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07
浏览: 13
字数: 4930

一幅图景 绿色律动未来

中国海油十年绿色发展篇

一幅图景 

绿色律动未来

中国海油十年绿色发展篇

□ 刘亚婷

 

新时代的十年,中国海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清洁低碳发展为引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前所未有。

十年来,中国海油节能减排累计投入资金上百亿元,降碳、减排、扩绿协同推进,实施节能减排项目达1000余项;LNG(液化天然气)交易总额上亿吨,天然气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913万千瓦时,为美丽中国贡献清洁能源;大力实施“岸电入海”“绿电入海”,积极探索油气勘探开发与多种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实际行动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责任……

勃勃绿意向海而生,深耕蓝色国土的海油人永葆绿色情怀,编织绿色梦想。认识深、行动快、效果显,一份走在前列的绿色低碳“海油答卷”正徐徐展开。

在蓝色国土上建设绿色油田

去年3月,一则海上油田投产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该油田为曹妃甸6-4油田,是我国海上“绿色油田”开发的新样板:在设计初期以关键设备国产化和绿色发展理念为主导,引入大量高质量国产设备和创新型环保设备实现减排增效。如首次应用海上油田再生水收集罐,可将生活污水回收,提升环保工作质量。

这一新的绿色油田,是十年来中国海油积极迎接能源行业转型发展趋势,争当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和贡献者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油始终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理念,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认识开展环保工作,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全力投入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级行动”中,不断以更高的环保标准要求自己,使海上油田呈现生态更加友好的和谐局面,用实际行动绘就碧水蓝天新画卷。

十年来,中国海油对“功成身退”的探井进行“绿色弃置”,裸眼含油气层段全封,避免油气上窜;套管内通过打水泥封堵套管鞋上下联通裸眼位置,防止油气通过套管内外空间上窜漂移;最外层套管从泥面以下4米切割,打水泥帽至泥面,相当于恢复海底岩貌……此外,钻探产生含油泥浆或者含油岩屑时,对其全部回收,并将其他垃圾分类处理后运回陆地做环保处理。

十年来,海上油气生产设施一直将环保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以“人人争当蓝色生态卫士”为自我行为准则,将排入大海的含油量控制到低于国家标准。绿色低碳是中国海油五个发展战略之一,更是企业发展新的重要契机。“中国海油”四个字,先有“中国海”,然后才是“油”,海与油唇齿相依。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坚守有益于人类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始终呵护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环境,必须切实扛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价值。

十年间,中国海油绿色低碳的决心不可动摇也从未动摇。即便是在2014年至2017年两次低油价“寒冬”期间,中国海油倡导“一切成本皆可降”,但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投入并未减少,反而随着更多油气田的投产不断增加。仅渤海油田在2013年至2017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就累计近70亿元。

2020年3月,中国海油再次迎来低油价挑战,勘探费,降!操作费,降!管理费,降……但在“生态账”上坚决不打折扣!全面提升海上油田本质绿色发展水平,建造绿色油田,中国海油这十年“出重拳”、使实劲、下真功夫、啃“硬骨头”。

为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国海油坚持从源头上按绿色低碳理念推进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工作,2018年至2020年大力实施了“渤海油田环保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于2020年底顺利完成,累计投入约67亿元。

为寻找增储上产和绿色减排之间的“最优解”,中国海油联合国家电网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建设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奋力将陆上电网的电通过海底高压电缆传输至海上油田使用,大幅降低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为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中国海油在所在海域加强节能低碳全过程管理,积极打造“零碳”油气产业链;并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海洋局等定期开展海洋生物资源修复、增殖放流等活动,为海洋水质进一步改善以及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清洁天然气汇通海陆能源大动脉

中国海油的这抹绿色,到底有着怎样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深一步推进就能获得“新优势”,早一步行动就能拔得“新头筹”。

作为公认的优质高效、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天然气被认为是通往低碳世界的“重要桥梁”。中国海油立足我国天然气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较低这一现状,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在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同时,形成了海上天然气、陆地非常规气、海外LNG资源协同发展的低碳业务布局,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

十年来,中国海油坚定不移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一体化。加大海气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LNG接收站、配气管网和储备能力建设,确保天然气储备能力稳步提升。

南海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多年来,中国海油不断加大南海天然气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大气区建设。

十年来,中国海油天然气储量规模不断扩大,南海东部海域已形成一个探明储量过千亿立方米的深水气田群,一个个深水气田陆续建成投产。

2014年“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在南海被成功勘探发现,在长达7年的开发、建设后,于2021年投产,每年可为粤港琼等地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1/4的民生用气需求。

十年来,与海气同步发展的非常规天然气正在悄然绘就另一道“陆上能源桥”。

2013年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在此之前,中国海油就已在开展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勘探、开发生产工作。

截至2021年底,中国海油陆上非常规板块获取矿权区块30个,包括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总量约2.5万亿立方米。

十年辛勤,硕果累累。2021年初,山西临兴致密气田成功申报探明地质储量超1010亿立方米,成为中国海油陆上发现的首个致密气千亿方大气田。

2021年,中国海油所属中联公司非常规天然气日产气量首次突破1400万立方米,较2020年同期增长40%,增速居全国煤层气企业第一名。按一个三口之家每天约使用0.5立方米天然气计算,这些天然气能满足2800万个家庭的日用气需求。目前中国海油煤层气主要分布于全国6个省市,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超4000亿立方米,累计贡献天然气超15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不断增加的进口LNG正助力中国天然气市场更加完善,形成更健全的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726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约1675亿立方米,其中LNG进口量约占到进口天然气的65%、同比增长18.3%。在进口LNG领域,中国海油一直走在前列,并逐渐扩大体量为冬季天然气保供和夏季调峰做好充分准备。

十年来,一个个LNG储罐在悄然崛起。从上海、宁波到福建、深圳、珠海,共有储罐22个,接收规模近3000万吨,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进口LNG2.4亿吨。

建设的铿锵脚步还在进行。目前,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和珠海LNG二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绿能港”项目一期工程共建造10座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建成后接收站每年将增加LNG接收处理能力600万吨。600万吨LNG相当于气态天然气85亿立方米,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85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3.25万吨,相当于植树6000万棵。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早在2006年,中国海油就成立相应公司,致力于推广清洁LNG能源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着力推动深圳公交车和物流货运重卡加注LNG清洁能源,直到2017年深圳公交车全部电动化。此外,利用LNG资源优势,中国海油将LNG推广到航运船舶,推动海洋的绿色安全发展。2020年5月,中国海油与广东省政府、中国船舶签署广东省内河船舶LNG改造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为绿色航运贡献海油力量。

天然气产供储销一体化,最后一环落在“销”上。中国海油创新营销,构建电子商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将传统天然气销售与互联网数字化销售相结合,开启“天然气线上直销”新模式。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多维度的服务及综合性能源解决方案。2017年,中国海油组建天然气销售运营管理中心,依托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及“海油商城”交易平台,通过统一客户服务呼叫体系,利用多媒体交互技术及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打造了集互联网营销、客户服务、物流调度等为一体的全方位销售平台。

如今,源源不断的海气和进口天然气通过海底管线、城市管网、槽车等多种方式输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南自贸区等区域,为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用气提供清洁燃料,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多样化新能源扬帆正起航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海油党组将绿色低碳发展确定为“1534”总体发展思路的重点内容之一,明确提出要实现从传统油气向新能源跨越的转型目标,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生产和供给企业”的远景目标。

绿色发展,开启的是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未来之路,生生不止,欣欣向荣。

十年来,中国海油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精心运营7家天然气发电企业。截至2021年底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913万千瓦时,累计发电量超2500亿千瓦时,消纳天然气超500亿立方米,大大降低了发电过程中二氧化的碳排放,为绿色低碳发展作出贡献。

每一座电厂都在全力以赴为所在城市的发展提供清洁动能。文昌燃气电厂是海南目前已建成的最大装机容量燃气电厂,2021年该厂全力生产,有效保障了海南省电力供应的平稳有序。

正在建设的盐城“绿能港”集燃气发电、冷能利用、燃气制氢等多功能于一体,是综合性绿色清洁能源供应场站和重要枢纽,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和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探索和发展新能源是中国海油寻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探索和布局,中国海油新能源业务板块不断开拓进取,在海上风电、陆地风电、光伏发电、冷能利用等方面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新能源发展态势。

2020年,中国海油首个集中式海上风力发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海油积极推进能源转型、践行绿色低碳战略迈出坚定步伐,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贡献清洁能源。该项目装机规模为300兆瓦,全部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可达8.6亿千瓦时,与同样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可节约标准煤27.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57万吨,相当于种植约43万亩树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

坚持“风”“光”互补,清洁供能。1月底,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光伏电站在涠洲终端正式投运,通过利用涠洲终端厂区屋顶、绿化草坪及空地,安装太阳能光伏板8000余块,总面积约3.6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4.519兆瓦,平均每年可向涠洲油田群和涠洲岛居民提供绿色清洁电近520万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的天然气发电相比,涠洲光伏电站每年可节省天然气172万立方米,截至5月底,已经累计发电146万千瓦时,运营期内可实现碳减排85000吨。

今年年初,位于海南码头光伏发电一期项目建成并成功并网发电,项目在屋顶安装了9135块光伏板,实现装机容量4.3兆瓦,每年可减少4115吨碳排放。目前正加快推进海南码头二期和东方终端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可再减少7500吨的碳排放。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和府谷县的神府区块地处黄土高原,采取太阳能发电与风力发电互补的供能方式。截至目前,神府区块已建成风光互补发电设备10套,计划今年还将建成风光互补发电设备11套,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

今年6月,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建造全部完成,并随同恩平15-1油田一起完成海上安装,今年内有望投产,预计高峰年封存量可达28万吨,累计封存量可超146万吨二氧化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海油还将努力推动建设天然气、绿电、绿氢、冷能等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贡献更大力量。

保护碧海蓝天,没有止境。2019年6月10日,中国海油发布《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2020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的绿色发展目标。2022年6月29日,中国海油发布《中国海油双碳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2028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的总体目标,全面开启绿色低碳转型新征程。

中国海油把美好的希望种在这里,把宝贵的资源汇在这里,更把热烈的关注聚在这里,为建设“美丽中国”奉上更多担当、展现更大作为。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