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30
浏览: 17
字数: 5007
推荐表: 查看

深海飞行

他在寂静深海中沉着飞行。

国内外数十个水下工程项目,有他留下的蓝色足迹。

9米到1500米的作业水深,是他不断攀登的里程。

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ROV领航员中的佼佼者,国内第一个获得IMCA国际认证资质的ROV总监,中国工作级ROV工程应用的领军者——韩超。

深海飞行

本报记者 郝艳军 王子君 刘亚婷

 

韩超,1986年出生于山东青岛,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工程)深圳海洋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ROV(水下机器人)作业部副经理。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ROV领航员中的佼佼者,第一个获得国际认证“ROV总监”资质的中国人,中国工作级ROV工程应用的领军者。

 

“想深海飞行?

再等20年吧!”不等!

七月的南海,酝酿着可怕的风暴。万顷波涛之上,“深海一号”能源站踩波踏浪、气定神闲。

能让它如此从容的,是从海底伸出来的,像八爪鱼一样将它固定在大海上的16根系泊缆。

这些系泊缆的水下安装者叫ROV,即水下机器人。ROV由三万多个精密部件组成,人力难以企及的深海是它的“主场”。操控ROV的人,叫ROV领航员,在业界,他们也被称为“深海宇航员”——尽管他们从不下水,全靠意念在深海飞行。

生于1986年,如今36岁的韩超就是其中一员。

2007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韩超,进入海油工程ROV作业部工作。车间里,同事指着一台旋转着机械臂的设备,告诉他,这就是ROV。

“那个时候,我哪里真的知道ROV是什么,只是看着这个大家伙,觉得能操作它太酷了!”

然而,初遇这一职业的荣誉感,很快就被沮丧取代。

ROV属于舶来品,早在上世纪60年代,欧美的领航员就开始驾驭ROV进行水下作业,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操作规范。

虽然ROV在国际上的工程应用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外国人甚至断言,你们中国可以把宇航员送入太空,但在ROV这一领域还差得远。

那时,每一个ROV班的分工都泾渭分明——外籍的监督和领航员在控制间作业,中方领航员在甲板上当杂役。

时年22岁的韩超,就是杂役之一,南海的烈日常常将他晒得头晕目眩。他内心十分渴望能进控制间观摩学习,但“外籍员工常常对中国ROV领航员请教的问题置若罔闻”,甚至轻蔑地表示,“想深海飞行?再等20年吧!”

“那时我对自己说,连操作权都没有,谈什么话语权呢!技不如人只能受人白眼,一定要苦练ROV操作技术,早日坐进ROV控制间的操作台,夺得ROV领域的自主操作权。”韩超回忆。

如何打开局面让外籍ROV监督教自己技术呢?韩超决定打感情牌。“看到人家咖啡没有了,我就勤快地给续一杯。人家检修ROV设备时,我就在一旁边帮忙、边学习,看不懂的就回去查图纸。”

久而久之,这个勤奋好学的中国小伙子赢得了外籍ROV监督的信任。“每次把ROV放下水后,他都在耳麦里喊我——HAN,你来控制间吧。”

ROV领域涉及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等20多门学科知识,是一套博、杂、高、精的多学科融合体系,不仅需要领航员具备丰富的电气设备原理知识,还需要超强的设备操控能力和维修能力。

韩超高中时便接触计算机并自学编程,大学时学习电气自动化,具备跨专业知识储备。接触ROV后,他更是埋头苦学,两年的时间里,他几乎天天泡在控制间和维修间,反复拆装ROV的机械零件,不停翻阅设备资料,誓要弄懂每一个专业词汇。

为了练好飞行技能,韩超趁着外籍监督休息空隙,抓住每一个实操机会来练习,下班后的时间也不放过,在其他人眼中,甚至到了有点“疯狂”的程度。“经常看到他拿着鼠标或圆珠笔念念有词,见到别人打招呼也不理。后来问他,才知道他是在用它们演练飞行线路。”同事徐玉宁说。

除了勤学苦练,“驾驶ROV操作也需要一定天赋。”韩超斟酌着说道。试想,在昏暗甚至漆黑的海面下,操纵着没有真实触感的机械臂在水下飞行,所有的感官反馈只来自于传感器数据和模糊的显示屏画面,这要求领航员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手脚并用、左右开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身天赋与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下,作为中国海油第一批自主培养的领航员,韩超用5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国外8年才能实现的高级领航员水平,31岁考取了国际海事承包商协会颁发的ROV总监证书,不仅成为我国第一名ROV总监,也成了全球最年轻的ROV总监,打破了ROV领域只有欧美人才能胜任的技术神话。

一次作业结束后,外方领航员要操作ROV返回笼中,飞了一圈又一圈,ROV就是无法精准回到笼中。五圈后,韩超走上前:“你让让,我来飞。”说罢,他随即顺利将ROV飞至指定地点。

“我当时从未飞过该型号的ROV,但这不是业务不熟练的借口。”韩超说。他那“让我来”的底气不仅来自于过硬的本领,也来自于对设备性能的熟练掌握,更来自于他所在的团队“全华班”的扎实作业能力。

不懈的奋斗是韩超践行人生价值的底色,而将个体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集体的战斗力,则是他作为海油人的担当。从2009年至今,韩超共带出了5个ROV作业团队,涵盖公司不同品牌类型的ROV设备。他先后培养出20多名ROV领航员、6名ROV监督和总监。在他的带领下,海油工程在国内率先建成了一支ROV作业全华人班组,牢牢拿回了被外方多年把控的操作权和技术话语权,外籍员工垄断中国ROV技术的时代彻底一去不复返。

 

让中国成为

ROV顶级玩家

ROV的战场不在书本上,而在茫茫的大海深处。

凭借着扎实的操控技术以及对设备原理的精通,韩超很快便担任了海油工程1000米及3000米ROV班组的领队。他和团队逐渐摆脱了对外籍ROV人员的依赖,在国内各水下作业项目中崭露头角。

2012年,韩超迎来了他“出师”以来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项目——荔湾3-1深水海管铺设水下支持项目。这也是他首次带领全华人班组出海作业。

为了高质量完成作业任务,韩超和团队成员连夜讨论作业技术方案,反复优化飞行路线,并详细制订了突发状况应对方案。在两台ROV班组七天七夜不间歇地作业下,整个项目进行得一帆风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最后阶段的施工赶上了台风季。因为涌浪大,重10多吨的管子钩上下起伏超过5米,如同一条恶龙在海中张牙舞爪,而ROV要把这条恶龙擒住,将卡环卡进钩头。挂,水下浑浊,视线极为有限,挂钩起伏的钩头极有可能直接砸在ROV上,价值几千万的设备即刻报废;不挂,船舶一天待机费用就高达几百万,工期也会被拖延,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对讲机里的声音一刻不停,业主不停地询问进展。“当时我也害怕,所有的人都等着你,成败在此一举,谁能不怕?我恨不得把脑袋伸进屏幕里去看挂钩到底在哪!”回忆当时的情况,韩超激动地不禁拍了拍桌子。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韩超咬着牙全神贯注,强迫紧绷的神经放松、再放松……他通过观察钩头的起伏规律,看准涌浪间那不到1秒的稳定间隙,一举卡进了钩头,一气呵成的动作让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ROV庖丁解牛般的了解、过硬的心理素质、开阔清晰的大局思维,让韩超迅速在各个急难险重的项目中成为团队的主心骨。

经过荔湾、番禺等多个水下项目的历练,这个年轻的团队对ROV飞行的操控也愈发炉火纯青,频频在国际舞台擦亮海油品牌。

2015年,韩超和ROV团队迎来海外“首秀”——马来西亚DAYA软管铺设项目。在这里,韩超和团队高效完成了所有水下作业任务,并一举突破了国际行业的20米水深作业限制,创造了ROV在9米超浅水作业的新纪录。

此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伊朗、泰国、卡塔尔等国的水下项目,优秀的业绩获得海外业主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中东卡塔尔项目中,韩超在团队人手少、技术难度大的情况下,通过对ROV机械手的动作指令编程,一键搞定了复杂的操作作业,为中国团队赢得了中东业主的信任。

“作业结束时,国外业主团队来到了ROV作业间,跟我们的ROV队员一一握手,并伸出了大拇指,Well done!(做得好!)”时任卡塔尔项目水下板块项目经理刘书胜说。

在海外市场,韩超也逐渐打响个人知名度——英国厂家大加称赞:“Mr.Han,你这个点子值一万美金!”卡塔尔业主惊呼:“中国人,太厉害了!”他更是陆续收到了国外机构抛出的“橄榄枝”,有的行业中介还开出了高昂的年薪。

面对“诱惑”,韩超一笑而过,在他心中,有一个比年薪百万更具有诱惑力的项目——带领中国ROV团队征战深水和海外,跟国际ROV行业巨头掰手腕,让中国成为ROV工程应用的顶级玩家。

他说:“让中国ROV团队早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追梦路漫漫,而韩超前行的路上一直有人为他指引方向。“我父亲热爱学习,始终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开放心态。”提起父亲,韩超总是流露出崇拜之情,看起来更像个大男孩。韩超的父亲做过生意,会理发,能做木匠活儿,也曾花一年的工资买下一辆越野摩托车。父亲对他没有太多要求:“只要有一技之长作为自己的追求,家里都支持你。”

这份温柔又厚重的爱,也传递给韩超自己的儿子。“他的动手能力很强,五岁就能拼更高年龄段的乐高了。”谈到儿子,韩超的话语中包含无限柔情。但当儿子遇到了困难,韩超并不会直接提供帮助。“我会等着看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帮他检查。”

10岁的儿子也颇以爸爸为傲。在学校定期举办的家长讲座上,另一位在中国海油工作的家长播放了关于“深海一号”能源站的视频,其中出现了韩超操作ROV的身影,“这是我爸爸!”韩超的儿子当即喊出了声。“他后来还拿着我的名片去发给他的同学!”韩超说着大笑起来。

 

飞向更深更远的梦想

每年出海200天以上,ROV飞行时间累计超过1万小时,带领作业团队先后完成了锚系更换、采油树调试、跨接管安装等无数个水下工程项目,作业水深从9米的超浅水到1500米的超深水……作为国内ROV领域的领航者,多年来,韩超为深耕中国海洋油气建设,步履不停。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是我国首个1500米水深自营深水大气田开发项目。“深水与浅水项目相比,最大的挑战在于,浅水可将人工作业作为备选方案,而深水项目只能依靠ROV作业。”在该项目担任ROV作业总监的韩超比以往更忙了。

“深海一号”首条海底管线于2020年5月开始铺设,韩超提前一年就进入项目。他深知,ROV的舞台虽在海底,但很多施工的成败取决于陆地准备工作是否足够细致。对于“深海一号”来说,大到一个整装设备就位,小到安装一枚螺栓,全部需要ROV完成。水下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调试等流程,都要依托ROV“量身定制”。

在一次实物空间检查中,韩超发现,建造的腐蚀监控系统设计里没有ROV的作业空间,赶紧提出修改要求:“侧面电气接头空间不足,需要增加间距。”

“都已经建好了,就差不到一根指头的间距,你们想想办法吧!”因涉及大量修改工作,施工负责人无奈地说。

“差1毫米也不行,一旦ROV操作不了,没有任何替代手段,整个海上施工都要中断!”深知其中利害,韩超寸步不让。最终,各方经过一系列论证,进行了科学修改。

上天不易,下海更难。巨大水压下,在1500米之外遥控由几万个精密零件组成的ROV,水下领航员的操作必须极为精准。“我们领航员是坐在1500米外的陆地控制间,操纵海面下的精细作业。”韩超说道。作业时,他双眼紧盯9台显示器和各种传感器数据,右手飞ROV,左手操作机械手,脚踩收放踏板,同时大脑要对船舶、ROV、水下设施的位置了如指掌,达到“人机合一”的高效工作状态。

2021年3月9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主脐带缆施工在夜幕中进行,两台ROV多次尝试纠偏,但均未奏效。

“暂停对接!”韩超通过对讲机果断发出指令。他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预判,在巨大的扭力下,继续操作可能会导致脐带缆接头损伤或两台ROV缠绕损坏,进而给项目按期投产带来重大影响。

韩超镇定地指挥,又凭借准确的空间感知力判断出缆体扭转角度,随后命令ROV朝着反方向回转,最终成功将缆体回转到正确角度。对讲机里传来一阵掌声。

在韩超和团队的密切协作下,“深海一号”脐带缆海上安装作业顺利完成,较计划工期整体提前22天,节约成本2800多万元。

从我国首条1500米海底管线铺设,到全球首座10万吨级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超深水锚链系泊,再到我国首条深水SCR(钢悬链立管)回接、主脐带缆铺设……韩超带领年轻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把中国人的脚印稳稳扎在1500米的大海深处。

对韩超而言,初出茅庐时的艰辛、在海外经历的磨练,都是成就今日的必经之路。而伴随着技术的不断精进,韩超也期待着自己能够与这个行业共同前进——推动ROV行业在国内的职业化,是他的新目标。

“我从不设想我做不到,如果此路不通,我就换种方式再试试。”这,是韩超的勇气。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这首歌唱的便是他的心声。

十四年前,他立志成为一名“能镇得住场子”的人,从外方手中“夺”回操作权。

十四年磨一剑,今朝他已成为中国ROV行业发展的领航人,肩上的使命更重。

助力建设海洋强国,四十岁的中国海油风正帆满。韩超目光灼灼地望向更深、更远的海,那里,有他不灭的梦想与希望。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