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3日
大漠里,那片屹立的胡杨
——泽普油气开发部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员工坚守大漠纪实
记者 李民 通讯员 崔前波
茫茫沙漠中,有一种树,扎根几十米,用伞状的绿荫,守护着脚下荒凉的土地。狂风刮不倒,雷电击不垮,旱魃渴不死,逾越千年。它们的名字叫胡杨。
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麻扎塔格山北麓,有这样一群人,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脚下的“气龙”,如那片屹立的胡杨。他们就是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泽普油气开发部和田河采气作业区的干部员工。
今年5月,记者走近这群胡杨般的人们,看到这片“胡杨”落泪了。这是为什么呢?泪水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立足大漠 踔厉奋发勇攻坚
那天,51岁的党员拥万兴眼睛湿润了!
当玛5-2H井恢复正常生产时,这名采气工兴奋地流下眼泪,手舞足蹈像个孩子,这是他连续一周苦干的成果呀。
玛5-2H井是一口气井,地层能量低,日产天然气仅1至2万立方米。油气藏技术人员建议对它间开生产。擅长处理问题井,人称“拥大拿”的拥万兴不乐意了。他对技术人员说:“这可不行,现在是11月,冬供用气紧张,我们苦点不要紧,但绝不能少产一方气!不能停产一口井!绝不能影响冬季供气!”
拥万兴认为,玛5-2H井经过调整,可以恢复正常生产。为此,他每天清晨赶到位于沙漠中的井场,仔细观察和记录井口油压、套压、温度变化,并根据经验调整流程,一直到半夜才回宿舍,这样连续忙了一周。沙漠中,11月份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一次,他中午在井场调整流程,等他忙完,已是3小时后,饭菜结了冰,他还是连着冰碴吞进肚里……
一周后,玛5-2H井恢复正常生产,日产气6万立方米,连续稳产7个月。
拥万兴在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工作14年,其中,9个春节都是在作业区度过的。作业区目前生产的气井12口,有6口气井经过他的处理获得了高产或恢复正常生产。
这天晚上,党员、处理站技术主管刘熠“哭了”。这是今年5月初的一天深夜。
当时,处理站3台导热油炉伺服电机故障。刘熠带领员工在机器下面钻进钻出,排除故障。突然刮起沙尘暴,天昏地暗,风卷着砂石,拍打在钢铁设备和他们的安全帽上“噼啪”作响。仅几分钟,沙尘暴就把刘熠他们塑成了泥人,全身灰白,耳朵、嘴巴、眼睛里全进了土。还要抢修设备呀!刘熠赶紧揉眼睛,越揉越痒,于是瞬间“泪流满面。”三天三夜连续抢修,导热油炉终于恢复正常运行。刘熠工作14年,在沙漠中过的春节就有10个。
作业区干部员工都是这样。玛5井油压异常波动。凌晨5时,采气工、党员马金龙在零下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连续工作5个小时,让气井恢复正常生产。低压气井玛2井无法进站生产。党员张童景带领员工日夜守在井场实施技改,7天干完计划干半个月的活,日增气3万立方米。去年冬季,玛4-H3井等3口低压气井无法进站生产。党员周浪提出并实施了技改方案,3口井投产后,日增气12万立方米。
这就是和田河采气作业区的党员。他们践行“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人生观,坚守荒凉的沙漠,为油田殚精竭虑,攻坚克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坚守大漠 传承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那天,看到一辆冷藏车开进沙山高耸的玛东3井生活营地,肖吉全和2名员工高兴地搂在一起又唱又跳,甚至激动地流下泪来。
能不激动吗?坚守在玛东3井的肖吉全等3名采油工,已经断菜缺粮半个月了。
那是去年7月,沙漠中突发洪水,宽达几百米,肆虐十多天,冲断了道路。拉运生活物资的冷藏车没法进入沙漠。没有蔬菜,缺少米面,守在玛东3井的采油工兼发电工肖吉全和2名员工,在地表温度高达60多摄氏度的沙漠里,每天只能吃咸菜、泡方便面,一吃就是半个月。
肖吉全在一线工作20年,其中,沙漠过的春节就有12个。断菜缺粮期间,这名老党员啃着榨菜,咽着方便面,却与同事开玩笑说:“这是我们吃的忆苦思甜饭啊,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新中国的甜!”
几间火车厢式板房外,环绕着高耸的沙丘、零星的胡杨,这里就是玛东3井的生活营地,500米外,一座抽油机高耸的井场就是玛东3井。
采油工胡宝助和许新田驻守这口单井已有4年。5月8日,记者赶到玛东3井时,老党员胡宝助手执铁锹,正在清理生活点的沙土。“我4月底来这里,几乎天天刮风。”胡宝助指着营房外的茫茫沙漠说。几天前,刮了一场大风,沙土埋住了生活点营房间的空地,足有一指厚。胡宝助和许新田花了一整天把沙土清理干净。长时间握着铁锹铲土,2人的手磨破了,染红了铁锹的木柄,57岁的胡宝助却乐呵呵地说:“天天这样,我们早就习惯了。”
许新田告诉记者,几年前,他驻守在柯东1井,井场和生活点都在山顶。一年冬天下大雪,水罐车没法上山,驻地缺水。他和同事就把山上的雪装进水桶化成水,做饭、饮用,足有一周。每次雪化成水,底部都有一层沙子。用雪水做成的米饭、面条,由于混进了沙子,吃起来“嚓嚓”作响,大家笑称这是营养丰富的“八宝饭”。
继承和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和田河采气作业区的优良传统。2004年11月,和田河老处理站建成不久,宿舍供暖跟不上,大家半夜常被冻醒。大家就穿上棉衣,带上皮帽子,裹上棉被睡觉。由于缺水,大家一周洗一次澡。冬天没热水,就每隔10天烧壶热水,擦洗一下,就算洗澡了。
在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工作多年的员工雷本军说:“以前,大家人手‘三件宝’——扫帚、铁锹、手推车。每天早上7点,我们干4小时,清完处理站内沙土再上班。每天倒掉的沙土超过1吨。”
奉献大漠 舍小家顾大家
那一刻,党员周浪落泪了!
2020年6月,自愿支援阿克莫木气田新处理站投产的周浪,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孩子病了,持续高烧不退。”妻子的哭声从电话里传来。泽普油气开发部经理刘峰劝他回家,周浪却说:“不行,马上投产了,我要守在这里。”一周后,新站投产成功,周浪这才赶回家看孩子。没人知道,看到孩子的病容,周浪的心里是什么滋味。那一刻,从不流泪的周浪落泪了,心疼呀!
周浪现任和田河采气作业区经理、党支部副书记,在此工作已有9年。9年间,他在生产一线度过7个春节,每年在一线超过9个月。
那一刻,54岁的付东萍流泪了!
这名采油气工程师泪水里有伤心,更多的却是感动。
2014年,丈夫去世。第二年,母亲去世。但是,不论哪位亲人去世,付东萍总是过了头七就返回岗位,从不耽搁一天。今年3月29日,父亲去世,她办完父亲的后事,擦干眼泪,4月7日就回到和田河上班。付东萍在和田河工作13年,9个春节都是在此度过的。
在和田河,几十名干部员工,为保障周边百姓用气,坚守在这片荒凉的土地,远离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为工作,党员雷本军顾不上照顾刚做完手术不久的妻子,奔赴一线。岳父病重住院,没人照看,党员金光明担心影响工作,瞒着大家,一周后正常换班后才去照顾岳父。妻子怀孕后的产检,副经理张童景只陪着去了一次……
是什么,让大家坚守在和田河这片荒凉的土地,无怨无悔?付东萍的回答,揭晓了答案。
付东萍说:“丈夫、母亲、父亲都走了,我感觉孤零零地没了家,但是,党支部和同事的关怀,让我找到了一个新家,它就是和田河!”
父亲、母亲去世时,单位领导专门派车把付东萍送到和田机场。丈夫去世时,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副经理刘敬东赶到和田市,专门帮她处理后事。更让她感动的是,丈夫去世时,作业区所有民汉员工,不论是否熟悉,全都自发为她捐款,有的员工主动帮她料理丧事。
大家的这份深情和关爱,让付东萍铭记于心。她感觉没法偿还,只能更加辛勤地工作。在一次和田河员工换班会上,她对现场的几十名干部员工深鞠一躬,眼含热泪说:“谢谢!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和关心!”
这就是和田河的员工,像大漠那片顽强屹立的胡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们或她们落泪,不是因为软弱或凄凉,而是因为感恩与激动,因为对这个大家庭深沉的爱。
多年来,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党支部践行油田“两个一切为了”理念,无微不至地关爱员工,培育出“在和田河就在家,在家想念和田河”的“家”文化理念。
在泽普油气开发部党委的支持下,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党支部给驻守在沙漠深处的玛东3井的员工装了新空调,开通了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可以随时接打电话、上网。春节期间,作业区领导轮换驻守在玛东3井,陪员工一起过春节。
党支部打造1200余平方米的“家和四宜园”,建设投用了“同心湖”。近年来,“职工之家”、多功能厅、体育馆相继建成,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大家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
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党支部培育的“家”文化和对员工的关爱,激发了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2021年,和田河采气作业区超额完成全年天然气、石油液体生产计划的120%以上。近年来,这个作业区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集团公司“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