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开发建产斩获滚滚“黑金”
——写在富满油田超深油气产量突破300万吨之际(三)
记者 王成凯 特约记者 谭辉 通讯员 张宏博 蔡万春
储量连年高峰增长,产量四年三换字头,富满油田已成为我国深地领域上产速度最快的超深油田、当前国内最为现实的增储上产接替区,是近10年来油田在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开发的最大发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我国超深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12月28日,隆冬的大漠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富满油田170余口油井正开足马力夺油上产,以每日11700吨的油气产量,冲刺油气年产量318万吨新的高峰,在“死亡之海”地下超深层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储量连年高峰增长,产量四年三换字头,富满油田已成为我国深地领域上产速度最快的超深油田、当前国内最为现实的增储上产接替区,是近10年来油田在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开发的最大发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我国超深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原油产量预计达2.05亿吨。这是2016年国内原油产量跌至1.9亿吨以来,时隔6年首次重回2亿吨。而在原油产量低迷的6年间,富满油田却是一路高歌猛进。
2016年,富满原油产量仅50万吨。2017年至2019年,油田按照分期建产、区块接替稳产的方式开展产能建设,原油产量稳步提升至100万吨。2020年,满深1井获重大突破,拉开了富满油田大规模勘探开发建产的序幕。随后的2年,油田陆续斩获满深3、富源3等9口千吨井,原油产量连续3年以年均50万吨以上的增速增长至今年的260万吨,油气当量突破300万吨,建成中国石油效益建产示范区,名列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成为我国在7500米以深建成的规模最大、开发效益最好的油田。
在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放缓的大趋势下,这是难得的“上产”。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征程中,这是驻疆央企的责任担当。
然而在开发建产初期,富满则是另一番景象。以往开发经验表明,多数碳酸盐岩油藏能量衰竭快,含油面积大但丰度低,极易陷入“前面产一吨,后面产一斤”“上交不了储量,建不了产能”的尴尬。特别是富满碳酸盐岩还拥有超深复杂的特性,开发建产前期,业内普遍不看好这类太深够不到、打井成本高、开发效益差的“边际油田”。
为找到效益开发建产的新路子,油田不再沿袭先勘探、再评价、后开发“三步走”的固有传统,树立“探井就是开发井;开发井也是探井”的一体化理念,全力缩短优质储量区增储上产周期。油气田产能建设事业部开发方案一级工程师杨磊说:“我们在地质认识相对清楚前提下,同一断裂带勘探、评价、开发从以往的‘接力跑’,转变为‘齐头进’,都交储量、都拿产量,助推资源向储量、产量快速转化。”
建产效率的提升还体现在井位、设计、投资、钻前、钻机等方方面面组织上。油田推行全方位全过程计划管理,创新推广征地、环林评、合同“三并线”,道路、基础、搬迁“三同步”,装备、人员、措施“三提前”,以及“两保障、四同时”钻机动迁模式,钻机动迁周期连续五年降低。2022年计划钻井井位在5月底前全部实现开钻,创造油田年度计划井位开钻最快纪录。
“发现一块,建设一块”是最稳妥、风险最小的地面配套方式,但这一经验并不能适应富满油田这类快速上产油田的需要。针对油气沿断裂带富集的特点,油田地面建设思路从“区块接力”向“按区布站、按带布线、骨架先行”转变,打造形成“两横两纵两中心”的地面管网格局,从储量发现到投产周期缩短至6个月,实现了产能的快速释放,为我国超深油田高效勘探、低成本开发提供了“塔里木方案”。
低成本高效开发,离不开科学高效的管理。负责富满油田开发管理的哈得采油气管理区精细油藏管理,推动油田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推行优化注水参数,扩大高压注水及井组注水规模的“一优两扩”工作,利用水能量扩大储层改造效果,成功动用深部、远端储集体,挖出了井周及次级断裂带剩余油,实现“水落油出”,降低老井自然递减10%以上。
要把和北京市面积相当的油区管精、管好,数字化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哈得采油气管理区全力打造新型数字化油田,建成了哈得生产调控中心和4个区域控制中心,把400口井、3600余公里管线、67座油气站场“装进”计算机,让深地油气实时掌控、生产装置远程操作、高危作业集中管控、诊断分析线上协同、应急指挥快速高效。
富满油田累计生产油气已突破1000万吨大关,标志着超深层油气迈入规模开发新阶段。哈得采油气管理区油气藏地质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王培俊介绍:“到‘十四五’末,富满油田的原油产量将达到400万吨,建成年产油气当量500万吨的超深大油田,奠定我国在世界超深油气领域勘探开发的领军地位,为我国打造了新的原油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