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14
浏览: 9
字数: 5077

一路跋涉 铸就通衢大道

中国海油十年提质增效篇

一路跋涉

铸就通衢大道

中国海油十年提质增效篇

□ 谢梦远

 

8月25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布中期业绩。今年上半年,公司大力推进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着力抓好提质降本增效,油气净产量、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靓丽成绩背后,是中国海油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重大决策部署,是对“三大工程、一个行动”的强力推进,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目标的不懈追求。

提质增效是保持经营稳中向好的关键途径,也是中国海油保持基业长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动荡,发展面临挑战。

中国海油将大力推进安全管理、合规管理提质升级作为企业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必须守住的“底线”,将降本拓市提质升级作为企业发展必须拓展的生命线,持续加大成本管控、经营管理和拓市扩销力度,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10年来,中国海油持续牢牢控制桶油成本,精益管理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上半年,公司桶油主要成本为30.32美元,成本优势持续领先,成为世界上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中桶油成本最低的公司之一。

10年来,中国海油努力打造一体化协同效应充分发挥的产业链集群,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拓市扩销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中国海油国内天然气销量和成品油零售量均同比增长15%左右。目前,中国海油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商。

10年来,中国海油聚焦落实国民经济稳增长工作要求,经营绩效屡次突破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各业务板块齐头并进,均较好实现全年经营目标。在今年7月12日《财富》(中文版)发布的“中国500强”排行榜中,中海油荣登第49位。7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2021年度(48家)和2019~2021年任期(46家)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名单,中国海油位列第六。至此,中国海油已连续第18次、第6个任期在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中获评A级。

按下发展“快进键”,跑出提质“加速度”,深入创效“新蓝海”。这是中国海油应对低油价挑战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国民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的央企担当,更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际举措。

 

凝心聚力

以精细化思维推动挖潜增效

或许,没有哪家石油公司会遗忘2014年。此前数年,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一度在100美元/桶左右徘徊。直到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在一年内降至30美元/桶以下。价格曲线如失重般高高坠落。

低油价是一把“双刃剑”,要在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中胜出,就要努力将低油价压力转化为破解发展瓶颈的动力。

在中国海油,“质量效益年”活动迅速深化。

桶油成本的降低,首先得益于精细化的成本控制。“质量效益年”活动以降本增效为核心,靠的是全产业链协同增效。作为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油公司和专业服务公司、上下游企业抱团“取暖”,广大干部员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降本增效上,努力扭转成本上涨过快趋势,为公司降低成本、提高发展质量和生产经营效益贡献价值。

在勘探开发领域,优化设计方案,多增效益储量,多拿效益产量,深挖老油田潜力;在生产环节,细化生产成本,结构化、精细化实现成本控制,逐项寻找降本空间……上下联动,其利断金。质量效益“大协同”模式由初期零散的、短期的行为向有序的、长远的重大举措过渡,区域“手牵手”、共促质量效益的深层次合作局面也逐渐形成。

“质量效益年”活动1.0到“质量效益年”活动2.0、3.0、4.0,在“质量效益年”活动的主导和推动下,每年降低的成本均在百亿元上下。同时,“质量效益年”活动给公司带来的不仅是效益上的提升,还在促进发展理念的转变,让“控成本、提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基层一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形成了人人思节约、人人谋创新的企业文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油价“寒冬”接连袭来。中国海油总部和各所属单位快速反应,一场轰轰烈烈的应对低油价挑战攻坚战全面打响。

这个春天,《一名基层员工的来信》引起四海员工的强烈共鸣,也牵引出来自基层各条战线的一串串“金点子”。攥指成拳,聚沙成塔。一个操作工一个班组的降本金点子,构成各业务板块贡献的“小数据”,一个又一个小数据,达成降本工作的“大指标”。2020年,面对低油价考验,中国海油桶油五项成本、操作费均创十年来新低,关键成本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管理一体化……而今,在中国海油四海片区,各业务环节相互协同、融合的工作模式日益成熟完善。

2020年,中国海油统筹地下和地上资源,创新管理模式,油气勘探和开发两个环节变接力传递式为交流互动式,按项目管理探路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全年启动试点项目6个,当年贡献产量近10万吨,项目预期加快建产速度1年以上。

截至今年9月,渤海油田2021年实施的10口勘探开发一体化井已累产超过50万吨,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相当于一个小型油田投产后的当年产量贡献。

坚持系统观念,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和“一切成本皆可降”理念。从开展“质量效益年”活动到实施提质增效升级行动、基层基础管理提升专项行动,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中国海油已将高质量发展理念传导至公司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渗透至每一个神经末梢,而这个过程,还在继续。

 

久久为功

以创新性思维 推动提质增效

2014年至2017年,中国海油苦练内功,在挖潜增效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随着多年发展,中国海油各业务板块的成本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依靠传统方式压减成本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海油着力在创新降本、技术降本等高水平降本领域寻求突破。

今年6月,渤海亿吨级大型油田——垦利6-1油田10-1北区块开发项目三座平台陆地建造全部完工,开创了国内海上油气田区域设施标准化新技术应用的先河,标志着我国海上油气工程标准化建设实现重要突破。与传统的海洋石油工程通常采用每个项目完全个性化设计的“量体裁衣”模式不同,标准化建设将海上油气设施划分为“S码”“M码”“L码”等不同系列,每个系列形成一套标准技术成果,能大幅减少设计工作的重复性,推动海上油气工程的高效建造安装,并通过系列化设备材料批量采办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在此前持续数年的“质量效益年”活动中,推进自检自修、技改技革等做法让中国海油尝到了甜头。如今,“传家宝”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二次优快”。2012年初,渤海油田开启“二次优快”试点工作。“二次优快”推动了勘探、开发、生产等领域系统提升“优快”能力及水平,使渤海油田整体开发效率得到跨越式提升,逐步走向持续稳产的新阶段。2021年,中国海油以渤海垦利16-1油田为试点开启“新优快”创新工程,助力渤海油田大幅上产、高质量发展。“新优快”垦利16-1油田试点项目钻完井作业效率提升58%,多项近海钻完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效破解了边际油田“边、小、碎、深”难题,为渤海“低、边、稠”油田的高效开发打开新局面。同年12月22日,南海东部油田首个“新优快”钻完井项目在陆丰14-4油田完成首批两口井钻完井作业,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

不论是突破性的创新还是改进性的创新,不论是工艺优化还是装置改造,从产出想法到成果转化,都需要经年累月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而以创新性思维提质降本增效注定不会是短期应急和应景之策,而是长期的战略举措。无论是技术、管理的迭代升级,还是思维方式的进步更新,面对不断变换的形势任务,都只有现在进行时,没有过去完成时。

时不我待,未雨绸缪,久久为功。因创新提效生命线不断延长的故事俯拾皆是。

中国海油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探索勘探开发新模式,完善智能油田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智能化平台、数字油田建设,让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成为新一轮提质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

2012年研究总院针对海上油气田智能电网开展系统性研究,到2016年由海上油气田智能电网技术成功应用于渤海垦利3-2油田群,增加收入约7000万元/年。从2021年9月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示范项目建成投产,用电高峰每年降低原油消耗17.5万立方米、天然气消耗23.8万立方米,到当年10月我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建设项目全面建成投用……在中国海油推动提质降本增效的漫漫长路上,创新的车轮一直滚滚向前,为每一个质变积攒着底气。

其实,提质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本就是市场经济下企业面临的永恒命题,只是油气价格的剧降往往会将这项命题的必要性进一步推到台前。

然而很多时候,不曾被人看到的是,在每一次低谷之间,在油价和成本间尚有余地的数年里,创新因子留下的草蛇灰线,揭示着油价变幻莫测的幕布前,中国海油始终抱有的坚定信念——那是巩固成本竞争优势的决心,也是持之以恒推动技术创新创效的实际行动。

 

主动出击

以一体化思维推动创收增效

适应不等于麻木,不等于忍耐,更不等于凭空等待,祈求下一场风雪中途转向。

低油价给上游业务带来较大挑战,而对于下游业务来说,低油价环境则会促进成品油消费,使产业链利润加速从上游向下游转移。健全的一体化产业结构对于能源企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0年间,中国海油充分立足自身优势,在突出发展油气主业的同时,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天然气及发电业务方面努力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体,推动LNG全产业链业务发展;炼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新产品、新业态,并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创新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金融板块加强产融结合,海油财务、海油租赁、财务共享中心助力主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目前,中国海油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位居国内第三,形成了惠州大亚湾和宁波大榭两个炼化一体化产业基地,中海壳牌成长为国内在产规模最大的乙烯厂。中国海油还在华南、华东、华北布局了较为完善的成品油销售网络,并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前完成国六油品升级,清洁油品和低硫船用燃料油的供给能力大大提升,柴汽比大幅度下降。

中海化学也已跻身国内重要化肥和甲醇生产商之列,为助力中国海油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打造国际一流天然气化工化肥产业。“中海油36-1”沥青、“富岛”化肥、“翔燕”复合肥、“阿沃德”涂料、“海疆”润滑油及“海之润”橡胶增塑剂……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油下游产品行业和市场认可度不断增长,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叫响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高品质高质量的品牌。今年2月,北京冬奥会上众多冰雪健儿冲刺、突破、圆梦,而为他们提供保障支持的队伍中,就有“中海油36-1沥青”的身影。

产品品种和质量上去了,销售也要跟上。中国海油中下游板块通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创新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强化终端销售能力建设。近年来,中国海油大力开拓线上推广与线下营销相融合的新型经营模式,为海油产品多元营销注入新活力。

2018年,中国海油以销售侧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开展中国海油电商平台建设。2019年6月,中国海油统一的大宗物资电商交易平台——海油商城正式投入运营。中海炼化29家店铺全面上线,气电集团在海油商城上完成了8万余笔LNG订单的交易,中海化学陆续上线14个化肥品牌。截至目前,海油商城累计交易量已突破9800亿元。

眼睛盯着市场看,行动围着效益转,中国海油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在下游板块持续优化资源池,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同时,中国海油也积极推动贸易和服务全方位走出去。

中国海油贸易板块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海油国贸在加强海外贸易网络建设的同时,深挖国内市场潜力。专业服务板块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着力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海油工程将浮体业务当做公司的战略产品,多年来一直筹划在此领域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竞争力。2015年,海油工程接下巴西石油P67/P70项目,这是海油工程首次直接承揽南美及巴西国油项目,也是在国际油气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海油工程主动拓展外部市场的成功尝试。2020年6月,P70成功实现首次产油,标志着这艘35万吨世界级“海上油气工厂”正式宣告投产。

“P67、P70两艘35万吨世界级‘海上油气工厂’的交付和投产,在竞争激烈的南美浮体市场上打出了‘海油制造’的响亮品牌。为中国海油开拓国际海洋工程市场搭建了良好的国际舞台。”海油工程工程项目有关负责人说。

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互依存。那些曾经的困难和障碍终将一家企业在历练中变得更加强大。

中国海油在一次次迎接挑战的过程中练就出技术、管理等方面突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从勘探到开发,从生产到加工,从服务到销售,每一次低油价的泥淖最终都化作肥力丰厚的土壤,孕育出中国海油全产业链条、各业务板块进步的新苗。

山一程水一程,10年来,中国海油经历一路跋涉的历练,在高质量发展的通衢大道上步履轻盈、矫健如飞。

在一场又一场油价“寒冬”中,中国海油塑造出一身愈发强健的筋骨。在他如今阔步向前的身姿中,一招一式都藏着饱经锤炼磨砺才能拥有的浑厚劲道。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