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世纪的红色坚守
本报记者 隋泠泉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当天,兴隆台采油厂退休职工吕清江在家门前举行了升旗仪式,20多个邻居街坊挤在吕清江的“红色珍藏馆”中收看大会盛况,大家热烈讨论,在这里诉说着红色传承。
老照片、旧军装、搪瓷缸、红对联……吕清江的家仿佛上世纪的红色展馆。为什么打造这样一个红色微家?70岁的吕清江说,这是一份传承,更是一份坚守。
(小标题1)缘起·穿越世纪的信仰交接
刚一见面,吕清江就带着记者来到了他的国旗箱前,“每次触摸红旗,就仿佛在和父亲握手”,吕清江摩挲着手中的红旗。如今,被吕清江收藏的国旗已经有十多面,但父亲交给他的那面,他还是一眼就能认出。
吕清江的父亲叫吕守本,老父亲生前参加过抗美援朝,在前线火线入党,在元山战斗中任尖刀排排长。枪林弹雨中,许多战友牺牲了,吕守本带伤勇毅奋战,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回国后,体内仍存多块米粒大小的弹片。转业后被分配到营口大石桥镁矿,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务农。他的事迹如今已载入兴隆台区民政局建国功臣档案。
老父亲生前经常教育孩子们要走正路、做好人。他们家兄弟多,如果在外面打架回来,他父亲一定先教训他们,要他们先正自己,再正他人。
吕清江回忆,1969年,珍宝岛战役打响,吕清江的哥哥参加了战役,母亲得知消息后担心他哥的生命安危,急地直哭。他父亲从小队回来,一进屋听说了此事,当时就对他妈吼道:“哭啥哭,有啥可哭的,儿子是保家卫国去了,那是咱家的光荣。”然后又对吕清江说:“你赶紧去给你哥写信,叫你哥敌人来了往前冲,别后退。咱不往前冲,谁往前冲,我们在朝鲜战场上就是一直往前冲,才打赢了美国鬼子。”
吕清江说:“我们兄弟6人,有5个是共产党员,我妻子、儿子、女儿也都是共产党员。我经常回想起父亲那种精气神,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们向前、向前、再向前,如果我们思想不进步,首先就对不起我的老父亲,我们家不允许有落后分子。”
在从前,吕守本每逢重要节日,都带领家人和街坊邻居一起升国旗,用这种最庄严的仪式迎接新生活。2005年,吕清江把父亲接过来一起居住,升国旗的任务从此就传到了他的手中。
他说,交接的是红色信仰,更是一份为党尽忠的承诺。
(小标题2)传承·一座挖不尽的精神富矿
如今,吕清江家门前当年的竹竿早已换成了不锈钢旗杆,鲜红的五星红旗在旗杆上迎风舒展,高高飘扬。
吕清江连续18年风雨无阻坚持升国旗。年近九旬的居民赵开泰,每次升旗都准时参加。看完升国旗,老爷子还要到吕清江的彩钢板房里坐一会儿。“清江组织的升国旗太好了,听到国歌真是热血沸腾。”彩钢板房里摆放着十几面用旧了的国旗。墙上一排红字赫赫生辉:祖国万岁,人民安康;时代精彩,超越梦想。“每次升旗仪式都有近200人参加,经过的车辆有的也会主动停下来,大家一起唱国歌,向国旗行注目礼。”吕清江说,“很多远道的居民听说了,也都跑过来看升旗,高采的、沈采的都有,大家都爱听、爱看,有时候还落泪。”
吕清江说,升国旗是传承父亲的遗志,更是怀着对党、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这些年,他不断丰富拓展着这份热爱,将自己的家逐渐布置成了党员红色教育微基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红色精神,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党史。别看面积不大,吕清江下了不少功夫:书屋的西墙上挂着“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前辈光荣传统,永远跟党走”的标语,下面有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挂像和入党誓词;东墙上有书架,架上摆放着《毛泽东选集》《邓小平理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党的理论书籍;屋内的小炕上规则地摆放着军被、军帽等革命老物件。
每当党员群众去他家参观,他都会担任“红色珍藏馆”的义务讲解员,热心地为人们讲述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让每个前来参观的人从中感到红色精神的力量,进而化作鞭策自己不断向前的动力。他还经常召集楼前楼后的党员共同学习党史、党的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为党员们提供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平台。
来参观的党员王成和说:“他的‘红色珍藏馆’太珍贵了,这些老物件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爱祖国,感党恩,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小标题3)发扬·党员精神在细微处彰显
“为党分忧、为人民谋幸福。”是吕清江心中不改的使命。
1986年9月的夜晚,吕清江路过沙岭镇时碰到一对母子,儿子正在高烧,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一天就一趟公交车,如果等到公交车再去医院,孩子可能就烧坏了。
吕清江骑着挎斗摩托路过,发现母子异常,听了情况,二话没说随即调头,深夜中开了很远把人送到了辽河油田第二医院。因为家里有事儿,他连名字都没留下就急匆匆地走了。后来那位母亲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他,万分感激之下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十个大字:谢救命之恩、当永生不忘。像这样扶危助困、助人为乐的事在吕清江身上数不胜数,他基本是走到哪里,好事儿就做到哪里。
他第一个报名当小区防疫志愿者,是最早一头扎进防疫工作排头兵中的一员;
他热心于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解决邻里矛盾纠纷。小到走廊灯泡坏了,大到为儿女介绍对象,邻里们总乐意找他,都觉得他靠谱又负责;
……
很多居民把吕清江当作学习的榜样,但他却觉得自己很平凡,一辈子也没做什么大事儿。“党员本身就应该这样。”他说。
吕清江,一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党员,用自己的行动,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书写在了辽河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