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19
浏览: 19
字数: 3730
推荐表: 查看

一场以分钟计算的风口夺产接力战

我国南海东部海域夏秋季节台风频发。在过去,当台风对油田造成影响时,组织一次人员 撤离和复员,油田至少要停产3天。时间就是产量,如何优化应急预案、压缩停复产用时,最 大程度减少台风对生产的影响?海油人一直在探索更加精准科学的台风防范机制。

11月3日凌晨,今年第22号台风“尼格”在广东珠海沿海登陆。流花16-2油田是我国 南海东部日产量最高的油田群,为了在“风口”夺下产量,一场海油人与台风的“竞 速”开始上演……

 

一场以分钟计算的“风口夺产”接力战

□ 刘建坤 邹哲先 李林虎 何清旺

 

“A8H井顺利启井,流花16-2油田群水下油井已成功恢复生产!”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海洋石油119”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总监董海松了口气。

“现在是16点48分,”董海看了一下表,“油田开启用时4小时38分,加上4天前关停操作的8小时30分,在应对本次台风‘尼格’的过程中,流花16-2油田群停复产总用时13小时8分……”还没等董海话音落下,现场的操作人员就兴奋地欢呼起来。

大家太清楚这个数字的意义了。流花16-2是我国南海东部日产量最高的油田群,停复产总用时从24小时缩短到13小时,省出来的11个小时就是从台风“风口”夺下的实打实的原油产量。

 

【密切监测】

台风是海上生产作业的劲敌,而我国南海是世界上台风最高发的海域之一。如何与台风相处,是伴随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永恒课题。40年来,中国海油在实践积累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海油特色的防台风管理体系。

当台风胚胎生成,整套防台风应对机制便会被触发。在这场接力中,安全是底线,产量是目标,精准科学是手段。

为了更精准地掌握台风等极端天气动态,从集团公司到各海域分公司都会与多家气象研究机构合作。早在“尼格”生成的半个月前,有限深圳分公司协调部应急岗肖强就已经知道它的存在。

“一家气象台以趋势预报为主,预报时间最长达32天,能够为防台风部署争取足够时间。另一家以网格化预报为主,及时发布台风路径节点,为精细化防台提供依据。”肖强介绍道,“‘尼格’还处于远洋云系扰动阶段时,我们就联合气象专家综合研判台风走势,向南海东部片区联防联控单位发布了防台风预警。”

10月27日,海油信科气象台发布了台风即将生成的预报,肖强迅速编辑文档、群发邮件,通知召开整个片区的防台风部署会,动作熟练得如同肌肉记忆一般。接下来3天,受台风影响的各海上设施将以“前紧后松”的原则,逐步撤离非生产人员至仅保留最低生产人数。

台风过境一旦开始,从集团公司到受台风影响的各海域分公司都将提高应急管理级别,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单位值班负责人24小时值守,以便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

肖强和他的同事也轮流值守在应急指挥中心,密切关注台风的动向。这样的值班对于应急指挥中心来说是常态,即使没有台风,值班室也有人轮班值守——7天×24小时,昼夜无休,365天没有例外。

不过,最近几次台风值守还是让肖强有点紧张。9月底以来,“奥鹿”“纳沙”“尼格”3个秋台风接连袭扰南海,移动路径复杂、强度变化大,对它们的实时监控更需多几分谨慎。

随着台风路径和强度不断明晰,10月30日,第三次防台风会召开,会上确定了最后一批需要全员撤离并关停生产的设施,“海洋石油119”FPSO就在其中。

 

【众智压缩】

“10月30日当天必须完成生产关停并撤离全部人员。”在董海听来,这是一道复杂的指令。

白天的最后一班直升机将在18点从海上起飞,再迟出发就算夜航,风险将大大增加。“海洋石油119”FPSO必要生产人员有38人,刚好坐满2班机,两次起降的间隔也要计算在内。

再往前推,更复杂的是油田关停的一整套动作。“海洋石油119”FPSO是流花16-2油田群的核心装置和唯一水上设施,26口井、6根海管从水下各个方向接入这艘巨轮,关停意味着要对水下油田海管完成置换作业,依次关停电潜泵、燃气压缩机等设备,完成压力容器排空、甲醇置换、熄灭火炬等操作,最后关闭通讯系统。如果算上台风后重新开启油田的作业,一关一开共有105项操作要完成。

今年8月台风“马鞍”来袭,“海洋石油119”FPSO投产以来第一次“正面迎敌”。即便在操作前进行了细致推演,任务也最终顺利完成,但对于24个小时的避复台操作时间,董海还是不太满意。

“大家立即到会议室开会!”那次避复台完成后,董海来不及做任何休整,便把大家召集起来。“最佳的复盘时间就是刚刚做完事情的时候。”他解释道。

随即,一场跨越海陆的全流程、全要素复盘开始了。

“把时间压缩三分之一,能做到吗?”对于这个要求,工作了十几年的生产监督范益波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但他扫了一眼已经奋战了十几个小时的弟兄们,发现每个人的脸上竟然全无疲态反而写满斗志。范益波一下有了底气:“我们重新梳理一遍,再次明确陆地生产岗与海上生产、动力、机械、仪表、电气各专业的工作界面,寻找可以优化的环节。”

“海水主泵可以提前1小时停止。”“透平发电机可以提前2小时进入后润滑状态。”“应急发电机可以提前半小时启动。”……随着工作流程的再压缩,近4个小时的时间被挤了出来,但和目标依然存在差距。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凌晨1点,大家似乎也遇到了瓶颈。这时,作为设施工艺系统“大脑”的中控主操陈义宇提出一个新方向:“流花21-2油田海管置换和预热、井口和跨接管甲醇注入、分离器罐体排空和补压三项工作分别用时超4小时,是制约避复台压缩时间的关键因素。”低效点就是攻坚点,流花作业区迅速成立攻关小组,对海管置换和预热工艺流程展开剖析。

“节流孔板设计还有优化的空间,此前它限制了置换泵能力,优化后置换效率可提升近4成。”陈义宇兴奋地说道。

为进一步优化流程,流花作业区组织开展了一场“你问我答”式的桌面推演,由陆地各岗位提问,海上设施各岗位解答与论证。“甲醇置换为什么需要透平主电?”“这段时间仪表专业人员的工作是什么?”“各容器补压顺序为什么这样排列?”……这场大讨论、大优化一直持续到下一次台风生成,一份主线必要、支线饱满、分工明确的作业程序只等待实践的检验。

这一次,董海势在必得。10月30日早晨8:30,作业区向最后驻守海上的38人发出关停指令。随后按照此前推演部署的方案,大家各尽其责,迅速展开行动,每一步操作都像齿轮一样紧紧咬合、环环相扣,带动整个系统精密、高效地运转起来。

12:30,井口和跨接管甲醇置换完成;16:32,透平发电机后润滑完成,十几个步骤抢出了数倍于以往的效率。最终仅用时8小时30分,所有关停操作顺利完成。17:30,最后一班直升机从位于“海洋石油119”船艉的直升机甲板缓缓起飞,此时海上风力已接近8级,浪高超6米,这艘巨轮将独自在海上迎接风浪的挑战。

 

【复产先锋】

海上工作暂告一段落,而陆上的协调从未间断。流花作业区后勤协调岗李露和每一位陆地协调岗的同事一样,需要和所在海域分公司协调部沟通,制订每一天、每一班直升机、每一艘船舶的具体乘客名单,在台风来临的四五天时间内,护送数千人安全上岸。

当海上员工在陆地休整时,李露正密切关注气象服务机构每小时上报的台风数据,她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11月3日,一个名为“尼格流花复产”的工作交流平台建立起来,除了李露和流花作业区生产经理,在工作交流平台里的还有南海东部油田协调部船舶调度员和他刚刚拉进群的守护船“德泽”轮联系人。

得益于其产量的重量级“地位”,流花16-2油田群复产时能够获得优先级的资源倾斜。“我们已出发,驶往‘海洋石油119’FPSO所在位置。”当天晚上,“德泽”轮报告了起航的消息。

作为油气田复产的先锋,这艘长度仅为“海洋石油119”FPSO四分之一的守护船,将在仍不平静的海面上追着台风的余波连夜行驶13小时。当黎明到来时,守护船按计划抵达海上设施,完成一圈环视检查后,向陆地发回“油气田一切安好”的消息。随后船舶和直升机资源全面启动,人员分批返回平台。

董海搭乘复产的第一班机,回到了开头的那一幕。他带领团队以几乎翻倍的效率圆满完成这场台风中的接力。

这样的精准接力不止在流花16-2油田群上演,在台风经过的每一个设施、在每一个临时建立的工作交流平台、在每一个应急值班室,这样的场景都在上演。

这背后,是精确的油田操作流程,是精细的海陆协同作战,更是中国海油几十年来形成的精准科学的台风应对机制。

“各海域的信息、计划和行动都会以日报的形式汇总至集团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应急值班中心,集团公司—分公司—作业现场构成了三级应急预案体系,24小时发挥作用。”据集团公司应急协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5年,共有超60个台风掠过中国海油的海上设施,撤复员人次超7万人,但从未出现一起因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

“敬畏自然,守护安全”的底色之上,海油人始终在探索和台风相处的更好方式。在南海西部油田,各设施充分利用台风停产时机,完成现场关断逻辑测试、系统检修等必须停产开展的工作。“海洋石油116”FPSO根据台风预报提前制订压配载方案,保障提油工作顺利开展。在南海东部油田,白云气田改造升级后可实现海上设施远程复产和产量调节,今年已启动5次台风模式,挽回天然气产量损失近3亿立方米。恩平油田作为我国首个实现台风模式的油田,台风季前全方位升级陆地操控中心,在今年已实施的4次远程生产中,共计挽回原油产量损失超5万吨。

“进入11月中下旬,今年的台风就差不多该结束了。不过之前也出现过冬季生成台风的情况,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守好安全这条底线。”肖强边说边习惯性地点开天气预报系统查看情况。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