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立于“奇迹”号船头
□ 本报驻会记者 冯哲
10月18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以视频形式组织了两场集体采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一直加大技术的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可以说这几年我们是不惜重金在科技生产力布局上下了一盘大棋。”“实现数实融合、数智赋能,把山西打造成全国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排头兵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共同体建设也顺利启动,其中相当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取得了重大成果。”……很多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在分享各自实践和工作成效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科技创新。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壮大第一生产力,丰富第一资源,提升第一动力,十年来中国海油做了哪些探索与实践?
在占地总面积超3万平方米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一艘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展示了中国这十年的发展成就。在海洋强国“风帆”上,“海洋油气勘探作业能力水深从300米提升到3000米”的字样赫然在目。不远处,“深海一号”生产平台模型立于“船头”。
它们讲述着一代代海油科研团队的接续奋斗,彰显着海油人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油气领域装备技术新突破、新跨越的决心。
作为世界四大稠油生产国之一,我国稠油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仅在渤海海域,稠油储量就占了原油总探明储量的近一半。如何变规模储量为产量,对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年前,我们曾为唤醒这部分沉睡的“海底黄金”而感到焦虑。随着稠油热采技术落地,规模化稠油热采成为现实。紧接着,现场应用反哺科研攻关,推动技术日趋完善。今年4月,世界首个海上大规模超稠油热采油田旅大5-2成功投产,由它所开采的地层原油黏度超过50000毫帕秒,常温下接近固体沥青,稠油、超稠油、特超稠油的技术进步将撬动数亿吨储量。
与此同时,另一个油气开发世界级难题也依靠科技创新被攻克。2020年11月,我国海上最大高温高压气田东方13-2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系统掌握高温高压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
十年间,这样创新赋能的案例并不鲜见。针对我国南海地质情况量身打造的压裂装备和工艺创下5591米的国内海上压裂作业最深纪录,低渗油田开发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座海上可移动自升式井口平台“海洋石油163”正式投产,突破海洋边际油田难以开发的壁垒,意味着我国“蜜蜂式”采油模式技术体系走向成熟;在多项勘探新技术、新理念支撑下,大中型油气田评价持续推进,新区、新领域、新类型、新层系风险勘探的力度不断加大。
如果用时间的维度来衡量探海的深度,这十年挺进深水,海油人每一步走得虽艰辛,但很扎实。
以“深海一号”“海基一号”为代表的能源重器,为何从设计建造之初就把目标锁定在全球领先?又何以成功创下数个世界级创新、多项国内首创技术?
自信源于胸怀祖国、矢志创新的信念。
从引进吸收、集成创新,再到加大基础研究,实现自主创新,经历一次次失败后的成功喜悦更令人振奋。
自2008年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来至“十三五”末期,中国海油获国家科技奖励1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85项,发布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16项,研制产品装备100余台套。
欣喜所见:今年4月,我国首条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璇玑”系统智能化生产线建成投产,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掌握这两项技术的国家;8月,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的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列装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成套装备;10月,南海东部流花11-1油田今年第二口调整井成功投产,创造我国自研水下采油树应用水深新纪录……
越来越多的海洋油气装备烙上“中国印”,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攥在我们自己手里。
10月17日晚,主题成就展陆续迎来了党的二十大代表,他们当中有首席科学家、有一线科研工作者、有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建设的基层工作者。
看成就展,看的是什么?
这些来自科研领域的党代表纷纷表示,眼望大国重器、科技前沿,既为取得的喜人成绩感到振奋,更对进一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充满信心。
下一个十年,中国海油的科技创新成果同样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