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23
浏览: 14
字数: 4986

一脉深根 油气花开盛宴

中国海油十年增储篇

一脉深根

油气花开盛宴

中国海油十年增储篇

□ 郝艳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油气勘探迎来大发展时期。

这是中国海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力奋斗“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我为祖国献石油”,持续加大勘探力度、推动新增储量上高峰,为把“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全力贡献海油力量的十年——

2012年到2021年,中国海域成为全球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接近过去30年储量发现的总和,在全面提升能源保障能力中挺起央企脊梁。

这是中国海油在践行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部署中,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奋力当好“奋斗者”和“答卷人”的十年——

攻克深水、高温、高压等世界级油气勘探开发难题;掌握打开深水能源宝藏的“钥匙”,实现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挺进的历史性跨越;引领渤海湾超级盆地步入大规模找油找气新时代……

 

 

挺进深水探重宝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也正是在这一年,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座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钻井装备迎来举世瞩目的南海首钻。

这是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由浅水迈向深水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钻,正式拉开了我国油气开发挺进深水的大幕。

十年来,中国海油勘探铁军劲旅集结、扬帆进发,万顷碧波奏响了挺进深水探重宝的报国强音——

2012年以前,我国尚未建造出一座自己设计、适合南海作业的深水钻井平台,南海开发仅限于不超过300米的深水区域,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完全是零基础、零经验、零装备。技术与装备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

这一状况在几代海油人的拼搏下终于得以改变。

以钻井装备为核心,中国海油扬眉剑出鞘,斥巨资打造了70多艘重大深水装备,共同构成“海油重器”梯队,实现了海洋油气钻探能力从水深300米到超过3000米、勘察作业能力从500米到3000米、铺管能力从300米到3000米水深等诸多跨越,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各海域提供3000米以内水深全方位勘探、开发和生产服务的能力,开启了中国自营勘探开发南海深水油气和竞技世界的大时代。

2012年以前,由于恶劣复杂的自然环境、高难度的开发技术、高昂的开发成本等,我国海上油气自营勘探开发主要在浅海进行,对深水宝藏只能望洋兴叹。

十年来,中国海油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延续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作为新发展阶段的制胜法宝,通过建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长距离侧向运聚成藏新模式,形成深水中新统海底扇圈闭有效性及规模成藏理论等,逐步攻克深水这一世界级油气勘探开发难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系统掌握该领域全套勘探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大幅提升了我国深水勘探能力水平。

2014年,犹如一片巨大枫叶的陵水凹陷引动风云:中国海油在南海勘探斩获历史性突破,我国首个1500米水深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横空出世。

那一刻,引来世界关注。

这是中国海油深水自营勘探获得的第一个高产大气田,打开了一扇通往南海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

中国海油乘胜追击,深水勘探柳暗花明、探骊得珠。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所在的中央峡谷为轴,中国海油向东西两翼拓展勘探,先后发现陵水25-1、陵水18-1等深水气田。同时,中国在南海东部“富气盆地”找油田,陆续发现了流花20-2、流花21-2等深水油田,并首次在深水、深层“双深”发现高产、规模的轻质油藏储量……南海深处的能源宝藏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一场深水油气花开盛宴,已经到来。

深水勘探为深水开发筑基。如今,面对深海大洋,我们终于不再“望洋兴叹”。2000年以前我国深水油气产量基本为零,2012年占比仅为8%左右。随着南海东部海域的中国首个深水气田群、首个深水油田群,以及南海西部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等深水油气田的陆续投产,深水油气产量已达上千万吨,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目前,以“深海一号”为重要枢纽,中国海油正积极推动“深海二号”等气田的开发,推动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从蓝图变为现实。

 

磅礴油气出潜山

这十年,于中国海油,和挺进深水一样壮丽辉煌的,是挺进深层、挺进潜山。

潜山,是一种远古时期就已存在的历经沧海桑田埋于地下的山峦,一般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1975年,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根据任丘地区古老地层储油特征,第一次提出“古潜山”概念。近年来,我国海上也陆续发现此类油藏的存在。而真正让它广为人知的,是渤中19-6这个惊天宝藏。

中国找油人一直有一个梦想——在渤海湾捧出一个大气田!

渤海湾盆地是“油型盆地”,国内每年有40%左右的原油都来自这里的渤海、胜利、大港等七大油田。尽管这里原油产量丰富,大气田却始终求而不得。

传统认识认为,渤海湾是“油型盆地”,不具备形成大气田的条件。无数事实也反复证明,在渤海湾找到大气田的概率极低。半个世纪以来,陆地天然气勘探仅找到以伴生气为主的小气田,单个气田几十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已非常可观。海上气田同样“满天星星没月亮”。光阴的故事中,几代海油人的青春都留在这里。他们从潜山走向古近系,又从古近系走向了新近系,却仅发现锦州20-2这个100亿方级的中型气田,和几个数十亿方级的小型气田。

渤海海域真的不存在大气田吗?

我国天然气总产量的80%以上来自西部,而中东部地区消费量占全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70%。随着中东部尤其是华北地区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对天然气的需求愈趋旺盛。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油人再次挺进潜山。

天然气究竟会在哪里富集?这是摆在勘探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渤中凹陷既有分布于周缘凸起区的“高潜山”,也有分布于凹陷深部的“低潜山”。此前,渤海海域探明并建产的小型气田均分布于“高潜山”,如果继续在此处下功夫,找到规模性气田的可能性不大,埋藏深度达4000余米的“低潜山”毋庸置疑成了攻关方向。

2016 年12 月14 日,承载着所有海油人梦想的渤中19-6勘探拉开序幕,中国海油踏上攻克渤中凹陷的“地质珠峰”——潜山油气藏征途。

2018年8月,当测试人员扳开7井油嘴,一条渤海史无前例的巨大气龙翻滚着撞进罐体,而后喷吐成巨大的试油火舌,从平台燃烧臂中咆哮着奔腾而出,虎虎生威的烈焰映照云天。

在实时数据监控系统中“看到”这一幕时,随钻的人们心跳加速。该井最高日产达 600立方米以上的油当量,一举确定了渤中19-6气田天然气超千亿立方米储量规模,中国东部最大整装高产凝析气优质矿藏震撼问世,结束了渤海湾没有大气田的历史,为“油型盆地”天然气勘探打开了新局面,使渤海油田“十三五”期间取得实际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数倍增长的突出成果,并引领渤海湾盆地由大规模找油时期转入大规模找油找气新时期!

2021年,渤中13-2等一批亿吨级新发现,则进一步丰富了渤海湾盆地中深层勘探的理论认识,对未来渤海乃至中国近海同类型潜山勘探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使渤海油田实现满盆找气有望照进现实!

渤海潜山勘探的巨大成功所掀起的“潜山热”,其影响力更是难以估量。勘探人员将目光望向珠江口盆地。这里有没有潜山呢?有!仅珠一坳陷就超过20个。然而,在许多人看来,大多是 “劣质”潜山——它们不够古老,山体风化带由于没有长期暴露、风化而难以形成有效储层。整个南海东部累计133口钻遇潜山的探井几乎一无所获。

为了给潜山“逆天改命”,勘探人员打开1995年、2015年的地震资料,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层层解剖地下谜团;地毯式梳理钻遇潜山井的基底特征;从盆地成因、动力学机制等入手,系统研究惠州26-6构造;组团前往渤海油田“饱和式取经”……用大量事实和数据证明,惠州26-6就是一个“优质”潜山。

2020年,惠州26-6油气田震撼问世。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海东部海域古潜山新领域获得勘探重大突破,一举打破了南海东部海域在古潜山领域40余年无商业发现的历史,展示出该领域巨大的勘探前景。

中国海油又通过对琼东南深水区松南—宝岛凹陷资源潜力和成藏条件研究,转变勘探方向和勘探层系,获得我国首个深水天然气勘探突破。

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今年以来,渤中南部潜山带勘探评价项目多个构造太古界又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未来,潜山勘探,充满无限可能。

 

岩性勘探一帆悬

新时代十年,也是我国海上岩性勘探风正一帆悬的十年。

2020年,中国海油在渤海过去半个世纪唯一没有油气田发现的凸起上“喜提”的亿吨级大油田——垦利6-1油田,以及2021年借鉴垦利6-1油田勘探经验发现的亿吨级油田——垦利10-2油田,是该领域勘探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海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精彩缩影。

为了“捧”出垦利6-1这个大油田,中国海油走过了几代人的“长征”,整整奋斗了四十年。

1979年,渤海石油人在这个凸起打了两口井,其中一口井仅潜山就打了1500米,结果初探潜山空手还。1990年到2007年,人们探索深层,同样只见油气显示不见油气田。2008年到2010年,人们转战浅层三探凸起,依旧山重水复疑无路。2016年到2018年,附近一个大中型轻质油气田的发现,又燃起了人们在这个凸起上开展立体勘探的希望,结果依然只有零星油气显示、没有商业性发现。而放眼整个渤海油田,从北到南的凸起捷报不断,唯独该凸起,这最后一个“堡垒”依然迷雾重重。

正当人们拔剑四顾心茫然之际,渤海油田资深科研人员提出的“汇聚脊”理论,为该凸起探明油气成藏规律、实现重大突破指明了方向。

“汇聚脊”是指有利于油气聚集的低势区,包括高凸起型、陡坡沉积砂体型和凹中古地貌隆起型等类型。简单理解,就是浅层有没有大油田,要看深层必须有高凸起等有利于油气规模性汇聚的条件。依据这一理论,渤海石油人锁定浅层,把勘探方向从凸起高点转移到低部位,从构造—岩性圈闭转移到岩性圈闭。同时,转变勘探思路,创新地质认识、攻关关键技术,创新建立低可容纳空间河湖交互背景下叠置连片型砂体形成机制等。

思路一变天地宽,该凸起勘探由此彻底打开了局面,结束了莱北低凸起“有油无田”的历史,成功斩获亿吨级探明地质储量。

勘探人员持续在“勘探禁区”挖潜,把目光转向传统认识的“勘探禁区”——莱州湾凹陷区。

该凹陷同样历经数十年勘探,始终没有规模性商业发现。勘探人员充分借鉴垦利6-1油田勘探经验,创新提出凹陷带浅层砂体长距离横向运移“拐弯汇聚”成藏模式,攻克了凹陷带浅层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树立以“期”为单位的砂体刻画理念,实现了浅层大型连片复合砂体的精细刻画,最终成功发现亿吨级岩性油田——垦利10-2油田,昔日的“勘探禁区”,变成了一个上百平方公里的大型岩性油田。

垦利10-2油田的成功发现,打破了渤海油田凹陷带浅层从未获得亿吨级岩性油田发现的局面,展示了渤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广阔前景。

石臼坨凸起,是渤海油田重要的原油产地,已高效开发两个亿吨级大油田。然而,最近十年,该探区却成了一个“沉默区”,始终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复制垦利6-1经验,引入大规模岩性勘探发现的思路,最近两年,石臼坨凸起也正在重新崛起。

此外,十年来,中国海油在高温高压、火成岩、陆地非常规等领域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提供有力保障。

其中,“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支撑发现了5个高温高压气田,建成我国海上首个高温高压气田东方13-1、我国海上最大高温高压气田东方13-2,目前这套技术已在国内外全面应用。

通过创新地质认识,转变勘探思路,十年间,从浅层到深层,从浅水到深水,从渤海到南海,秦皇岛29-2东等大中型油田气如雨后春笋,仅“十三五”期间南海西部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就是过去30多年的储量发现之和。

在地表崎岖、沟谷纵横、目之所及皆是山野的黄土高原,埋藏着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也埋藏着中国海油的非常规勘探开发的梦想。2021年2月28日,一则勘探喜讯同样振奋人心——中国海油首次在陆上发现千亿方大气田。经自然资源部审定,山西临兴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1010亿立方米……

回首这十年,中国海油国内海上油气勘探创历史最好成绩,探明地质储量稳步增长,陆续发现了数十个大中型油气田;非常规油气勘探通过加快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进程,天然气探明储量及产量大幅增长,为中国海油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储量基础;海外勘探权益可采储量稳步增长,合作形成了北非撒哈拉、南大西洋两岸、东非裂谷带、东南亚、西非岩性等储量规模区。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在新“赶考路”上,中国海油正秉承“碧海丹心、能源报国”的理念,大力实施“三大工程”“一个行动”,不断以“奔跑者”的姿态走在前列,以“再出发”的豪情迎难而上、再起宏图、再谱新篇,用心用情彰显中央企业责任价值、书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新时代答卷!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