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挺进“死亡之海”
——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续写传奇纪略
记者 王伟伟 特约记者 李晓琴
穿行在沙漠公路,经霜的胡杨犹如冲天的火炬令人叹为观止,两侧的红柳、沙拐枣、梭梭织出美丽图案,绰约多姿。
从贯穿“死亡之海”的沙漠公路到蔚为壮观的人工“绿色走廊”——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再到如今的“阳光养绿”——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油田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在茫茫沙漠中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创造了人类改造沙漠、治理沙漠的一个个奇迹。
油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双碳”目标,坚决落实集团公司“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部署,在沙漠公路前期11口水源井接入网电、12口已试点建设光伏电站的基础上,今年对剩余86口柴油机发电的水源井进行光伏改造,用太阳能发电抽水灌溉,实现全线零碳排放,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410吨,沙漠变身“绿电热土”,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央企担当。
破茧化蝶
“生命禁区”生机勃发
俯瞰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宛如一条美丽的绿色飘带,用生机和活力点亮荒凉的沙漠,将南天山和昆仑山相接,并向四方不断延伸,塔中、哈得、轮南等沙漠及周边的油气生产生活点都掩映在一片片绿洲之中,分外迷人。
但是,这绿色背后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沙丘每年要平移1.5米,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2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则高达2500毫米至3800毫米。为防止流沙侵害公路,聪慧的石油人最初采用扎芦苇方格固沙,编成一米见方的方格,一格连一格网住流沙。然而,沙欲静风不止。风卷黄沙,一次次扑向方阵,一寸寸填埋大网。
只有植树造林,才能彻底治沙。
2003年,一场准备良久的沙漠植树造林战役打响了。2000多万株梭梭、红柳、沙拐枣等耐盐碱、耐干旱的植物沿着沙漠公路两侧带状排列,从“韭菜苗”渐渐长成两三米高的防护林带,形成一条“绿色走廊”。已有百余种鸟类沿着“绿色走廊”迁移栖息。野兔、沙鼠、沙狐等动物在此安家落户,
今年6月2日,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成投产,86座光伏发电站取代了柴油机发电,总装机规模3540千瓦,年发电量达362万千瓦时,万余块太阳能光伏板源源不断地将阳光转化成电能抽水灌溉,为绵延436公里的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提供“绿色”水源,实现公路全线零碳排放,成为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油田将一如既往融入建设美丽中国的大潮,坚持生态优先,认真履行生态环境政治责任,向荒漠要绿色、在戈壁建家园。
多年来,油田始终秉持“开发一个区块,建设一片绿洲,撑起一片蓝天”的理念,苹果、杏子、桃子、西瓜等瓜果蔬菜落户大漠,胡杨、红柳等乔灌木错落有致,一片片令人惊叹的绿色装点了沙漠戈壁、荒山野岭。截至目前,油田已累计在全探区造林绿化483平方公里。
“死气沉沉的沙漠有了生机勃勃的绿,就有了希望,生活也有了诗意。”建设和看护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18年的塔中采油气管理区员工许波感慨万千。
2021年,油田成功入选集团公司首批“绿色企业”,千里探区建起23座“绿色矿山”,1座“绿色工厂”。
辉煌变迁
地火芬芳光耀大漠
在维吾尔语中,塔克拉玛干的意思就是“进去出不来”,但还有一层含义是“地下埋有珍宝的地方”。
1989年10月19日,一股强大的油气流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第一口探井——塔中1井呼啸而出,唤醒沉寂千百年的大漠,叩开地下“龙宫”之门。塔克拉玛干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传遍大江南北,但是,茫茫沙海没有路,纵有油气,大规模勘探也难以展开。
沙漠筑路,迫在眉睫!
要命的是,塔克拉玛干是“活的”。在流动的沙漠上筑路,听起来像摘下星星当灯点。但塔里木石油人血脉中流动着敢于挑战、不胜不归的基因,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拼搏奋斗,1995年,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全长566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全线通车,成为世界上贯穿流动性沙漠最长的等级公路。
长虹架南北,大漠变通途。身着红工服的石油人如火如霞奔向大漠深处,一座座钻塔矗立蓝天,一座座现代化油气场站崛起大漠,滚滚原油流出沙漠,巨量天然气喷涌而出。
依托沙漠公路,油田发现并探明32个大中型油气田,2021年,油气年产量攀升至3182万吨,一跃成为我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和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
近年来,油田在沙漠腹地深层抱出了“金娃娃”,找到70条富油气断裂带,富满10亿吨级超深油气区横空出世,形成横向百里连片、纵向千米含油的大场面,成功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天然气勘探实现全面突破,落实了克拉-克深、博孜-大北两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建成了我国最大超深油气生产基地。
塔里木沙漠公路功不可没!
“绿色走廊”在荒漠的不断延伸,促使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高歌猛进,推动了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稳定。如今,被誉为奇迹的塔里木沙漠公路上,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繁荣兴盛景象。
据测算,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2万吨,负碳部分可中和过往车辆碳排放,为我国荒漠治理和沙漠公路运行维护提供了“塔里木方案”,走出了一条光伏治沙新路。
缔造奇迹
零碳挺进“死亡之海”
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是油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油田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示范和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油田将安全绿色纳入发展战略,以“12621”工作部署为抓手,明确“2025年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坚持“瘦身健体”,围绕减碳、替碳、固碳、埋碳,一体化统筹节能降耗、清洁替代、低碳建产、CCUS-EOR、碳汇林业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全过程清洁低碳行动,有序有效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引导广大员工开启绿色低碳新生活方式。
今年,油田按照“就地消纳、清洁替代”原则,在196个井场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15.15兆瓦,年发电2527万千瓦时,推进单井用能清洁化、标准化。轮南39-2井光电加热炉投运成功,将在油田逐步推广,并开展光热储能一体加热炉试点应用。11月5日,和田河气田开发调整地面工程3.6兆瓦光伏电站投产,每年为和田河气田天然气净化及综合利用工程提供535万千瓦时清洁电能,替代标煤65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68吨。
塔克拉玛干沙漠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预计光伏技术开发量20亿千瓦,占新疆的47.6%,占全国的12.8%。
面对无限好“风”“光”,油田提升低碳和零碳能源比例,坚持新能源与油气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光热资源,在“死亡之海”建立多座绿色“能源特区”,大力推进绿电、余热、余压等清洁能源替代,到“十四五”末,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00余万吨。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中国石油联合央视网“直播中国”栏目和国资委新闻中心,共同推出“零碳挺进沙漠”慢直播。1000万人次跟随镜头一起走进“绿色长廊”守护的沙漠公路,领略别样“光”景。“这让我认识到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性。”“沙漠公路好‘风’‘光’,石油人好样的!”众多网友“打卡”慢直播,为油田点赞。
厚植绿色发展最鲜明底色,塔里木石油人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豪迈气概,把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转化为油气报国的实际行动,继续书写把“死亡之海”变成“油气之海”“绿色之海”的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