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含新量” 提升冬供“含金量”
截至3月8日,油田在去冬今春天然气保供期间,向西气东输管网供气92亿立方米,向南疆五地州供气25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西气东输沿线和南疆各族百姓温暖过冬。当前,油田每天有9400多万立方米“福气”跨天山、跃沙漠送进神州亿万家。
每一方“福气”都是责任与承诺。这份充满“含金量”的冬供答卷,是油田持续依靠科技创新破解油气生产运行难题、一步步提升勘探开发效率效益的生动体现。科技创新应用“含新量”的逐年增加,将为油田冬供赋予更加强劲的续航能力。
200公里的油气管线,巡检一次需要多久?现在的答案是只需半天。
3月7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哈得油田,无人机飞手张家豪在操作遥控器上打开哈得油田电子地图,输入工作指令,无人机便沿着设定好的航线,开始自主飞行、自主巡检、信息回传等工作,一个上午可飞行200公里,与人工巡检相比,效率提高了3至5倍。
在油田生产一线,诸如无人机之类的科技力量日渐增多,推广应用的红外遥测仪、电子巡检设备、高压国产采气树等设备设施,尽显智能化、自动化、规范化、标准化,在实现提质增效的同时,也以特别的方式赋能油气生产、安全管理,提升了生产效率,为天然气保供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作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克拉2气田依靠科技力量,所属场站实现无人值守,巡检用上电子设备,采气树国产化逐步推广应用……创造了“一个人、一口井、一座城”少人高效的开发生产模式,建成了我国高效开发的示范基地。
“现在巡检不用纸和笔,一台平板电脑就搞定了。”在克拉2-J3井液控间,克拉油气开发部克拉采气作业区采气工秦越打开平板电脑快速进入系统界面,在手指的轻点之间,很快完成了液控拒数十个数据的核对和录入,并与主控室实现信息数据同步,实时监测,效果精、准、快。
采气树国产化是克拉油气开发部按照油田关于重大技术国产化工作部署及要求,持续实施科技攻关取得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外超深超高压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三高”气井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空白,使单套配件采购成本较进口配件下降25%。目前,国产化78-140采气树已完成既定所有研究内容,现场应用试验也进入尾声。
去冬今春天然气保供期间,面对天然气生产高位运行的局面,同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的博大油气开发部以科技创新解难题、促上产、提效益,利用超声波、超声C扫、超声导波等专业技术,精准检测单井碳钢管线高风险部位,及时发现并消除了管线壁厚有减薄迹象的隐患。
“我们日常大大小小的创新成果对生产十分有帮助。比如,用自制橡胶隔膜替代空气压缩机进口配件,避免了因采购周期长而影响生产;改造分级控制开关,把并联运行的分离器改成串联运行,提高了混烃和乙二醇的分离效果……”在大北处理站副站长胡伟明看来,破解生产难题、保障天然气生产离不开科技创新。
在距天然气上产主力区数百公里外的塔河南原油上产主战场,无人机、双眼机器人等科技力量的应用,有效解决了探区点多线长、地域分散、管线设备复杂、维护工作量大等难题。
“无人机不仅巡线效率高,而且可替代人工攀高巡检装置顶部,既方便又安全。”据张家豪介绍,双眼机器人主要用于监控重点生产现场,其系统自带太阳能发电、充电及蓄电装置,能够自供电,无须提供外部供电电源,实现了节能减排降碳和提升企业效益的目标。
随着智能化油田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主营业务的融合应用越来越广泛,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效率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以科技力量驱动油田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吴朋 王卫华 白海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