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牢能源安全底线贡献海油力量
——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记者随感
□ 本报驻会记者 冯哲
砥砺奋进的十年,金秋丰收的十月。
10月16日上午,中国海洋石油报社参加党的二十大报道的记者,与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记者一同在人民大会堂聆听大会报告,共同见证非凡成就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身为能源行业的媒体记者,对报告中提到的保障能源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内容格外关注,一边听一边畅想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未来,除了骄傲自豪,更感重任在肩。
10月17日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就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听着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的介绍,三个思考在记者脑海盘旋。
第一个思考,守牢能源安全底线,我们如何担当作为?
任京东指出,目前国内原油产量已经连续3年增产,天然气的产量连续5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油气的储备能力稳步提升,市场稳定供应的底气进一步增强。
守住底线,底气才能更足!
回眸凝视,2012年至2021年,中国海油国内油气年总产量从4987万吨油当量增长至6666万吨油当量,近两年国内原油增量均占当年全国原油总增量的80%左右,海上油气生产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增长极。
这背后,是海油人深挖油气“家底”的不懈努力,是海油人压茬推进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不懈努力:以“深海一号”为代表,中国海洋石油向深水、深层、高温高压等新领域挺进,持续提高油气供应能力。
成绩在身后,面前是一条更为艰辛的探海之路。
再向前进,还有更复杂的油藏“迷宫”、更艰险的开采难题、更顽固的思维禁锢,等待海油人去探秘、破解、打开。
第二个思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如何贡献海油方案?
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这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
面对全球能源深刻变革,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海油一手抓节能降碳,一手抓多元能源保障。一条具有海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绵延铺展。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推进,大力实施“岸电入海”“绿电入海”,积极探索油气勘探开发与多种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建设“绿色油田”“绿色工厂”,一系列以海洋资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照亮绿色坦途的同时,也带来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新机遇。
这是一条我们主动要走的路,这条路必定越走越宽。正如任京东在记者招待会所说,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
我们有责任为答好这道题贡献海油实践。
第三个思考,我们如何打造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强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最强驱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这10年,中国海油坚决贯彻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全面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从实施以创新驱动为首的“五个战略”,到推进科技创新强基工程在内的“三大工程、一个行动”,再到着力打造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内的“四个中心”建设,中国海油努力成为国家海洋能源领域最可靠的战略科技力量。
随着科技创新的脚步加快,海油人要闯的难关一个接着一个。
怎么办?怎么干?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
回荡在人民大会堂振奋人心的话语,此刻仍萦绕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