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产亮“剑”
——记曙光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主任张剑
本报记者 杨世龙
复产亮“剑”,井场点兵。两个多月来,在曙光地区没有硝烟的抗洪复产战场上,有这样一个85后,长着一副与年龄不太相称的粗犷面庞,张嘴则是沙哑的“抗洪嗓”。他就是曙光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主任张剑,全厂最年轻的基层生产单位负责人之一。
抢拆出60余台套设备
6月末,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突袭曙光地区,一时间浊浪翻滚、潮水倒灌。由于地势低洼,张剑所在采油作业三区最先被洪水淹没,井场积水深达2米以上。看到曾经朝夕相伴的油井、站房被淹,每日700多吨的产量一夜归零,他心急如焚。
张剑年龄不大,处事却临危不乱、果敢老练。面对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绕阳河洪峰,他果断决策,带领作业区员工顶风冒雨、手拉肩扛,提前把抢拆出的60余台套电机、变频柜等采油设备运到安全地带,在保住了核心设备财产的同时,为后期复产节省了大量设备检修时间。
两个多月来,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复产上产,他始终与作业区干部员工一起驻守前线,与时间赛跑、同洪魔较量,连续40多天前线坚守,只为保油护井、复产上产。
为了在具备复产条件时,第一时间启动复产,他针对点多、面广、水深的现场复杂状况,在避险关井的同时,同步启动复产准备工作,成立复产指挥部和10个复产工作小组,坚持“一井一策”“一站一策”,提前编制完善复产方案,分阶段、分批次、网格化复产,按照产量先高后低、水位先浅后深、难度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快速度组织复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灾情影响,争分夺秒抢复产,把关停的井站开起来,把丢失的产量抢回来。
“其实从关井的那一刻起,我们区的复产工作就已经启动了。如果没有张剑主任的超前谋划,我们肯定不能复产这么快。”采油作业三区301党支部书记兼站长田小顺说。
早准备、早行动、早复产,正是这种抢先抓早的主动加压,让采油作业三区在9月3日便实现全面复产,比计划提前了15天时间。
420口油井、34座采油站“浴”后重生,一座座磕头机上下起伏、俯仰生姿,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第一家全面复产
持续两个多月的抗洪复产之路,充满艰辛坎坷。为了抢时间,在井场积水还有近半米深时,张剑就带领员工穿着臃肿的叉裤、救生衣,涉水踏泥、蹒跚前行,一口油井、一栋板房、一座采油站地逐个摸排生产设备水损情况,提前安排站房维修改造、设备维修购置等复产工作量。
洪水退去后,作业区满目疮痍、一片萧索。由于长时间水泡,地面的淤泥深达20厘米以上,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腐臭味,复产第一步就是要清理这些淤泥。清淤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工程量浩大。为了节省成本,张剑坚持“自己的活儿自己干”,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机关基层、男女老少齐上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天早上6时到晚上19时,他全程坚守在清淤复产现场,与大家一起争分夺秒,不顾刺鼻的恶臭,清理场站的淤泥,为复产人员、设备、车辆进场奠定基础。
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加快复产节奏,他按照“水退人进、抢产减损”的工作要求,挂图作战、清单管理,科学统筹、高效组织各种复产工作量。
不管当天工作多晚,即使是晚上22时以后,他都要组织召开复产协调会,会上一口一口井过“筛子”,总结当天复产进度,安排次日重点工作,现场会商复产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堵点,确保电缆、配电设备检测、各类机泵更换以及清淤消杀等工作迅速、高效开展,实现工作衔接有序,避免出现窝工、等停等现象,极大提升了复产效率,加快了复产进度,使采三成为曙特地区第一家全面复产的作业区。
“不合格”的奶爸
一对龙凤胎宝宝,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本应是照顾陪伴孩子的“超级奶爸”,却因这场洪水,张剑与孩子只能通过电话联系,被同事和家人戏称为手机里的“奶爸”。
两个孩子刚满1岁,正是呀呀学语的年纪,每次电话里偶尔蹦出的“爸爸”“爸爸”,让张剑既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刻,内心又充满愧疚。甚至在孩子生日当天,他却只能通过时段时续的手机信号,在大坝上为孩子送上祝福。
在两个多月持续高强度的抗洪复产过程中,身为作业区的大管家、复产的领路人,张剑与爱人协商把两个孩子送到岳母家照顾,一心抓复产、谋上产。复产工作紧张而忙碌,思娃心切,张剑只能在忙碌之余,在嘈杂的施工声中,与家人通过手机微信视频联系。但由于曙光地区许多通信基站水毁严重,手机信号非常弱,很多时候话没说完就断线。顾不上重新拨通电话,他就放下手机,迅速恢复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复产工作中。
张剑的爱人是一名组织人事干事,本身平时工作就很忙碌。抗洪复产以来,由于张剑一直在前线,家里照顾孩子的重担全压在了她身上。一次深夜,儿子突然发高烧,她一边给孩子喂药,一边给孩子敷湿毛巾物理降温,忙活了一整宿都没有合眼。还没等儿子退烧,她女儿第二天又开始发烧。两个孩子这场感冒前前后后折腾了一个多礼拜。为了不让张剑分心,她一直都没有把这事告诉张剑。
8月22日是张剑抗洪复产以来最兴奋的一天。这天,在张剑的带领下、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采油作业三区第一批复产了58号站的6口油井。晚上21时30分许,看到停摆近两个月的油井再次唱起欢快的采油曲,张剑和同事们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漆黑夜幕下,初秋凉风中,后勤保障部门送来的盒饭已经3个多小时,饭菜早已凉透。可围坐在井场边的他们却大快朵颐,都说这是抗洪复产以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顿盒饭。
随着复产工作逐渐驶入正轨,几天后的一次深夜,张剑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前线回到家中。这是他近两个月来,第一次从“线上”走到“线下”,真实而幸福地看着熟睡的爱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