关心地问李伟伟。
“进度有些卡,消音筒按照不同设计已前后改造5次,出口的降噪问题一直找不到解决的突破口。”在50865钻井队驻井进行技术帮扶的李伟伟正因此发愁,听到季风民问他这个问题,感到不好意思,面无表情,眉头紧锁,伸手端起桌上的茶杯呷了一口,又叹口气,小声地回答。
95摄氏度的开水冲泡的滇红汤黄透亮,口感甜醇,但李伟伟顾不得细品,放下茶杯,摩挲着掌心沁出的汗。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十四五”开局之年,绿色正在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而部分钻井队目前用的柴油发电机组是产生噪音最大的设备,在1米的范围噪音高达95.7~120.5分贝!钻井队发电房噪音治理已刻不容缓。然而,李伟伟对柴油发电机组消音筒的技术攻关进展却极为缓慢。
“李首席,顶部驱动安装好后机油泵出现故障,不转动了!”50865钻井队司钻焦急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正在翻阅参考文献的李伟伟手一顿,蓦地抬起头。
远远地,李伟伟径直跑来,离近了,能看到他脸上的倦意,黑眼圈很重。
李伟伟与电气师配合,将机油泵从顶部驱动上拆卸下来进行研究……半个小时后,机油泵正常运转。李伟伟在检修机油泵时发现一个问题:去掉护罩的机油泵噪音很大,装上护罩后噪音明显降低……被卡在瓶颈上多日的李伟伟茅塞顿开——可以将柴油机消音筒出口用管道引至地面敞口罐内,这样将会大大降低噪音!
那晚,50865钻井队井架上的探照灯格外亮眼,一片片光影细碎而温暖,像春风劈开严寒,缕缕暖意弥上身。
足迹
2016年,陕北延安。
绵绵细雨终是摇落了秋。
延512井施工至2500米时,因钻井液黏度低、切力小等因素,接完单根钻杆后沉沙将钻头埋死,造成卡钻。李伟伟“钻进去”分析原因,与业主方据理力争,坚持连续憋压配合寸提操作方法,最终将事故影响降至最低。
2019年,内蒙古鄂尔多斯。
1月过半,冷风呼啸,带着独属于毛乌素沙漠的凛冽与粗粝。
JPH-310井二开后裸眼段达4500米,考虑钻井成本和产层保护,业主方设计要求使用常规水基聚合物钻井液,导致钻井后期钻具摩擦阻力急剧增大。特别是完井前的150米,出现了因钻具磨阻太大接完单根无法下放的难题。
施工进度一度停滞。
李伟伟风尘仆仆而来,一头扎进井场。几番研究后,李伟伟采用接完单根钻杆后坐上卡瓦,通过转动转盘释放磨阻,钻杆下放1米后再坐上卡瓦,再转动转盘释放磨阻……直至钻头接触新地层。就这样,最后的150米进尺被顺利拿下。
2021年,重庆涪陵。
暑气灼人,青枝绿叶被热浪压蔫了腰,路两旁的梧桐树叶挡住了大半艳阳,在地面上投落斑斓光影。
在中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4500米至6000米深的大位移水平井屡见不鲜。在如此大位移水平井的钻井施工中,常规定向作业经常会遇到托压,使得定向作业难以顺利进行,严重影响钻井时效和建井周期。
李伟伟不断探索这一问题,总结提炼出一套解决深井定向托压的操作法——“一提、二摆、三转、四压”,改变了以往单靠上下活动钻具来解决定向托压问题的方法。这一操作法推广后有效解决了涪陵工区常规定向托压的难题,创出多项钻井新纪录。
…………
钻井工人在工作中使用这些得心应手的创新工具和操作技术,对李伟伟研制的各种工具赞不绝口,时常在闲暇时讲李伟伟创新的故事。有人记得,在东北工区公主岭八屋镇,李伟伟守在井场,对大伙进行技术指导时嘴冒出的苍白的雾气;有人记得,在川东北工区普光气田,李伟伟在山花烂漫的山间,低头演算数据时忘我的样子;有人记得,在西北工区杭锦旗,李伟伟在触手可及的苍穹下,看着新研制的工具在现场成功应用时,嘴角噙着的笑……
带徒
“怎么测量绞车刹车盘的磨损量呢?我可没那个天赋……”与细雨蒙蒙的天气徒然契合,徒弟程成的状态低迷,目光中怅然与迷惘交织。
李伟伟没吭声,手搭在桌沿有一下没一下地轻敲。忽地,他微笑道:“将常规外卡尺加长改造,然后沿着工作钳的位置用钢板尺与之配合测量。你再试试,看能不能测量出绞车刹车盘的磨损量。”
师徒两人对视一眼,暖黄灯光映着李伟伟的眼睛,也映亮了身旁程成的眼睛。
如今的李伟伟,每天不是奔波在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就是在培训基地埋头搞研发、带徒传艺,助力更多员工走向成功。
李伟伟授课讲究方法和技巧,从最基础的推钻杆时什么姿势能省劲又安全,到井下复杂工况操作要领,由浅入深,手把手教技能,面对面谈经验,鼓励员工做智慧型、创新型的技术工人。
作为全国石油钻井工竞赛优秀教练、中原技能等级认定高级考评员,李伟伟以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赢得了一批又一批业务竞赛选手的叹服。在2019年7月举行的全国钻井工大赛实操培训中,拆检气控元件项目为3个零件捆绑在一起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俨然是一大难题,选手超时现象不时出现。
“台虎钳未提前调整好,慢5秒;卸端盖工具使用方法不对,慢2秒……”大赛经验丰富的李伟伟反复观看选手操作视频,找到了制约操作提速的症结。
7月的中原大地酷热难耐,与烈日相伴的只有悠长的蝉鸣声和若有若无的清风,以及那不知疲倦的人。
李伟伟对症下药,一点儿一点儿完善拆检气控元件项目操作方法后,以他惯有的执拗和坚持,带领选手反复强化练习。工衣被汗水浸透后晒干,干了又湿透……一天下来,李伟伟陪同选手练习拆检气控元件,衣服上全是白色盐渍。最终,所有选手全部达标。
李伟伟牵头组织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铁军名匠巡讲”“技能培训一线行”等活动,带领30余名拔尖人才深入各工区,逐个井队驻井培训、考核员工;开发、整理10余个工种(岗位)19万道测试题题库,形成了完整的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担任首席技师5年来,李伟伟带徒16人,其中,6名徒弟考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3名徒弟在省部级以上业务竞赛中获奖,4名徒弟获得石油工程公司“铁军名匠”称号。徒弟程成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中原工区培训基地有一座高耸的钻塔,李伟伟身穿墨蓝色风衣、深灰长裤,站立在钻塔下神思旷远,渐渐湮没于浓浓黑夜。
没有波澜壮阔,不曾信誓旦旦,李伟伟用平淡与沉稳,一点点儿垒起高墙,筑成高楼大厦,一块砖一块砖,一片瓦一片瓦,不跃进,却也从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