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大爱”写担当
——记“华北油田榜样”、采油一厂西柳10转油站站长黄京生
记者李红梅 孟京京 特约记者刘明
昼夜不停,抢油保产。11月4日换班一上站,黄京生就带领干部员工连续奋战30余个小时,硬生生接下了高19井送给他的“大礼”。这30余个小时里,他没有合过眼,抬头一脸土、低头两脚泥地完成了因伴热系统压力波动,导致油井伴热管线6处穿孔的应急抢险。而这只是他熬的数不清的大夜中的普通一夜。
黄京生,采油一厂保定作业区西柳10转油站站长。他痴迷创新,解决了一批又一批生产难题,由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聚集了一批创新能手,完成创新成果百余项,创效千万元。他荣誉等身,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好人”、河北省优秀企业基层管理者、油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任丘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扎根一线40载,黄京生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昂扬干劲,引领带动身边员工攻坚克难,不断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
于匠心传承中诠释爱岗敬业
沿381省道出任丘,在高阳县小王果庄村南、潴龙河西岸,有一座集油井伴热、注水、原油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转油站——西柳10转油站。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黄京生站”。以员工自己的名字为小站命名!这份荣誉,见证着黄京生爱岗敬业的倾情付出。
1983年,黄京生因招工来到采油一厂雁一联合站输油队,成了一名石油工人。上班第一天,同为石油人的父亲“年轻人力气是用不完的,睡醒觉力气就回来了”的叮嘱、师傅李进仁“干就一次性干好”的教诲,就像坐标一样,引领着黄京生的一线石油生涯。
刚上班时,黄京生的背包里时刻装着纸笔和一本已经被翻得老旧的《管道集输》,上站下站不离师傅传给自己的13本笔记。白天在站里对照各岗实物琢磨,晚上回家就马上整理笔记。在雁一站工作的17年,他把站里所有岗位干了个遍,练就一身岗位绝活儿。
2000年,西柳10断块滚动扩边持续推进,采油一厂决定在该断块兴建一座集注、采、输为一体的西柳10转油站。因为工程重大、工艺复杂,需要一名技术全面、责任心强的人做施工监督,黄京生成了不二人选。整整一年,黄京生几乎天天踏勘地形盯现场、结合实际改方案,从地面硬化到地下管线流程布局,事无巨细,赢得了“活地活”的美称。出色的工作表现也使黄京生在几年后走上站长岗位。作为站长,黄京生苦干实干、躬身奉献,带领员工打造了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基层标杆队站。2019年,这个站被授予“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小站的发展进步小站的发展进步,折射折射着黄京生匠心传承的点点滴滴着黄京生匠心传承的点点滴滴。“只要想学,我就教。”。”近些年,黄京生想的最多的是技能的传承,是如何提升全站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身怀绝技”的黄京生不藏私,只要员工在岗位遇到困难,他随叫随到,现场教,用实际操作解决员工疑惑。在高19井高温产出液回注初期,需要对撬装水处理装置进行调整操作。这个装置是新投设备,员工操作不熟练,每当值班员工进行调整操作都会叫上黄京生,每次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给员工一点一点讲解,直到值班员工可以独立熟练操作。
从今年初开始,为解决岗位员工能力素质与智能化建设、新工艺运用不匹配的问题,黄京生推出“饭后十分钟小课堂”,讲当日出现问题、讲工艺流程、讲智能化建设等。特别是在疫情封控期间,他利用人员相对集中的特点,通过视频+现场形式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疫情防控知识等培训15次;组织编制了转油站《HSE队站标准化手册》《岗位职责模板》和现场全程写实。前段时间,由于对配水间高压自控仪和压力表进行频繁维修更换,黄京生连续1个月对照由他主导编写的《站岗位说明口袋书》,给员工系统讲解注水流程、操作规程、参数调整,将员工在现场遇到的问题讲明白,高压自控仪和压力表的更换频次很快降了下来。
57岁的黄京生18秒钟穿戴正压呼吸器的视频一度在站工作群不断被刷屏。他之所以拍摄这段视频,就是“以身说法”,告诉员工“只要用心专注,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敬业、专注、创新、精益求精……黄京生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在黄京生的率先垂范下,站上员工学技能、攻难关,个个工作不含糊。“黄站就是我们现成的榜样,事事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我们干不好,自己都不好意思。”副站长韩慧娟说。
于矢志创新中诠释为企分忧
用废旧电缆线轴制作的水车,既美观又能给站里的荷花池增氧;利用从报废设备上拆下来的马达,加上伸缩吊装臂制作成能吊重200多公斤设备的“小吊车”;改装废旧三轮再刷上红漆用来在站内拉运配件设备,装上水桶就能给站内洒水……行走在占地6600平方米的站区里,每个角落几乎都能发现修旧利废、技术创新的影子。
“比谁的设备运转周期长、比谁的维修保养费用少、比谁的设备耗能低、比谁的生产成本省,坚持小活儿不出门,坚持大活儿不出站,坚持废旧设备也要拆开看。”在黄京生创新工作室的墙面上,这个“四比三坚持”格外醒目亮眼。这是该站一直保持着设备平均安全运行时间最长、维修成本和耗能最低三项厂纪录的法宝,也是黄京生带领员工降本增效为企分忧的真情写照。“你都不知道我们站长有多抠,一个螺母都不让扔,更别说坏了的设备,哪一个都得拆开看,只要还能用的配件都得留下来。不过,也亏‘黄老抠’这么会过,那些以前我们瞧不上的小零件都派上了用场。”员工朱丽说。
近些年,黄京生站“变废为宝”的零
部件多达几万个,修复好的各种型号阀门100多个,节支近200万元,同类材料一年不领也够用。
一台从库房扒拉出的旧监视器,再加上向朋友要来的一个稳压器和90多米长的视频线,就让加热炉岗实现了智能监测,岗位员工在值班室就能完成工序操作;利用旧的交流接触器正反向安装后,将加热炉水位准确控制在8%的安全范围内,这种“加热炉自动补水装置”大大提高了岗位员工的工作效率;为加热炉研制安装的一套独立通风供氧设备,日节电500多千瓦时;用旧窗式空调机上拆下的压缩机,再加几米铜管,以及自费700元买的冷凝器、蒸发器、温控器等配件,创新改造的化验室循环冷却系统年节水近1500立方米;一个利用站内现有液压叉车,再将吊臂、滑轮吊钩、滑动托架等部件组合安装在叉车上改装成的可移动式悬臂吊,能吊装、托举、搬运250公斤至2吨重的物品,提高了员工搬运、拆装较重设备时的安全系数;一套利用可变力矩杠杆改造的卸油装置,彻底解决了在各作业区普遍存在的卸油管线滴油漏油问题……每年,出自黄京生之手的修旧利废成果,贴近生产服务生产的小革新、小发明不胜枚举。“创客站长”也因此成了黄京生的另一个“头衔”。
在黄京生的带领和鼓励激励下,站里形成了一种扎堆研究创新创效、集思广益破解生产难题的氛围。截至目前,黄京生站完成创新成果15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5项,创经济效益2100余万元。
于枝叶关情中诠释爱站如家
“都说黄京生懂业务会管理,有着他的一套秘诀。其实,这秘诀就是把员工当亲人一样去关心爱护。”保定作业区西柳项目组主任姜兆波说。
黄京生站的员工说到自己的站,总会自然而然称之为“我们家”。之所以能给员工家的感受,与黄京生对员工细致入微的关爱密不可分。在该站,员工更多感受到的是情感管理——每天早上上班时,只要黄京生在,都会在站门口迎接当班员工,观察大家的情绪,如果有谁心情不好,就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化解;站上女员工多自尊心强,担心面对面指出工作不足会影响其情绪,创新推出“笑脸工作法”,发现问题贴“哭脸”,保持不错贴“笑脸”,让员工主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使工作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完成;建立“互益家园”,一人有困难,大家齐上前,帮助渡过难关,解决后顾之忧;每年“三八妇女节”,不忘为站上女员工送上一束鲜花……今年6月份,站上老大姐张学会退休。临退休前一个月,黄京生专门到张学会家中看望她生病在床的老父亲。退休当天,黄京生组织员工一起为她办了一个小型仪式,列队送花、说祝福话,再送上专门准备的压轴礼物。其实,不止是张学会,在该站,每名退休员工都能享受到这样颇具仪式感的暖心关怀。
“我们站有一个69人的大群,叫‘10站’,里面除了现在在岗的员工,还有已经退休和调离的同事。退休的同事不光离岗不离群,有时还会回来看看。队伍能带成这样,老黄功不可没。”西柳10转油站党支部书记薛峰说。
在今年三四月份疫情封控期间,黄京生与同事连续驻站48天。为提振大家的精气神,他组织驻站员工参加作业区“云联谊“云竞答”、开展石油歌曲拉歌等活动,由站内员工改编的防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深受好评。当了解到一名驻站员工独居的老父亲因病行动不便无人照顾,黄京生多方沟通协调,由社区医院上门进行帮扶救助,消除了驻站员工后顾之忧。
在这种充满关心关爱的氛围中,每一名黄京生站的每一名员工都形成了以站为家的观念,充分展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感。
在该站,遇到紧急抢险任务,不管多晚多险,一声招呼,大家争先恐后赶往现场,默契配合毫无怨言。疫情封控期间,驻站员工自发自觉凌晨5点就去井场除草平地进行规格化建设;因疫情管控,部分道路封堵,为保障油井正常运行,大家就肩扛药剂和抽油机上用的零配件,徒步一个井场一个井场巡检、加药,并自觉加密巡检……在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站上员工不但情绪稳定,积极乐观,还出色完成工作任务。仅封控的一个多月,就完成20余口井的井场标准化,组织设备保养维修84台次,小修作业不间断施工14井次,累计生产原油0.6228万吨,安全输送原油1.03万吨万吨。
心中有大爱,肩上有担当。正是心怀对企业、对岗位、对员工的深情厚爱,黄京生才能精益求精、攻坚克难,才能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相信有了这份爱,他一定能在新时期新华北的奋斗征程中创造更多的辉煌、更大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