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山”守井人
1月23日我上山采写,认识了朴实能干的张玉龙师傅。因为独自供养儿女上学的担子太重,老师傅足足在山坳里守了一整个年头的井,不休一天假。那次的相遇给我触动很深,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这位有家不愿归的油山守望人。后来,每每经过张师傅的小站时,我都会远远望上一眼,却很少再进去。我并不害怕见到他,只是怕自己多说了无用的话,又惹得师傅想家。
前几日,见到了张师傅所在中心站的书记,他跟我抱怨着:“这老张太倔了,给他轻松的井场他不想看,非是要求去山梁梁上的旗030-53井组,那边可真是山大沟深,连条宽敞点的山路都没有,井也多,一个人要照看上下两个井场十几口井。怕他身体吃不消,我们拒绝了好多次,可这老师傅天天给我们打电话,没办法,只好送他去了。”
“师傅为什么非要去啊?那个井场我去过一回,井场边上的冰草都没脚踝了,设备也比较陈旧,要经常保养。没个肯下苦的人可拿不下那里的活,之前可是谁都不愿意去啊。”我诧异地询问着。
“还不是为了多挣一点,知道那个井组没人愿意去,因为照看两个井场,能多发一点工资,老张才铁了心要去。以后我们只能多去旗030-53井组走动走动,再多上点心了。”书记叹着气。
“书记,你明天要是有空,我们去一趟旗030-53井组吧!”
次日,我与书记早早出发。在曲折颠簸的山路上行驶了四十分钟,眼前出现了一片空地,那便是张师傅的井场。
“嚯,整个井场焕然一新啊!井口重新漆过了,土梁梁修正了,连玻璃窗都擦亮了,这才一周不见,这里的变化太大了!”一进站门书记就兴奋地张望着。
看到我们进来,修葺“土梁梁”的张师傅迎了过来,用没沾上太多泥巴的手背擦了一把鬓角的汗。
“师傅,好久没见您了,理了头发精神多了啊!”
“是呀,头发太长干活的时候汗总迷眼睛。这不是也快过年了,前几天我去镇子上理了个发,还买了些菜。来,带你们看看我刚刚准备的饭菜。”张师傅比初次见面的时候自在了些,话也多了起来。
“师傅,井场大了不如以前好照顾了吧,您一个人忙的过来吗?”
“忙得过来,在新站上都习惯了,早上六点钟干到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下午再打理打理井场,晚上七八点就能休息了。有时候还能帮旁边的增压站干些活,他们都喜欢喊我去,我换盘根的本事他们想学呢。”师傅乐呵呵地说着。
“老张啊,以后要是吃不消就别忙着给别人干活了。你可是咱们这些照井工里年纪最大的,干活别太拼了。”一旁的书记耐心劝着。
“书记你放心吧,领导能安排我看这么大的井场,那是对我信任,我一定给咱们看好!对了,丫头,上次不是你要跟我学换盘根嘛,来来,现在就教你。”张师傅打断了书记的话,乐滋滋地讲起了自己的“好经验”。
看着眼前这位老师傅,我开始对采油三厂“五个特别能”的采三精神有了特别的理解,其中讲到一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可什么是奉献?又为什么讨苦?一千个人或许可以给出一千种答案,而与老张而言,“心系小家,情连油山”,便是对此最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