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15
浏览: 15
字数: 3401
推荐表: 查看

绿色的奇迹这样写成

绿色的奇迹这样写成——记全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建设者群像
用沙漠公路绿“绸带”穿起的“蓝宝石”。项目督办人李剑(左)正在与技术人员现场交流设备安装要点。施工人员在连接光伏板电线。守井工夫妻仔细查看植被长势。施工人员在安装太阳能光伏板。
记者 王伟伟 特约记者 李奥飞 通讯员 曹拴平当荒漠遇见绿洲,会缔造出怎样的奇迹?6月2日,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竣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维护所需能源全线采用光伏发电,成为全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4.8个月,140多个与风沙相搏的日夜,时针走过3360多个轮回。记录下诉说奋斗的每个瞬间。 一块块蓝黑色的光伏板,浸润着阳光赋予的能量;一口口百余米深的水井,惠泽着耐干旱的绿植……一条零碳沙漠公路全新亮相,是塔里木石油人再一次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守护自然的壮举;是“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人生观的充分体现。俯瞰塔里木盆地,沙漠公路犹如镶嵌在无边无际流动黄沙中的一条绿色“绸带”,用生机和活力点亮荒凉的沙漠,讲述着塔里木石油人改天换地的奇迹。 “会呼吸”的“绿色长城”,将以生命和希望为“死亡之海”代言。这条勘探开发的希望之路、南疆经济发展的致富之路,一直传唱着“一切为了大发展,一切为了老百姓”的铿锵之音。“前沿阵地” 比沙海更火热6月2日,站在沙漠公路道路旁,看见这一辆辆疾驰而过的汽车,塔中油气开发部生产办公室副主任李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十几年前,石油人在沙漠里种出4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如今,这片生态防护林由柴油发电换成零排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积极响应国家的‘双碳’目标!”从开工到告捷,140多天里守护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设的李剑感慨万千。为确保工程有序推进,塔中油气开发部指定专人负责,甲乙双方联合办公,科学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挂图作战,及时协调解决现场问题50余项。作为“前沿阵地”,塔中油气开发部生产办公室成立了“党员突击队”,仔细把好施工、验收各个关卡。李剑都记不清有多少次,为了确保光伏蓄电系统投运后运行正常,他与同事们趴在炙烤的沙地上,全神贯注地调试着那些精密的设备。“夏季,沙漠里的白天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地面就跟烤肉的铁板一样。我们搭建了临时设备间,避免风沙对崭新的设备造成损害。工人在现场待多久,我们就在现场待多久,确保每套逆变器、每块电池都能正常工作。”李剑说。如今,漫步在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436公里的绿色林带间,过去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不复存在。光伏发电设备的声响不超过60分贝,和一台空调发出的声音差不多。这是2004年以来,一直承担着防护林养护工作的塔中油气开发部生产办公室土地管理岗许波最直观的新体验。这样的变化,响应着新时代的步调,更倾注了为工程方案有效落地的每一位建设者的心血。5月31日,油田新能源事业部新能源管理室主任陈亚兵翻看着自己的工作记录里有关零碳公路相关的内容,早在工程开工之前就列入了他的日程表。“施工、管理如何精准对接?运行、维护如何充分保障?我们不断细化、优化方案,让一个个问号变成实实在在的工程进度,打造名副其实的零碳示范工程。”陈亚兵介绍。新能源事业部以专班模式推进工程建设,汇集了技术、管理等各方骨干力量,以办公室为“据点”,随时奔赴现场。他们还制定了日碰头、周汇总、实时跟进问题协调解决机制,确保工程各个细节安全质量可靠,责任层层压实。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的落成不是终点。这条荒漠里的“最美公路”永远跃动着生命的气息,托起绿水青山的一方愿景。油田秉持“开发一个区块,建设一片绿洲,撑起一片蓝天”的原则,积极推动塔克拉玛干地区光伏基地规划建设,在“死亡之海”建立多座绿色能源“特区”,全力打造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多位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油气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添光增彩。用责任守护 阳光下的“绿色长城”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2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则高达2500毫米至3800毫米。干旱少雨,阳光充足的自然特征,为光伏发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0年,油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试点建设了12座光伏发电灌溉示范站。另外,有11口水源井依托塔中油田电网供电,86口水源井采用柴油机发电灌溉。今年,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作为油田落实集团公司“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部署,全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清洁电力替代项目,对86口水源井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替代柴油机发电,使沙漠公路沿线109口水源井中的98口井使用太阳能发电抽水灌溉。2000多万株梭梭、红柳、沙拐枣等耐盐碱、耐干旱的植物汲取着阳光“养料”,为这条便捷交通、惠利民生的“幸福路”撑起防风治沙的绿色屏障。如今,穿行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时,车窗外除了滚滚黄沙,还会有片片绿意。每隔4公里,就有一座水源井,每座水源井旁都装有太阳能光伏板,与红顶的井房、葱葱郁郁的绿林相映成趣。常年驾车在沙漠中穿梭的司机杜有盛感触颇深:“路上遇到沙尘暴,只要驶入这片防护林,迷眼睛的沙子就被逼退了。”正是目所能及的绿色,让常年奔波的行者有了视觉上的慰藉。“太阳能发电真是太好了,干净环保。以前柴油机发电,噪音大得很,说话都要大嗓门。”沙漠公路49号水源井绿化工刘玉山、陈淑容夫妇对突然安静下来的工作环境感到惊喜。实现“阳光养绿”以后,在水源井驻守的工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刘玉山说,过去靠柴油机发电时,每天白天连续抽水浇灌12小时,晚上就没电可用,面对黑漆漆的沙漠是他和老伴最难熬的时光。如今,我们用上了太阳能,消除噪音的同时还实现了24小时连续供电,可以用冰箱贮存蔬菜、水果等食物,看电视也不再是奢望。对刘玉山而言,风吹日晒和漫天沙尘早都不算这片沙漠里的新鲜事儿。但每当有从上海、北京、云南等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时,他都会特别振奋。“不少游客到水井房来歇脚,都说在沙漠里能看到这么多绿色植物,简直是奇迹。”刘玉山说,这让他更加觉得要尽心养护好每一株树木,不管天多热、沙多大,保护好这条沙漠里的“绿色长城”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时间赛跑 为零碳全程护航今年3月以来,全国多地发生疫情,给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的物资采购、运输造成重重困难。“尤其是光伏发电设备特别紧俏,我们公司派出6名人员分赴各地工厂监造。一方面监督质量、进度,一方面防止产品被‘抢’走。”作为承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塔里木沙漠运输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淼几乎住在了办公室,每日紧跟现场物资、施工动态,第一时间指挥督战。逆变器、工业空调等设备,都需统一集成为撬装房,调试合格方能出厂。沙运司路桥建安公司技术岗张江直接守在成都,驻厂监造。厂家公司地处市郊,交通不便,张江便每天一早步行五公里,到厂里沟通当天的排产计划。他中午不回家,晚上就跟着工人加班加点。遇到生产与合同计划不相符时,他就去找厂长协调。次数一多,厂长见他都躲,张江就守株待兔。经多番软磨硬泡之下,厂家终于被石油人的执拗所折服。5月13日,上海生产的20组电池发往成都,但卡车只能装16组,剩下的4组发了快递,而快递要经过西安再转运成都。考虑到当时的疫情管控形势,张江每天都要打很多次电话,追问电池的快递信息。“我不得不从大男人变成了‘婆婆嘴’。”张江调侃着自己,眼神却非常笃定。“因为任何物资都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为了保障工期,就算是一根线我也不能放过。”为此,沙运司制作了物品清单。在成都货物装箱前,张江对着清单一一检查,齐备后方可装箱,确保万无一失。4月,有一批光伏太阳能板需从安徽运到建设工地,但找不到愿意接活儿的司机。沙运司只能派司机乘坐飞机前往安徽,由其安徽的分支机构从机场直接接到货车上,也避免接触更多人。司机马不停蹄返回,路上也不住宿,披星戴月与时间赛跑,将光伏板安全运至施工现场。工期紧、任务重,沙运司联系厂家现场开展技术指导,通过采用撬装化安装模式,现场只需接线、调试,确保了工程建设速度。在工程质量、安全受控的前提下,强化现场监督,对标对表快速推进工程进度。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脸上“敷”着和了汗水的沙尘、衣褶里“兜”着沙风吹来的碎石,而沙漠里的植被依旧光鲜照人。在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设计之初,油田就本着“占地面积最小、尽量避开高大树木”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施工中,还进行了苗木补种,在光伏太阳能板下面播撒草种,让这不断造就“奇迹”的绿洲生生不息。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