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28
浏览: 21
字数: 4585

一片潮涌 开发蓝色国土

中国海油十年开发生产篇

一片潮涌

开发蓝色国土

中国海油十年开发生产篇

□ 张光明

 

加大国内油气开发生产力度,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建设海洋强国使命的中国海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加大国内油气开发生产力度,勇当国内油气上产的“主力军”,勇当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排头兵。

10年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断崖式下跌的国际油价,中国海油始终以超常规思路和非常规举措大力推进开发生产,累计生产油气超10亿吨。近年来,我国海上油气生产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增长极。

10年间,从浅海到深水,从稠油、高温高压到边际气田,从常规到非常规,中国海油不断攻坚克难,大力推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生产能力提升。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10年间,中国海油不断推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努力当好清洁能源的供应者、绿色发展的推动者,海上油气开发生产也因此更高效、更绿色。

立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流;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如今,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中国海油开发生产力度还在不断加大,油气产量还在持续提升。中国海油正努力为国家油气安全稳定供应再作新贡献,以切实的油气上产行动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全力增产

奋力书写能源报国的新时代答卷

喜讯振奋人心。今年8月25日中国海油公布上半年业绩——面对复杂形势,中国海油抢抓有利时机,主动作为,上半年生产经营再创历史最佳业绩。

上半年,油气净产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9.6%。国内在生产油田自然递减率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大力实施提质增效升级行动,高效组织生产,上半年油气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桶油主要成本管控良好。

今年1月发布的《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1》预测,中国海油全年原油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石油增量的引领地位,天然气产量也将有力提升。

2020年和2021年,中国海油原油产量也大幅增长,这是中国海油始终坚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信念,努力爬坡过坎、闯关夺隘取得的成果。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海洋强国建设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迎来新机遇。中国海油紧抓机遇,即使在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的形势下,仍坚持做强做大油气主营业务,加大国内油气开发生产力度,大力降本增效,实现了油气产量的快速增长。其中,2015年中国海油国内外油气总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面对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中国海油进一步强化责任感,激发出更大的上产干劲。中国海油持续大力推进“七年行动计划”落地见效,提出渤海油田全力推进稳产3000万吨、上产4000万吨,南海东部油田上产2000万吨,南海西部油田上产2000万方等具体年度上产目标。

这种跨越式提速,在我国油气开发史上书写了华章。

开发生产路上,经过30多年的开发,我国海上已开发油气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也快,待开发油气田逐渐转向非常规产能建设、风险高成本高等实际困难不容忽视,中国海油全体干部员工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推动油气产量箭头持续朝上。

“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海油油气开发生产的步伐再一次跑出“加速度”。

这一年,中国海油咬定油气产量目标不放松,以“头拱地”的干劲,采用新工艺、新措施推动老油田稳产增产,同时全力开发低品位油藏、非常规油气资源和边际油气田。这一年,“七年行动计划”首战告捷,全年油气总产量、净产量均创历史新高。

在一个个攀峰探路、负重前行的日子,中国海油能源报国的志向从未改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中国海油坚持国内油气开发生产目标不动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油气上产、提质增效等工作。这一年春节和疫情防控期间,近6万名员工坚守岗位,拼搏奋战。“我们自愿申请延长倒班时间,坚守岗位,保障一线安全生产。”海上一线作业人员纷纷签下请战书。由此,中国海油在产海上油气田全部保证正常生产,海上钻井、陆地建造齐动工,上游油气生产单位14个产能建设项目全部开工,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有序推进。

提质降本增效应对低油价。中国海油2020年4月召开“坚决打好应对低油价挑战攻坚战”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提出要求,把低油价压力转化为破解发展瓶颈和降本提质增效的动力,努力化危为机,坚决打赢低油价下生存和发展攻坚战。中国海油大力开展开源节流、降本提质增效等工作,在2019年桶油完全成本同比下降9%、创近10年来新低的基础上,继续努力降低桶油成本。有限公司和专业服务公司协同推进,咬紧目标不折不扣执行。优化油气田开发方案、开展低产低效井治理、加强设备国产化……提质降本增效意识深入人心。

顶住压力,精准发力,化危为机。2020年国内海域11个油气开发新项目全部投产,全年实现油气总产量1.077亿吨油当量,桶油五项成本、操作费均创十年来新低。

时节如流,击鼓催征,再接再厉。2021年,中国海油大力实施“三大工程、一个行动”,进一步爬坡过坎、闯关夺隘,再创佳绩——上游一批重点产能建设项目如期建成,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16-2油田群全面投产。渤海油田实现原油上产3000万吨,建成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南海东部油田年产油当量历史性突破2000万立方米大关,稳居中国第二大海上能源生产基地;南海西部油田“上产2000万方”征途大“气”磅礴,每日超过2000万立方米天然气注入全国供气网络;中联公司跑出了非常规板块的超常规速度,产量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强化攻坚

奋力提升我国海上油气开发生产能力

中国海油的10年开发生产路,增长了产量、效益,提升的是信心和能力。

2014年中国海油深水油气开发迈出标志性一步——投产了我国海上首个深水气田荔湾3-1。中国海油持续强化攻关创新,努力提技增能。2021年6月“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超深水大气田开发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仅两个月后,中国海油深水油气开发再获突破——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16-2油田群全面投产。作为我国首个采用全水下开发模式的油田群,不仅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油田水下生产系统以及国内应用水深最深、功能最复杂的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并且攻克了深水流动安全保障、远距离电潜泵供电技术等多项世界级难题。

高温高压、稠油油气藏对开发材料与设备的抗高温高压、抗腐蚀及密封性提出更高要求。中国海油攻坚啃硬,攻克了钻井、工程建设、生产工艺等各方面难题,2015年投产了东方1-1一期调整项目,2019年投产了东方13-2气田。其中,中国海油牵头研发的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旅大5-2北就是典型的非常规稠油油田,原油黏稠度常温下接近固体沥青。为有效动用此类油藏,中国海油创新提出渐进式预热地层的注热方案。今年4月,旅大5-2北油田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成为世界首个海上大规模超稠油热采开发油田。

“新优快”项目的成功,则为稠油、低渗透、边际油气田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巨大助力。2021年4月中国海油以低渗、边际、稠油油田的典型代表——垦利16-1油田为试点,实施“新优快”,突破“边、小、碎、深”储量开发技术瓶颈。同年10月,“新优快”试点项目5次打破中国海油钻完井纪录,节省工期200多天,工程质量全优;钻完井费用较基本设计大幅降低。

对于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的开发生产多年的老油气田,中国海油也不断探索,形成针对性举措。

在渤海,2001年投产的秦皇岛32-6油田近年含水上升快,产量下降快。有限天津分公司综合调整,分层系开发,增产效果明显。在南海东部,西江油田群已开发27年,有限深圳分公司探索细分层系开采方法,深挖油田内部潜力,使得该油田累计产油量位于南海东部各油田之首。

10年来,中国海油不断探索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更是老油气田增产“利器”。

南海西部涠西南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但断块多而小。有限湛江在已开发油田内部或周边,通过实施开发评价井和滚动探井,探明新储量,再依托已开发油田设施开发,使得该油田群产量再提升,效益再增长。

“勘探开发一体化”还在不断升级——将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划分为“设施饥饿型”、储量滚动型、区域统筹型,分门别类推进。其中“设施饥饿型”渤中13-1油区2020年实施新型勘探开发一体化后,当年发现储量当年建产见油。

从常规到非常规,10年间中国海油还努力拓展油气开发生产新领域,并不断提升新领域的开发生产能力。中国海油旗下的中联公司全力推进煤层气开发,2021年日产量实现新突破,全年产量同比增长65%,对中国海油天然气的增量贡献率达52%。

 

力量奔涌

奋力推进海洋石油工业转型升级

坚定不移做清洁能源供应者、绿色油气田建设者、智能化开发生产践行者。

天然气是公认的清洁能源,10年间中国海油大力增产天然气,助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

如今的渤海湾,不仅是为国增油的“排头兵”,也是为国争“气”的重要力量。2019年中国海油勘探发现渤中19-6千亿方大气田,打破了渤海湾没有大气田的历史。为开发好这一大气田,中国海油“整体部署、分期开发、试验先行”。整个气田全面建成后,将为京津冀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渐行渐近”。

在南海东部,中国海油已建成以荔湾3-1气田为核心的深水气田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气源地。在南海西部,东方13-2、陵水17-2等气田相继投产,更多气田将有序开发。

2021年,中国海油天然气产量已突破200亿立方米,约占当时全国天然气增量的12%左右。更重要的是,中国海油的天然气产量还在大幅增长。

“除了油气什么都不带走,除了绿色什么都不留下。”油气开发生产中,中国海油力保绿色环保,去年3月投产的曹妃甸6-4,就是我国海上全新“绿色油田”的标杆。

为实现该油田的绿色开发,中国海油在开发方案研究阶段通过延长无水采油期举措,为其植入“绿色基因”。绿色设计与绿色作业,使得曹妃甸6-4油田尽披“绿装”,“十四五”期间可为国家贡献400万立方米“绿色原油”。

岸电,则是中国海油推进油气田绿色开发生产的又一重大举措。2021年9月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项目——秦皇岛32-6、曹妃甸11-1油田群岸电应用示范项目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向绿色开发迈出历史性变革的一步。中国海油计划将渤海油田岸电项目分三期实施,搭建起总接入规模达980兆瓦、覆盖渤海7个油田区域150余座生产设施的电力网格。

而在南海东部,将恩平15-1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封存在800米深处的咸水层中,工程实施后预计可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46万吨以上。在南海西部,今年1月投运的涠洲油田群光伏电站,平均每年可向油田群和涠洲岛居民提供绿色清洁电力517万千瓦时,运营期内可实现碳减排8.5万吨。

中国海油不断推进海上油气开发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去年4月我国首个海上智能气田群——东方气田群建成。在这个气田群,中国海油建设了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于一体的生产操控中心,可全方位、多角度对气田群实施精准管理和决策。尤其是“一键配气”,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快速完成不同气质的配送,精准高效服务下游用户。

6个月后,渤海秦皇岛32-6智能油田(一期)项目全面建成投用,实现了油藏、注采和设备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及远程操控管理。

深耕蓝色国土、矢志海洋油气开发生产的中国海油,将持续不断加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力度,努力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海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力军”作用将更加凸显,在建设海洋强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将展现更加强有力的“国家队”担当。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