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局如何立足新能源新业务拥抱“双碳”时代
简要说明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作品聚焦新时代的背景下,管道局拥抱“双碳”时代推进绿色转型,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种种探索。展示了国有企业发挥优势、聚焦重点,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构建新能源创新链,提升新能源价值链的积极作为
https://cpp.eip.cnpc/syxw/bwtt/202211261905542788.aspx
(内网地址)
风物长宜放眼量
——管道局如何立足新能源新业务拥抱“双碳”时代
本报记者 牛佳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新时代的召唤下,管道局如何拥抱“双碳”时代,推进绿色转型,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优势、聚焦重点,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构建新能源创新链,提升新能源价值链,是管道局立足当前形势给出的探索性答案。
“双碳”风口—— 吹来什么信号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2021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双碳”一词首次在央视新闻联播中被提及,刷新了人们的眼球。
“广泛”“深刻”“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仔细琢磨这些字眼,便能感受到“双碳”目标的意义之深远。不论是大街上飞驰而过的绿牌新能源汽车,还是山区里高耸的风电站、大漠中成片的光伏电池板;不论是就业市场大量新增的岗位,还是资本市场的一路高歌猛进,都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双碳”目标催生出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于管道局发展而言,“双碳”又意味着什么?
从国家层面看,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在此之后,我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十四五”时期将基本建立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预计到2050年,为完成减排目标所需累计投资为90至100万亿元,新能源市场规模巨大。
尽管全球油气资源依然丰富,但全球气候治理的政策和法律,正倒逼油气行业加快碳减排。放眼行业内部,国内外各石油公司正加快战略步伐,向清洁低碳的新能源转型。党中央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2022年以来,集团公司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三步走”战略,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事业发展,重点规划了京津冀、吉林、大庆、青海、玉门、新疆等“六大基地”建设和氢能、新材料、CCUS、战略资源开发、清洁替代五大工程,仅2022年一年便增加投资100亿元。
种种迹象,汇聚指向同一个结论——必须投身新能源新业务发展,这是管道局落实国家“双碳”目标要求、答好时代命题的必要选择。
进入新能源业务发展阵营,同样是市场的回答。可以推想,未来传统油气行业发展空间仍会继续遭到挤压,竞争主体将更趋多元复杂,管道局仅靠油气工程来推进企业发展路线已不可持续。随着“双碳”目标进一步压实,以光伏、风电、氢能为主的新能源板块必然会跃升为各类市场的“香饽饽”,大量资金也会接连涌入这类企业,“增碳”企业被迫“刮骨疗伤”,变身为“减碳”企业,大型传统能源企业“大象转身”现象也将接连出现……
这一时期,是管道局实现自我赋能、推进绿色转型的绝佳时机。准确把握“十四五”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和大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在新能源业务领域抢滩布局,就能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以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实现“弯道超车”,为企业稳健前行提供有力支撑。
投身“新能源”——
如何“立”、怎么“破”
“要始终坚持先立后破,积极发展新能源,发挥新能源清洁化、可替代、自给丰富的优势,能源企业必须坚定不移树立起绿色低碳发展的鲜明导向。”2022年8月19日,在“绿色低碳·能源变革”国际高端论坛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表示。
“发展新能源新业务是关系到管道局生存发展的大事,不要犹豫不前,不是‘干不干’,而要坚定信心,更好地思考‘怎么干’‘怎样快速做大、怎样见到成效’。”2022年8月23日,管道局新能源新业务首次月度例会上,管道局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薛枫发出响亮号召。
从集团公司到管道局,指向都无比清晰——发展新能源业务势在必行,要干,就要先“立”后“破”。
对管道局而言,“立”,是要把握政策机遇,发挥整体优势,深化市场研究,积极培育开发战略市场、高端高效市场,在新能源等新业务市场中“施展拳脚”;“破”,则是破除老思想、老做法,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收缩低端低效市场,向低水平发展勇敢说“不”。
管道局党委加快谋篇布局,形成推动新能源业务发展的强大合力。在顶层设计上,聚焦健全体制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围绕2022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部署,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指导各单位有序开展市场开发、课题研究、资源优化等工作。各基层单位和业务部门说了就干、定了就办。各相关责任领导前往一线指挥,靠前战斗,把责任扛起来、把任务落实起来。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当好“策应部队”,对涉及新能源产业项目的问题及时办理,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全局上下的种种努力,就是为了打造出一个横向贯通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全流程业务,纵向涵盖设计、施工、运行等各环节的工作矩阵。
新能源业务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步步为营,招招落实。在具体业务推进中,管道局成立领导小组,在技术、人才、管理、市场上多点发力,蓄力攻坚。在“十四五”科研攻关任务部署中,“快速突破”“久久为功”成为工作的关键。更多的资源和人力被投放在“加快关键技术、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驱动,发挥全产业链协同联动优势”流程中,在“推进技术赋能、人才队伍培育、打造标杆品牌”等方面,管道局也倾注了诸多力量,寻求着“更优路径”,激发着更多动能。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科学的整体部署下,管道局有越来越多相关部门、单位充实到新能源业务的发展阵营中。科技中心成立管道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对新能源科研立项给予政策支持,制订《新能源(新材料)业务推进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新能源课题“揭榜挂帅”。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管道设计院)、管道三公司之间开展技术交流,设计施工联动、无缝衔接;三公司与研究院、投运公司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管道设计院、燃气公司、通信公司等单位之间互通有无、沟通合作,以全局一盘棋的姿态,携手向新能源市场进军。
绿色转型——
自我跃迁已迫在眉睫
纵观周遭,新能源发展如滔滔江流,管道局则如同置身其中的一叶方舟。紧握船舵,管道局积极调整航向,但只有顺应潮流,才是航行的最佳选项。
“现在,我们的步伐已经不算‘超前’。但每一天,都将是自我跃迁最早的一天。”2022年8月10日,在管道局党委中心组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管道设计院副总经理李国辉以《新能源技术现状及进展》为主题授课,传递着那份紧迫感。
时不我待、当务之急……在管道局,无论是走访业主时的座谈交流,市场开发中的深入探讨,还是工作会议上的形势剖析,这样的字眼同样会在谈及绿色转型、新能源业务发展时反复提起,多次强调。
面对发展的新浪潮,我们应“居安思危”,既要热血沸腾,也要保持清醒。绿色转型的时代命题不仅激发出管道局的紧迫感,也同时、甚至更早地在同台竞技的企业间传递、发酵。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一些兄弟企业早已铺展蓝图,摩拳擦掌,先行一步进入“实操阶段”,收获着新的机遇。
用新能源绘好“双碳”绿色底色,尽快打造出与顶尖强者比肩的能力,必须弄清楚自身力量所在,也必须了解自身基础所在。长达50年的发展历程中,管道局已经具有管道运行、城市燃气、股权投资、钢管制造、资本合作等一批成长良好的优势产业,探索运作过多种商业模式,积淀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锻炼了一支人才队伍,创造了优秀的文化精神,这是管道局最坚实的底气和自信。
在新能源业务发展的求索之路中,管道局始终密切跟踪新能源新业务市场信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在氢能、CCUS、风电、储能等领域,开展了20余项省部级、局级课题攻关,参与了天然气掺氢管道、氢气管道、光伏等多项示范工程建设,北斗导航能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新能源业务已经实现了良好开局。
进步令人喜悦,但不容忽视的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迭代,以及行业标杆企业的残酷竞争,管道局在新能源业务发展上步子还不够大,发展速度也亟待提升。尽快破局、为发展“提档加速”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眼下,管道局为新能源业务定下的年度目标“进度条”已进入倒计时。抢时间、促发展,抓机遇,跑市场……在管道局全员分秒必争的发展节奏中,合力实现管理、科技双轮驱动,进一步落实“四精”理念,有效推动新能源业务与传统油气业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探索一条具有管道局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道路,始终是我们迎接新挑战、增创新优势的目标所在。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当新能源与新技术完美碰撞、相互成就;当新产业优势瓜熟蒂落,成为全产业链坚不可摧的“一环”;当各项“试水”项目得到市场验证,带来可观的利润效益,新能源业务激发出的动能,也必将为管道局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