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16
浏览: 23
字数: 2989
推荐表: 查看

专题报道:在“一带一路”亮名片,到哈萨克斯坦交朋友

专题报道:在“一带一路”亮名片,到哈萨克斯坦交朋友

    836天,这对于郗庆武是一个极其煎熬的天数。作为最后一批最后一个从哈萨克斯坦回国的pkop项目保运人员,他回国的历程更加坎坷,心情也略有不同。

        赴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pkop)炼油厂工作快四年了,受疫情影响28个月没能回国,绕道阿姆斯特丹,这个月他终于回到了家。家人们近来都热衷于跟他聊pkop,他一边说,一边细细回味经历的点点滴滴,自豪感油然而生。

        所有参与pkop项目的人都有理由自豪。因为是他们,挑战了无数个“不可能”,让中国炼化技术在异国他乡崛地而起。

 

两线作战,战果频传

        2016年,宁夏石化公司接受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cpecc)邀请,参与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炼油厂的现代化建设改造工程,主要负责一期配套工程和二期主体装置的原始开工工作。2018年开工成功后,为了保障装置投产后稳定运行,宁夏石化续签3年运维合同,继续为pkop炼油厂提供运维服务,稳定装置运行,优化生产指标。

        跨越六个年头,赴哈队伍不辱使命,开工保运任务圆满完成。经各方工匠精心“打磨”,如今的pkop炼油厂,是哈萨克斯坦三大炼厂中唯一持续稳定运行的炼油厂。

        pkop炼油厂建于上世纪70年代。2005年,中国石油参股,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kmg)实施对等管理。为了恢复原设计的600万吨/年生产能力,生产符合欧iv、欧v标准产品,2014年,pkop炼油厂启动现代化升级改造工程。改造项目被列入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战略投资项目名单,是中哈产能合作51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中石油海外投资新建的最大炼油厂项目。

        受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对于宁夏石化可谓是机会与挑战并存。在“一带一路”上亮名片,必操胜券!

        组建pkop开工队,意味着一班人马要两线作战。国内,公司炼油装置面临大检修,45/80国产化大化肥装置和16万吨/年烷基化装置开工投产在即;国外,pkop项目宁夏石化要负责催化裂化、汽油加氢、硫磺等18套装置的开工工作。一方面要抽派精兵强将保证圆满完成pkop项目任务,一方面要保障公司生产经营有序进行。一时间,公司从上至下压力陡增。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整生产运行模式、加大基层减负力度、着手pkop项目生产准备……宁夏石化统筹协调,稳扎稳打,干部员工攻坚克难,先后派出168名骨干人员赴哈。2018年二期开工投产时期,宁夏石化开工队驻守pkop现场奋战开工,8月15日,海外传来捷报——装置一次开工成功。同年国内,大化肥装置、烷基化装置全部顺利投产,国内外两条战线战果频传。

        两个战场,一个目标。站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一流石化企业的高度,pkop项目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奋战开工,一心为国

       回忆总被轻描淡写,经历则是布满艰辛。

       质检分析主管何秀艳回忆道:“在那里你千万不能生病,否则会给大家带来很多麻烦。”因为什么?因为人少活多。这是pkop项目推进最大的挑战。

       人有多少?就拿2018年装置建成即将开工投产时期来说,队伍加上电仪及管理人员只有139人。这个人数,只比同类炼油规模开工人数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活有多少?负责18套单元装置全过程开工,生产准备、“三查四定”、方案编制、图纸审查、dcs组态、技术培训、资料翻译、操作规程编写……加之工艺差异、技术瓶颈和管理理念差异,让任务难上加难。

        为了在统筹时间节点完成目标,pkop项目开工总指挥黄涛在赴哈之初就要求:“区域经理要做到区域技术、工艺、设备、安全一起管,每个专业都要往前跨一步,操作人员不分内外操、不分主副操,我们要时刻牢记使命。”

        现场就是战场,每个人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主动加班、互相帮忙、连轴转是常态。队伍制定严格的目标管理流程,将总体计划分解成周计划,再将周计划分解到日计划,以日促周,以周保总体目标实现。每天通报队员当天工作完成情况和第二天工作任务,责任清晰,目标明确。开工过程被分解成吹扫、水运、气密、油运、投料各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以便一步步增强队员决胜的信念。

        战斗力必须跟上工作量!不论是干部、技术人员还是操作人员,都没有休息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经历,至今仍是很多队员刻骨铭心的记忆。生产经理刘文俊说:“白天在现场干‘体力活’,晚上回营地做‘脑力活’,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干活儿。”操作人员则实行三班两倒、加副班、加晚自习的管理模式,营地厂区“两点一线”,除了上班,就是学习,不到两个月大家便掌握了驾驭新装置开工的操作技能。

        青工孙博文说:“开工期间,我们有人连续工作36小时,有人连续监盘18小时,有人累到坐着就睡着了......但再苦再累大家都扛过来了!因为哈方人员称我们是‘ 中国的运行人员 ’。”

        正是“中国的运行人员”这个身份,给了奋战全部力量。走出国门,代表的就不仅是宁夏石化。中国人的中国技术,必须过硬!

 

精心保运,持之以恒

        开起来难,稳下去也不易。

        2018年8月开工以后,催化装置在运行中发现两台外取热器取热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经现场检查确认和样品测试试验,确认为外取热器流化风分布管与设计要求不符,导致装置加工量一直维持在设计加工能力(245t/h)的70%左右,严重制约催化装置正常运行。pkop炼油厂、cpecc及相关方协商后决定11月1日至11月20日装置停工检修,重点解决外取热器缺陷,使催化装置具备在设计加工量下安全平稳运行的能力。

        面对停工再开工,宁夏石化保运队伍优化方案,明确计划节点,强化过程管理,人员分工合理,严格执行操作卡,制定确认单,确保每一个法兰、导淋、孔板、阀门责任到人,全面保障开停工效率和质量,最终实现了催化装置第二次开工一次喷油成功,未发生大量跑剂现象,实现了开工过程不放火炬、不出不合格产品的总体目标。

        始终如一,用技能赢得信任!

        从开工到保运,队伍始终秉承工匠精神,在pkop炼油厂的运行上精雕细刻。2019年夏季克服高温影响,催化装置满负荷运行,保运队伍积极优化装置各项指标,完成了生产任务。2019年10月,催化装置分区块逐步移交哈方操作人员,保运队伍逐步转入技术服务工作,人员也减少至24人。

        郗庆武说:“以前3个人干的工作,现在必须1个人顶上去,我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无论是开停工,还是检维修,cpecc及哈方、中方业主,都听我们的具体工作安排。”装置的每一次波动、每一个隐患、每一个运行瓶颈面前,大家严谨认真,深度参与多次装置开停工及应急处理,一次次化解运行难题,一心一意稳操作、除隐患、抓培训,精湛的技术和敬业的精神受到了各方高度肯定和赞扬。

        时间很快到了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驻哈领导李玉平带领大家克服心理障碍,做好疫情防护,20名保运队员分批次去装置巡检,及时消除生产隐患,远程监控生产操作,全力保障安全生产。10月26日,蒸汽过热炉联锁停炉,哈方现场处置过程中造成装置停工,保运队员奋战2天3夜,恢复正常生产。11月3日,高温油浆泄漏着火,保运队员与哈方员工共同处置事故,并肩作战。队伍顽强的作风、敬业的态度让哈方人员一次次竖起大拇指。

        2021年,装置运行三年,面临第一次大检修,但驻哈人员已减少至18人。保运队伍提前编写停工方案、吹扫方案,划片管理,互相协作,组织培训演练。5月6日,装置平稳切料停工,过程安全绿色环保。6月16日,装置再次一次开车成功。之后13人回国,留6人提供运维服务。

        无论队员是一百多个,还是几个,这都是一支能高质量完成任务的队伍。

 

         “一带一路”上,在哈萨克斯坦之南,宁夏石化不负 pkop之约。

        如今,pkop项目任务完成。当被问起赴哈经历中最难忘的是什么,青工杨子凯说:“最难忘的,是哈方人员那句热情的‘my friend’。”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这个代表着信任的友好称谓,得来何其不易……

(记者  陆艳)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