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卜哈利 挥不去的风沙
2018年7月19日,东方物探(BGP)和阿联酋阿布扎比石油公司(ADNOC)签署16亿美元全球物探史上最大三维陆海勘探项目。陆上区块大部处鲁卜哈利沙漠北部,3年来,承担陆上区块的8615地震队1000多名中外方员工与当地数十万居民携手连心,斗疫情、战严冬,餐风沙、涉盐沼,开创了阿联酋物探行业新的历史,在中东高端市场将“BGP”品牌推到了新的高度,将项目建设成为中阿两国共同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如今,项目暂时告一段落,8615队的将士们大多也已归国休假。他们像一颗颗被风沙埋在地下的种子,休眠、蓄积,等待着春天的召唤,随时准备着苏醒、发芽,用中国故事的精彩演绎,培育出中国形象的华丽绽放,让倔强、勤奋、敬业、和平的石油之花开遍“一带一路”的原野。
“飞机即将落地,目的地地表温度59摄氏度。”正在座位上闭目养神的冯亚军,将目光投向舷窗外。
烈日炙烤下,这片阿拉伯半岛北部、波斯湾南岸的大地,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哈利法塔、滨海大道、古城堡,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洒落在曼妙狭长的海岸线上。一边是大海,另一边是荒漠。居世界第七位、占据阿拉伯半岛四分之一面积的鲁卜哈利沙漠,将它巨大的触角末端直伸到城下,再深入海底。此时此刻,风沙正盛,高差超过三百米、绵延不尽的沙山,犹如一条条游走的巨龙;低洼处片片盐沼,愈加朦胧不清。而丰富的油气资源,就埋藏在这片荒凉的无人区地下。
“亚军,ADNOC这场仗,只许胜,不许败!”
阿联酋项目部经理赵恩会话不多,却字字落地有声。
冯亚军还没有参与过这么大的项目,心里不免打鼓,但目光坚定。
兄弟别担心
“不知道要脱几层皮!”迎着要把人脸烫熟的沙风,冯亚军喃喃自语。他要去陆上8615地震队担任队经理。作为一个在海外闯荡了20年的老牌国际队经理,他心里很清楚,这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与以前任何一个项目相比,ADNOC项目称得上是一个“超级复合项目”。5.5万平方公里陆海施工面积,沙漠、盐沼、城市、社区、军事区、环境保护区、油田区、王宫区、考古区、公路、铁路……所有这些,统统都成了石油地震勘探施工作业的“拦路虎”。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多年前铁人的那一声呐喊,此刻,在冯亚军耳边骤然响起。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
合同要求,项目必须在2019年3月底前按时开炮。东方物探集全公司之力,全球调遣。巨量设备、高水平人才齐聚。一时间,旌旗猎猎,人喊马嘶,将士们摩拳擦掌,只欠东风。
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突如其来。
就在计划开工的前几天,百年不遇的连续的雷暴大风突袭中东,刚刚布设到野外的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采集设备遭遇雷击与被埋的风险陡增;刚刚清理出来的沙漠通道全部损毁;高温潮湿,地震仪器地面设备出现大面积漏电、死机故障。
开工受阻!
甲方高层担忧不已,邮件、电话纷至沓来,一再询问:“还能不能开工?”
雷暴大风天气持续了几天,冯亚军就有几天没合眼。他眼巴巴地盼着太阳刚刚露出笑脸,就一头扎进仪器和测线,和野外的弟兄们会合到一起,组成挖线突击队、放线突击队、检修突击队,战高温、斗酷暑,找毛病、研工具,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冲锋”。
仪器组、震源组,“白加黑”“五加二”,细致排查仪器故障,不到10天时间,解决了仪器宕机问题,及时补炮7万余炮,用最短的时间将损失抢了回来。
3月25日,项目正式开工,他们让甲方“把心放到肚子里”。而他们,则变成了一个个“沙人”。
在这片世界上最复杂、最具挑战的工区,8615队按照项目部“属地管理、岗位责任制、RWP”三步工作法与“目标明、责任清、沟通好、执行强、敢担当”15字工作原则,用最大的努力、最坚决的行动为甲方提供最优的服务,生产日效节节升高。到2019年底,最高日效突破1.5万炮。
走出大漠,再入盐沼。
“Mirfa区块马上要上钻探,能不能加急先完成这个任务?”甲方勘探部发来邮件,征询项目部意见。
“放心!马上就办!”赵恩会的回答,简洁而有力。
活太小,能有效益吗?
“精诚伙伴,找油先锋”。从国内到国外,东方物探从来都是以“义”为先,“义利合一”。
8615队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
Mirfa区块盐沼遍布,队上成立“放线突击小组”,中方人员带头进盐沼,仅用3天时间就提前完成了近6000个无线节点的布设任务;17天完成了整个区块的生产任务。
甲方高层满意地说:“感谢你们!我敬佩你们的自信和专业,也感受到了BGP的信赖与真诚!”
8615队从不多语,他们总是以行动回报信赖,用实干为伙伴“两肋插刀”。3年,1102个日夜,他们无缝衔接,先后完成了10个区块,提前163天收工,安全质量效益“全优”,优质的地震勘探资料超越了顾客期待,获得了ADNOC卓越级承包商评价。
抗疫在一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球;紧接着,刚要复苏的油气行业严冬再至。双重打击,压得石油人喘不过气来。
“One Team, One Vision”,同一个团队,同一个愿景。
越是在艰难时刻,越要拧成一股绳,越要负重前行!
8615队行动起来了。他们压下身子,扛起担子,在荒凉的沙漠和繁华的都市间,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东方物探人新的传奇故事。
“这次抗疫是对所有人初心与使命的检验!”新任队经理平德带领所有人投入“战疫”。人人都是战斗者,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指标。平德迅速挑选骨干员工,组建起防疫小组,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队迅速行动,对“外防输入、内防感染”逐点进行挖掘,将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形成一条条雷打不动的“铁”制度,全队上下一条心,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提质增效攻坚战。
“其身正,不令而行。”平德从来就不是夸夸其谈的人。他既是组织者,又是力行者,每天都是营地、工地两点一线,哪里缺人他就往哪里顶:网格化管理,有他的身影;新员工培训,有他的身影;工地收线,有他的身影……
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互相补台,自觉承担起疫情防控的责任,共同努力使项目安全高效向前推进。
质量监督徐立锋,每天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给40几名中方员工送3次饭,测量3次体温和血氧浓度。一个月下来,瘦了整整5公斤。
营地搬迁,一个尼泊尔籍小组长累得病倒了,高烧39摄氏度。营地监督胡俊华马上把他带到医务室,排除新冠后,把自己的药给他吃,每晚聊天询问病情。他非常感动,取消了回国休假计划。他说:“跟您一起干活,我开心!”
然而,在不停地进击中,他们却把对父母对妻子对儿女的爱、责任以及满心的愧疚深深埋在心底。
推土组组长刘景刚,刚到项目4个月,本来就患癌症的84岁老父亲,突发脑梗住院。两难的他选择了留下来,坚守中国石油人的那份忠贞不渝和无私奉献。
他们有的错过了儿子的出生,有的错过了女儿的高考,却都将这些埋在心里,默默地干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就是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石油人、物探人,他们心怀梦想和责任,勇猛奔跑,创造出了日产2.5万炮的阿联酋物探行业新纪录;取得了1200万安全人工时的优良业绩,成为ADNOC物探史上第一支达到千万安全人工时的地震队。
用风沙铸成的丰碑,一样的不朽!
真情暖心窝
3年时光,8615队付出真诚,收获真诚;付出汗水,收获感动;他们和这里的人们结成了兄弟。
在沙漠里,每每遇到贝都因牧人被困风沙而缺水,他们都会慷慨相助。
在保护区,他们保护“国宝”大羚羊,不打扰鸟类孵化。
2022年初,他们就像沙子一样,追着春天的风来到了城市。在他们面前的,是阿联酋阿布扎比酋长国第二大城市Al Ain市。这里高楼林立,社区密布,人口密集。
这里,皇家领地随处可见,还有多个军事区,主城区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施工受限区达1000处,障碍物5.4万个。
这里,也是ADNOC的地质资料空白区。
副队经理朱威立下了“军令状”,接下社区关系的任务。
他每天早上去工地,下午和甲方监督沟通,晚上开生产会,最后是工农会复盘,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夜深人静时,他无法安睡,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从梦中惊醒。
面对70多万城市居民,地震队通过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宣传,获取理解和支持,避免停工风险,
每周五的祈祷日,工农组人员在1200多个清真寺前进行震源施工展示和讲解,总共散发出1.8万册宣传册;利用手机短信和社交APP向2.5万户市民家庭推送宣传材料。
在大型卖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他们累计将8.2万多份宣传册发到市民手中。
副队经理胡勇和采集组长张超白天细致踏勘,深夜布设节点;副队经理王桢和震源组7名中方监督以及近百名外籍导航员、操作手全员突击……24台震源穿梭在大街小巷,市政府多次派人到现场协助,交管部门更是无偿派专车进行引导、护卫,特批24小时作业。
最终,8615队取得了Al Ain城区施工安全“零”事故、社区“零”投诉、防疫“零”感染的战绩,为甲方填补了多处重要区域资料空白。
Al Ain城的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们爱上了这群沙子般纯净、轻盈地来到他们身边的人。
在街道上,朱威他们经常会被过往行人亲切地询问,“Hi, Brother,where is oil?(兄弟,石油在哪?)”
放学的孩子们,常常从家里折身出来,送上一瓶矿泉水或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叔叔,您辛苦了!”
男主人们也常常打破禁忌,邀请物探队员们到家里做客,孩子们排着队,端出糕点和茶水请他们品尝。
撤出城区时,人们纷纷前来送行。
“谢谢你们!”
“什么时候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