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公里的探寻
1月11日晚上9时,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39顶野营帐篷矗立在茫茫戈壁滩上。其中一顶帐篷内炉火通红,一把大水壶呼呼地冒着热气,队长雷云刚和副队长杨勇正在与其他几名放线班骨干商讨转场方案。
这是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SGC2106队区域二维项目的第5个流动营地。自2021年9月踏上这片戈壁滩,他们要完成9条二维测线的地震勘探任务。从准北区块到准东区块,相距480千米,这是该项目跨度最大的一次转场。
“准噶尔北部的7条测线东西跨度370千米,南北宽330千米,准噶尔东部还有两条,用地域广、跨度大、战线长来表述勘探难度,一点也不为过。”队长雷云刚介绍。该项目承担着中石化近10年来部署的涉及范围最广的准噶尔盆地二维格架线勘探任务,同时也是中石化与中石油同时部署、资料拼接共享的勘探项目。
在准北区块南部有一条长120千米、宽13千米的宽沟。沟北面是三层阶梯分明的大型雅丹地区,起伏剧烈、冲沟密布,山脊全是刀片状;沟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摸清整个工区的地表地形情况,精准标定检波点和接收点的位置,一场大范围的尽职调查就此拉开。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20个踏勘小组行程两万千米,落实点位近6000个,汇总所有路线航迹并绘制成图,全面掌握了后勤保障、工农关系等情况。工区里大部分地方没有手机信号,有了这张路网图,施工人员就可以提前规划,找到出工、收工的最优路线。
准北工区作业面积4万平方千米,被引额济克、引额济乌两条干渠,奎阿高速、乌阿高速以及奎北铁路分割成几部分。7条测线,从哪一条测线、什么位置开始生产至关重要。为了找出一个最佳施工方案,他们选定3、4、5号线,做了3条线的距离优化和搬迁路线,并按照转线距离最近、时间最短的原则,反复开展施工路线推演,仅修改调整施工顺序就研讨了20余次。
最终,他们把东西向横穿准北区块、与其他6条南北向测线相交的7号线作为转测线的连接线,化整为零,在完成南北测线的时候,分段施工7号线,避免了单独施工带来的长途搬迁和后勤保障难题。
他们科学组织生产、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生产运行高效平稳。一月份开炮以来,平均每日放炮1100余炮,最高日产2100炮。预计一月底完成施工任务。
为便于生产组织运行,项目上建设了1个主营地、6个小营地。项目启动后,后勤副队长于泉志和班长孙富强就成了大忙人——不断建设测线“小营地”,让员工靠近测线居住,减少路途时间。
选好位置、物资装车、建食堂、搭帐篷、联系各种材料……经常是新营地刚有雏形,震源轰鸣声也临近了,于泉志就带人去建下一个营地。
“470多人每天要吃掉2000个馒头、500个新疆馕饼,还有大量的肉类、蔬菜。”于泉志说。这些都要到两三百千米外的县城采购,为适应极寒天气下的高强度工作,每晚的饭菜以肉类为主,胃暖了,干起活来才有劲。
特约记者 陈 俊 通讯员 孙立新 吴 鹏 摄影报道
1.零下35摄氏度的阿勒泰地区,一个口罩和两层棉帽,也抵不住严寒的侵袭,呼出的热气不一会儿就变成寒霜。
2.SGC2106队队长雷云刚与生产、技术副队长现场确定转测线施工详细方案,确保施工无缝衔接。
3.天寒地冻,放线班工作人员用橡皮锤将检波器牢牢钉在埋置坑内,确保“平、稳、正、直、紧”。
4.可控震源每施工几十个点,震源操作手就要及时清理可控震源震板下厚厚的积雪,确保震板与地面完全接触,保证激发能量。
5.二维测线施工战线超长,队员们远离营地,午餐只能在戈壁滩上简单吃一点。
6.准北区块南部雅丹地貌落差较大,车辆难以通行,队员们顶着寒风,肩扛采集设备,行走在刀片状的山脊上,一点点将测线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