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故事】勘探父子兵 两代石油情
通讯员 柳忠学
“黑小子,走山路可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脚踏实地踩好节奏,咱们干物探的就是要走得稳、走得快、找得准,你还是要跟我好好学。”
“爸,你也就爬山这功夫比我强,你咋不说用手机交党费、上网课都要找我帮忙的事呢。”
“嘿,你在这等着我呢!小时候我教你,长大了你教我,不是正常的嘛。我这是干到老、学到老,老爸这是紧跟新时代呢!”
这里是陕西延安市周边的黄土山地区域,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半空中的骄阳用似火的热情来欢迎林间的“红衣勘探者”。正在互相调侃对方的这对父子就是正在进行项目生产的地震队一线员工,他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在这片大山中核查节点设备倒放的质量。
大宁—吉县郝6井项目是中国石油煤层气公司为了实现该区块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三气合采”和储层接替而部署的重点项目,由于项目工区与当地风景区交叉,所以甲方及当地政府对项目实施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辽河物探处2304队以工序穿插的方式承接了项目下药和采集任务,第一时间制定了四项质量控制措施——建立队领导、安全监督、组长、安全员四级联控机制,定期对下药、排列、采集质量进行现场抽查;进一步完善排列、下药、采集工序的质量控制奖罚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将工区划分为420个小区进行区域化生产,确定区域负责人;委派专人对障碍物、干扰源密集区进行两轮质量核查,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项目的野外施工。
为了确保二次质检达到预期效果,队里派出了具有多年质检经验的“老物探”张震中和身强力壮的青年员工张浩来专职负责排列质检,他们将对测线上节点设备埋置的质量进行抽查,对点位偏差、埋置深度不够等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岗位上他们是“老少搭配”,在生活中他们却是一对妥妥的“石油父子兵”。父亲张震中1978年从部队转业到辽河物探处,从事过排列工、包药工、质检员,从业38年来受过多次嘉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物探”,党龄跟儿子的年龄“不谋而合”;儿子张浩是一名“大学生兵”,毕业后子承父业回到辽河物探处继续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大学期间就已经光荣入党。岗位的设置让父子关系转为了同事关系,队领导的一视同仁、组长的平级对待让老张丢失了作为父亲的“威严”,他的心理落差很大。
为了重拾自信,老张从带着儿子上山的第一天开始就不断地向儿子“炫耀”岗位经验,希望让儿子“心服,口服”。傍晚休息的时候是“补课时间”,山高林密找点难,工区找路是关键,老张教儿子在奥维地图上筛选路线,有断崖、坡度陡、绕路远的不要,尽量找坡缓、距离近的;断崖、深沟、川道周边的检波点不好收放设备,所以会经常有点位的偏差,是检查的重点;村庄、窑洞周边的节点设备需要用浮土掩盖,不然很容易会造成设备丢失。清早赶赴工区,老张叮嘱儿子出发之前一定要检查手机、帽子、工具包和水,缺一不可;进山后仔细查找测线周边前期测量、下药工序员工留下的行走痕迹,利用痕迹的指引很快就能找到点位;树林里的酸枣枝和宽叶草千万要躲开,上面长的尖刺有轻微毒素,划开的伤口不易愈合……小张在父亲唠唠叨叨的传授中不但学习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浓浓关怀。
“爸,这片陡坡不好爬,没有踏脚的地方,你就在山下等我吧。”
“越是陡坡越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你一定要看好地图,把这一片的点位都核查准确,千万不能在咱们眼皮子底下出现质量问题。”
“好嘞,您就放心吧。”
其实,作为大学生的张浩已经熟练掌握了多项地震队野外作业技能,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岗位工作,但听说父亲在这个项目上要承担二次质检的任务他就有些不放心。父亲今年已经51岁了,爬山探沟这些工作对他来说稍显吃力。张浩主动向队领导提出申请,跟着父亲一起去质检,虽然山路难走、天气炎热、质检任务繁重,但既能时刻跟着父亲、保护着他,还能学到更多野外工作经验,对于张浩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除此之外,为了跟父亲多交流、多沟通,让父亲跟紧科技创新的脚步,张浩还利用工作间隙教他用“铁人先锋APP”交党费、学课件、答题交流,用中油即时通跟以前的老同事聊工作、唠家常。老张严肃的表情逐渐被轻松的笑容取代,他的业余生活更丰富了。
5月27日,在儿子的提醒下,张震中给妻子发送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大红包——1314元。远在盘锦的妻子打来电话说:“跟你结婚30多年了,第一次收到这么浪漫的礼物,真让我受宠若惊。不用问,肯定是儿子提醒的。老家伙,你终于‘开窍’了,给你们点赞。”
父子两代人,两代石油情。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儿子对父亲的爱,在地震项目生产中融汇、升华,成为他们不懈努力的动力,也为项目生产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