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24
浏览: 20
字数: 3586
推荐表: 查看

初入职场,你的“半熟期”有多长?

初入职场,你的“半熟期”有多长?

□ 刘晶晶 高舒淇 刘益政

2022年,1076万毕业生走向职场。在这个千万规模的人群里,“小白”们正在职场里努力练习“飞行”。

前不久,超2000名毕业生入职中国海油。从校园到职场,他们急切地想要和这个全新的世界来个热烈的拥抱。

“太年轻,太天真”是职场新人徐燕红的“新手总结”。徐燕红学的是地质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她已经在大学“深挖”了11年,但入职后,她仍然感到困惑。如何更快融入工作?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怎样认清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她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定位。

职场里还有无数个她和他,这些“半熟”青年正处于人生和职场新手期,徘徊在“不确定”与“很清楚”之间。

 

新手迷茫期?

认清自己才能快速融入

从江城东湖之畔,到津沽渤海之滨,2020年,90后博士徐燕红选择北上,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进入渤海石油研究院。

对入职的公司,徐燕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她在读博期间做过海上油气的项目,陌生是因为她也仅仅是做过项目。

入职后没被分配到心仪的科室,让原本就有点内向的她越发怵了起来。工作不是很懂,徐燕红也不好意思问,闷头自己查。

在中国知网搜索“徐燕红”,可以看到很多以她为第一作者的课题成果。但是“失败”这个课题,也许她还要花更长时间去攻克。

“唯唯诺诺、放不开,我更害怕犯错了。”徐燕红说在刚刚工作的那段日子,自己仿佛背负着巨大的包袱,异常难熬。

不少“过来人”认为,认清职场,首先要认清自己,但别轻易自我否定。

“学校里学了10项知识,到了职场感觉有9项都用不上,这似乎是职场新人的共同感受。同时他们还会接触到很多不了解的东西,这种情况下,产生怀疑并不奇怪。”渤海石油研究院勘探地质资深工程师刘晓健说,“这时候需要恰当的引导,让他们把所学逐渐带入实践中,顺其自然地融入。”

科室没有一上来就把很重要的任务交给徐燕红,对此,她不觉得意外,反而感到很庆幸。画图、统计数据,从最基础工作干起的徐燕红渐渐没了起初“半年内要怎么样、一年内要怎么样”的想法。沉下心来从基础工作干起,从基础资料中挖掘价值,这是徐燕红现在对自己的期待。

与徐燕红稍有不同,天津大学博士毕业的韩云峰似乎对于“该干什么”“怎么干好”的职场命题没有太多苦恼。

高度匹配的学科背景、项目管理层的支持、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让入职4年的他有3年时间都在研究浅水水下控制系统。虽然挑战大,虽然还没有准备好,但作为技术骨干参与自主研发我国首套浅水水下控制系统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

多次辗转于上海和哈尔滨之间、10次进驻一线、驻现场83天、完成167份工作进度报告……韩云峰像是要把身上的劲儿都用完。有了这次经验,他说自己更有信心了,也期待着在未来胜任更多更重要的角色。

“没觉得在吃苦啊,或许只是幸运地把自己‘摆进去’了吧。”面对校友的关心,韩云峰嘿嘿一笑。

“毕业前,论文、研究报告是这些年轻人的获得感来源。进入职场后,获得感来源转化成一份份图纸、一份份报告、一个个具体项目。一旦他们从中感受到价值,自然而然就会打开个人融入集体的通道。”研究总院青年导师、浮体资深工程师易丛说。

看到一起入职的同事中,有的已经成了简单项目的负责人,徐燕红还是会有危机感。看到别的科室时不时就有大发现,而自己所做的工作却没有很大实质性进展,徐燕红的内心还是会泛起波澜。

但失落和焦虑如今仅仅是她职场中的小插曲。

开始、失败、再开始的循环,会贯穿勘探工作者整个职业生涯。徐燕红不仅想通了这个道理,她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工作带来一些欢乐的、惊喜的元素。最近,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比资料、调研文献,理清了一口深层探井的储层成因,给科室的井位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

“永不放弃,继续沉淀,再次出发。”这是徐燕红的成长感言。

 

去一线?

值不值得要在过程中去体会

2018年入职中国海油时,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毕业的耿光伟面临一道选择题:去海上平台吹海风,还是在办公室里做设计?

耿光伟一开始是想去海上的。拦住他的,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当听到可能长期无法回陆地的工作性质,以及大学所学和现场所用不匹配时,他有些犹豫:“知道学校学的东西都用不上,觉得太可惜了。”

研究生阶段,耿光伟做过很多科研项目,再加上自己是独生子,父母需要照顾,最终双向选择后,他成为中海炼化石化工程管道机械工程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毕业的陈卓是个下决心要去海上一线“蹲苗”的人。

为什么地层压力预测稍微升了一些?为什么这次又稍微降了一些?刚刚成为渤海石油研究院钻完井工程师的陈卓常常会被来自海上平台的问题问住。

很快,出海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夏天热得全身“冒油”,冬天冻得直打哆嗦,值夜班跟井成了陈卓的家常便饭。他说:“既然选择了出海,就要真正去经历、去感受。”

两年时间,陈卓累计出海248天,现在在现场抓得住重点,也解决得了难题,原来被问得喘不过气儿的工作,他现在都能应对自如。前不久,通过自己的琢磨,陈卓完善了地层压力计算模型,区域预测精度提升至99%。

没选择海上平台的耿光伟,吃的苦一点不比陈卓少,做完了选答题的他,也要做必答题——成长少不了挫磨、历练。从2021年5月到现在,耿光伟都在某项目的施工现场。1年时间,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工艺管道、消防管道同时施工、交叉作业,耿光伟负责给这些管道提供技术支持。“最直接的感受是累、压力大。每天得吃一斤土,天天都往外吐沙。”耿光伟早晨7点到工地,周末无休息地盯现场,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考验着他的身体和心态。

耿光伟的脾气一度变得很火爆,急的时候在施工现场憋不住地想骂人。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躺在床上,常常产生“到底为什么要来这里”“到底为什么要这么累”“到底为什么要努力”的质疑。

在经历了整整一年半的现场工作后,这一切有了答案。他好像在苦里吃出了点甜,没有了初入职场时高调做事、崭露头角的浮躁,想要更加脚踏实地地积累经验。

完成现场工作之余,耿光伟也没有放弃科研追求。他的项目入选“海油众创”首批100个立项项目。他还进行了中海炼化“揭榜挂帅”创新项目子课题的研究,现在,项目已进入尾声。

耿光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着整个现场在晚上亮起灯来,看着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看着每一个自己曾到过的角落。

“其实也有点佩服自己,没想到这么大的压力,我也能扛住。”他早把施工过程中好几次想跑回公司的事儿忘在脑后,并很神奇地产生了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庆幸,对职业生涯也有了更多期待。

无论是选答题还是必答题,答案都能在基层一线找到。耿光伟觉得接下来无论有多大的压力、多高强度的工作,自己也肯定能积极应对,“以后再遇到啥,都不是事儿”。

 

尽快崭露头角?

调整好心态才能自我实现

凌晨1点,3倍速播放的热播剧已经不知道在手机屏幕上播过了多少集,有的人选择用这种方式“报复性”缓解一天工作的疲惫。

下班路上就点好了送到家中的外卖,推门即可饱餐一顿美味,一点时间都不想浪费。

叫车要选最近的、游戏要玩耗时最短的、运动要选瘦身最迅速的。

……

连休闲娱乐的节奏都越来越快了,留给职场新人的适应期和成长期也似乎越来越短。

对时间的焦虑与日俱增,“人生大事”也还没有解决,科研工作成了张晓庆现阶段最能掌控的事儿。张晓庆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毕业后,入职研究总院,他的目标很现实——入职就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升职加薪。

为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他从不惧怕那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只要有人敢安排,我就敢接,问题不大。”张晓庆接受挑战带来的压力,哪怕要痛苦地不停奔跑,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不去面对这份压力,就会有一道永远迈不过的坎儿。

张晓庆的想法不是个例。在大部分人眼中,石油化工无疑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国家发展对能源的紧迫需要、能源转型的加速演变,是这一代石油人要面对的时代命题。在这里,有人同时参与好几个重要产能建设项目,有人一口气儿跟进多个油藏开发项目。

节奏快了,心态最好慢下来。隐身在剧变中的产业链条里,王兴永对此这样认知。几年前,他做的石化储备技术研究成了当下新需求。今年,为推广新技术,出差成了王兴永的工作主题词。

最夸张的一次,他一个星期的出差轨迹就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个巨大的半圆。不过,所幸确有收获,公司签下了千万元订单。

在清华大学读博的时候,王兴永爱上了跑步,在400米的跑道上跑上20圈,是他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工作后第五年,跑步成了王兴永众多爱好里唯一的“幸存者”。快步速、慢呼吸,是他的秘诀,而这也好像已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锚点。“对个人来说,提前做好准备很重要,把握好节奏更重要。”王兴永说。

5年来,他朝着这个目标向前挪动了一些。

1个项目在研、2个项目结题、3个专利申请、4个专利答复……年初刚刚完成项目1000小时试验的王兴永没有被盯了3个多月的昼夜生产拖垮,取得满意的结果后,他又在炼化研究院的实验室里连轴忙了起来。

“得匀速前进,一直百米冲刺会过犹不及。”他也不时展望往后5年、10年的研究方向,未来对他而言,就像跑步一样。

——坚持下来,最重要。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