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越 待后生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的前世今生
□ 陈熠文
2020年4月28日,许国能永远记得那一天。从青春年少到几近白头,能够让他这样印象深刻的日子并不多。
这一天,从事了近40年海洋油气装备工艺管线制造工作的许国能,从待了大半辈子的塘沽场地,搬去位于天津临港经济区的智能化制造基地。
临出门,他突然瞥见工位旁窗台上还放着一盆绿植。这植物他叫不上名字,也不怎么会养,可它一直活得很好,执拗、旺盛地生长着。
犹豫了一下,有些舍不得,又折回来抱起它。
这些离开那天发生的事情,至今仍历历在目。
回头望: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许国能此次来临港,是作为技术指导,负责推进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海洋装备制造工艺管线生产线项目的建造、调试和运行工作。由于许国能拥有丰富的工艺管线装配、制造经验,公司希望他能够对整个车间构造进行严格把关。
这一年,他已经57岁。
家人劝他,都快退休了,犯得着这么折腾吗?可许国能不这么想。
“就是总想着要去,”许国能说,“我觉得自己的余热还没发挥完,不甘心放弃这种挑战。”
挑战,是许国能作为管工技能专家的关键词,也是海油工程在过去几十年间开展建造工作的关键词。每次提起在塘沽建造场地进行管线预制安装的那些日子,许国能都显得很骄傲:“我们效率高、效果好、返工率低,一个礼拜就‘吃’掉一片管线。”
1992年,崖城13-1陆地终端项目的工艺管线进入全速预制阶段。许国能一个人承担了4位焊工的工作,每天闷着头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
酷暑高温,场地闷热如同蒸笼。许国能衣服里里外外都湿透了,可在肌肉记忆的驱使下,他一刻也没有停歇。他还记得,场地里有4个大水桶,每天都会被兄弟们喝光。两个月的时间里,1000吨级的散货船拉走了两船预制好的管线。这些管线仿佛血管,让生产和运输的活力汩汩流动起来。
“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三亚看看,”许国能高兴地说,“那些直径大、跨度长的管线都是我干的!”
这是许国能“最年轻”的日子,也是海油工程羽翼渐丰的日子。
气风发的塘沽场地,送出了许多享誉世界的海洋油气装备制造项目。
1981年,我国第一个对外合作开发油田埕北油田启动设计建设;1986年,中国海油首个按照国际标准自营开发的项目锦州20-2凝析气田项目启动设计建设;1993年,绥中36-1油田试验区全面竣工并实现试生产……
那些峥嵘岁月,在许国能和同事脑海中留下一个个深刻而清晰的画面。一座又一座平台在这座场地搭建成型后被送出海,开始了为祖国贡献海洋油气的生命旅程。
许国能说,他铺设工艺管线之所以速度快、效率高,是因为“脑子里有图”。
“像下棋一样,整局棋都在脑海里。走了一步,便要想着后面两步、三步、五步。”
此时,时代的棋盘上也落下了新的一子。
正发生:江山代有才人出
2019年,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进入建设状态。中国海油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来构想这个新的基地:它将突破海洋装备非标准化的难题,将流水线作业和信息技术控制结合起来,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与之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人才需求。
创新,是站上新起点的人们必须做出解答的课题。但是这些变化落到许国能头上,显得有些残酷。
“积累了近40年的一线经验还能保留下来吗?用一个‘1’和一个‘0’的方式把经验转化成程序化的统一标准,这件事可行吗?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许国能睡不着觉,做梦也在想。有时候梦见已经画好场地的图纸变空了,设计出的一切都没了,他就半夜坐起来发呆。
在基地建设期间,许国能认识了毕业于天津大学的刘睿锋。刘睿锋34岁,是切割生产线的技术负责人,对软件编译、计算机编程等工作十分专业。
拟定工艺管线生产线技术规格书时,大家初步设想的是一个“黑灯工厂”,在全流程无人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动化。但是在不断排查细节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全自动化的脚步走得太快,会遗失掉很多重要细节。
“不能没有人的力量,”刘睿锋与许国能商量,“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人是支撑生产线顺利运行的必要一环。”
在交流调研过程中,刘睿锋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这个项目带来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对海洋装备制造规则的转变。它重构建造逻辑,飞跃式提高效率和生产率,解放劳动力,降低人为可能造成的失误和损伤,减少重复性作业,让人才投入到更精尖的工作当中去。
他把这种想法阐述给许国能听。对方摸着生产线,想了一阵子,点点头。
“那就平衡着来!”许国能支持他。
平衡技术和人力之间的协作关系,是基地建造中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机器出现崩坏时,需要人力来接替补充,而技术链条的延伸,更需要人创新思想的注入。
在筹备的日子里,他们和行业专家、设备制造厂家不断沟通,来完善这座寄托着希望的机器丛林。上游的智力支持也从未停止,多年积累下来的建造数据在经过重新清洗、挑拣后,投入到数据模型建设之中,为未来的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模拟更多可能。
几百个日夜里,和许国能、刘睿锋一样的上百名一线工作者通力合作,用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反哺着基地建造,让冰冷的设备有了人的温度。
畅未来:而今迈步从头越
许国能带来的那盆绿植,现在摆在新工位桌子上,斜对面就坐着刘睿锋。这盆花仿佛不知道自己挪了位置,依然生机勃勃。
临港场地建起来了,许国能最喜欢的是立体库那一隅。立体库是工艺管道进入生产线的起点,定长、打码、切割、组对、焊接,一切工作从这里开始。只要摁一个键,一排一排的管线就会应声流水一般滚动起来。这让他想起跟兄弟们一起人拉肩扛的日子,哪怕没有活儿,他也喜欢站在库下仰头望着。
从前的老同事也喜欢来看这座立体库。许国能每一次都会兴致勃勃地跟他们“炫耀”,他们也喜欢听。许国能说,新的作业模式真的要到来了,自己当管工的日子没有遗憾了。
“或许,还是有一点点遗憾,”他又笑着补充,“要是能年轻个二三十岁该多好,我还能在这场地上干很久。”
40年来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程序和数据的方式传承下来,许国能对此很欣慰。虽然渴望着再年轻一回,但他说,有了自动化生产线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年轻一代要面临的课题依然充满挑战。
“基地建起来了,但还需要线路维护、优化、升级、革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没有尽头。”许国能说。
接力棒转交给了下一代,这场奔跑从未停止。
刘睿锋同样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他明白,行业要进步,这是必经之路。推进发展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为了自己,也为了行业里的后辈们。
刘睿锋也有孤独的时候。在机器的帮助之下,原来那种人与人沟通、合作的场景逐渐退居幕后,人与机器的合作正在走到台前,人与场地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羁绊。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到孤独,有时候也会让人感觉前方充满希望。
临港场地上900吨的龙门吊起升的时候,刘睿锋在场目睹了全过程。巨大的钢架被缓缓吊起,在蔚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壮观。他望着这座门架,觉得上学时所构想的未来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
2022年,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在反复调试和试运行后,终于迎来全面投用。它代表着一代海油人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承载着一代代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者积攒的丰硕经验成果。
许国能快要退休了。他说自己佩服这些年轻人,懂专业技术、又懂电脑,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刘睿锋告诉他,后辈们也很尊敬许国能和他的同辈,他们细致谨慎、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至今仍在感染着后生们。
“我们要在这块崭新的场地上,做以前不敢、不能做的新项目、新产品,”刘睿锋说,“我们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