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坚守
记者 王伟伟 特约记者 李奥飞 通讯员 许辉利
“沙漠是荒凉的,但奋斗和拼搏的人生充满生机和诗意。”
“待着就要奉献,就要有所作为,每天都要有新的收获。”
“越艰难的时候,越应有人坚守,相信一定能见证塔中新的辉煌。”
……
塔中人的声音铿锵有力、信心满格。
30多年来,一代代塔中人就像胡杨一样,不畏艰难,顽强拼搏,高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持续赋予“两新两高”工作方针新内涵,创新打造中国特色油公司管理模式升级版,进一步放大稀井高产、少人高效的体制优势,用实际行动践行“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豪迈誓言,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初夏,让我们一起走近沙漠里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聆听他们坚韧担当、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有一种坚守,叫春节我在岗
早上从库尔勒市出发,沿沙漠公路行驶500多公里,傍晚时分抵达沙漠腹地——塔中,这里距最近的县城约300公里。一路走来,沙丘上、大门旁、楼宇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十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走进公寓,看到塔中第一采油气作业区经理、党支部副书记漆亚全正在跟儿子视频,“你的脚还疼不疼?”“不疼,爸爸,我是小小男子汉。”看着儿子脚上缠裹着纱布坐在沙发上,不再生龙活虎,漆亚全将镜头移向窗外,他心里愧疚。
这次轮休上前线的前一天,儿子的脚被绞进自行车后轮,血肉模糊,幸好没有伤到骨头。检修已经开始,他惦记着那些设备、储罐等,第二天准时来到前线。
“有人说,在塔中待着就是奉献;但塔中人说,待着就要奉献。”同行的塔中油气开发部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万红心说,很多新员工刚到塔中,都要流一个多星期的鼻血,才能慢慢适应干旱的气候。漆亚全就是其中之一,他已在塔中工作了14年,有8个春节在前线。
“节假日期间,人容易思想麻痹,我待在前线心里踏实。”漆亚全每次都这样跟妻子解释。
2020年春节,妻子、儿子到前线来和他团圆。他高兴得一夜都没睡好,带着妻儿看他工作的环境,讲发生在大漠的故事。
遇见正在巡检的作业区碎屑岩班组工程师林成德时,漆亚全跟妻儿说,这位老师傅已在塔中工作了25年,22个春节都在前线度过。他曾连续3年没出过塔中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大家都亲热地称林师傅是塔中4油田的“活地图”,对每条管线、每口井、每个阀组都了如指掌,尽管很多管线都更换了数次,新旧叠加。2019年10月,2号阀组发生刺漏,10口井的管线都进入这个阀组。看着蜘蛛网般的管线,在前线值班的工程师无从下手,于是给正在库尔勒休假的林成德视频。林成德看到视频立刻判断出是哪口井的管线发生了刺漏,现场在其指导下进行关井、泄压、处置。
“我来塔中时,四周都是望不到边的黄沙,没有楼房,没有树木,没有飞鸟,空旷得让人恐惧。”林成德说,第一次来塔中坐的是飞机,后来沙漠公路通车,交通才便捷了。大漠是他的“福地”,在这里他才有用武之地。如今儿子上了大学,老家盖了二层小楼,在库尔勒也买了楼房,日子越过越好。在前线公寓还分了夫妻房,他和同在塔中工作的妻子每天都能在一起,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一年比一年好。他已经把塔中当成第二个家。
坚守在塔中一二十年的人很多,春节在岗的人也不胜枚举。据统计,在前线过20个以上春节的干部员工就有5名,过15至19个春节的有5名,10至14个的11名,5至8个的48名,1至4个的113名。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虽然没有光芒耀眼的丰功伟业,却在平凡岗位上寻找自身的价值,划出不平常的生命痕迹。
有一种担当,叫“逆行”让我来
人们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来形容沙漠频繁的风沙天气。“孰料沙漠也厚此薄彼,看到你们来采访,晴天丽日,异常安静。”万红心打趣道。
晚饭后,塔中第二联合站的篮球场上正在厮杀。“你看,张站个头不高可打球敢打敢拼、无所畏惧!”顺着这个员工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一个30来岁、身材偏瘦的年轻人非常活跃,带球过人、三步上篮都灵活有余、果断干练。
他就是塔中第二联合站站长、党支部副书记张贤波。
“花儿开了,葡萄结果了……只要有心,沙漠里也惊喜不断。”在塔中工作16年,漠风吹黑了他的脸庞,也吹出了他乐观开朗、勇于担当的个性。
那是2015年2月的一天,处理站丙烷压缩机厂房内丙烷泄漏,远程可燃气体检测仪爆表,房内“白雾”弥漫。大家紧张得屏住了呼吸,看向来塔二联不到半年的张贤波。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发生瞬间闪爆,后果不堪设想。略加思索,张贤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叮嘱注意事项。明确各自任务后,他带头背上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消除静电,大步流星地进入现场,员工紧随其后。切断流程,打开门窗强制通风,喷淋稀释气体浓度,设置警戒。10分钟,应急操作一气呵成,险情被成功控制。
后经检查发现,丙烷压缩机润滑油泵泄露。
“你当时害怕、犹豫吗?”面对大家问询的目光,张贤波坦诚地说,冲进现场前,不知咋的,一岁儿子的身影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但情急之下顾不上“胡思乱想”。说句实在的,应急处置后真的是心有余悸。
“我是党员,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我不上谁上!”张贤波说再遇到类似情况,他仍会义无反顾。
说话间,风裹挟着黄沙像一面墙压了过来。
“沙漠的天孩儿面,说变就变。”万红心回忆起去年检修期间的那场大雨。
2021年5月6日早上7点,塔中第一采油气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副站长贺岁锋就带着甲乙方员工来到塔中83集气站,准备用一天时间完成扩建阀组、拆除加热炉、优化放空流程等任务。晚上9点,正在焊接83-3c进站流程,突然狂风大作,紧接着大雨倾盆,施工人员都躲进了液控间。风雨中,仍有两个红色的身影在忙碌。贺岁锋和胡靖婉扯过篷布、铝皮、保温棉盖上或包上正在焊接的敞口管线,再用钢管压住,这些焊口不能见雨。衣服淋透了,夹着沙的雨打得脸生疼,他们偶尔抬手抹一把模糊视线的雨水继续干,在风雨中忙活了近半小时才全部护好管线。雨水顺着他们的袖口、裤角往下流淌。
“有难事,让我来!”贺岁锋常常这样说也这样干。
在塔里木的油气勘探开发历程中,不忘初心、迎难而上的“逆行者”数也数不清。他们扎根沙漠、奉献石油,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让党徽闪耀,为党旗添彩。
有一种奉献,叫付出我甘愿
“塔中还有很多难题要攻克,既是挑战自我的平台,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沃土。”塔中第二采油气作业区经理、党支部副书记张小红感触颇深。
曾以专业成绩第一毕业的张小红,放弃了保研资格选择了塔里木。被分配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他,半年后又主动申请做试油监督。师哥师姐们对他的选择很不理解,纷纷劝他再考虑考虑,你是块搞科研的料,这个平台最适合你。但他打定主意要从基层干起,在塔中一干就是12年。
2020年,塔中油气开发部面临产量压力。张小红主动参与老油气田综合治理,对所辖单井“过筛子”,一一查阅井史资料,分析数据,最后他“相中”了一口长停的注水替油井。
这口报废井真能“活”吗?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事实胜于雄辩。张小红不卑不亢将自己对地质、测井、井筒、地面等系统的分析结果一一摆上桌面,认为这口井剩余油有潜力。
利旧恢复井口、工艺流程,铺设两公里道路……为节约投资,张小红带着员工动手干,汗水浸透工衣,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嘴唇干裂脱皮渗出鲜血。2020年5月,该井成功开井,喷出油流,张小红悬在心头的石头落地了。当年该井产了6800多吨油,为开发部完成产量任务助了“一臂之力”。
经过多年开采,塔中Ⅰ号凝析气田由盛转衰,水淹导致出现大量长停井、间开井,但间开井仍是产量支柱。101口间开井各有各的“脾性”,井间差异大。下班后,张小红和同事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地分析间开井开井压力变化曲线,查阅资料和论文,摸清规律,总结形成6种间开井压力变化趋势图版,并摸索出37口可实施的重点井。对照图版更换间开模式,白天开、晚上关,年产油增到1260吨。
“你能不能悠着点,让女儿记住你有头发的样子!”妻子心疼他。
十几年间,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回基地工作,但他都婉拒了。“塔中环境艰苦,但是所有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做,我愿意成为这个人。”他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当被问起在塔中有没有什么遗憾时,没说两句他就哽咽了:“对不起,我到外面吹吹风。”他接连3次起身出去……
疼爱他、教导他的外公去世时,他正在抢险,作为外公唯一的外孙,却没能送外公最后一程;女儿的成长,他不能陪伴左右,辖区300多口井不能没有他的呵护……
茫茫沙海,远离繁华;遥隔千里,心中有家。然而,特殊的使命,使在这里开采油气的石油人不得不远离家人,舍小家、顾大家,守好每一口井,采出每一方气,安全平稳送到用户手上。
时下,油田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为增储上产保驾护航。三级井控专家、采油气工程部副主任文国华成天“泡”在工程现场,我们的采访也在现场进行。
“沙漠看似荒凉,但却涌动着一种力量。这里开发层系多、开采方式多,是成长、历练的沃土!”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文国华说他的字典里没有“荒凉”,只有“责任、奉献”。
曾在干试油监督时,晚上本可以在营房休息,但他每晚都要睡在监督房,听着钻机的轰鸣声才能睡得安稳。只要现场过于平静或有异响,睡着的他也能立马坐起来,去现场察看。每晚两三点,是工人最困、天最冷的时候。他都雷打不动地到各个岗位上去转一圈,看看有无异常,给大伙提提精气神。
“干现场管理的,事无巨细,只有自己确认了才踏实。”这一亲历亲为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不管再忙、再累,每项工程的关键施工环节现场都少不了他。
师傅那句“工程这行‘技术为王’”的话语印刻在文国华的心上。干好每一项采油气工程,呈现最好的成效,是他不懈的追求,为此他千方百计、不厌其烦地优化技术方案、进行工艺革新。通过3年探索实践,在他的带领下,2021年塔中12-3、12-4等多口井经大规模重复改造获得突破,单井累产油超过1万吨,打通了效益开发“瓶颈”;提出的“造长缝+多加砂+暂堵转向”的工艺理念,实现纵向、横向动用储层的目的。努力的脚步不停顿,文国华用行动圆少年时就立志“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梦想。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26年来,五百余名青年在塔中留下足迹。一代代塔中人高扬奋斗风帆,挥洒青春,征战沙海,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勇毅前行。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一群群身着红工服、斗志昂扬的石油人,经年累月穿行于沙漠之上,用“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人生观为沙漠披上绚丽的色彩;一代代石油人牢记“为油奉献”的使命,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担当,奏响新时代“奋进高质量、率先创一流”的铿锵乐章,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现代化大油气田的赶考路上书写传奇、铸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