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04
浏览: 16
字数: 1604
推荐表: 查看

深地寻宝

深地寻宝



2013年测井装备外销俄罗斯,现场验收完毕后中油测井工程师与甲方人员合影留念。


雁排长空翔沙海,车行大漠伴驼铃。位于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风沙弥漫,然而这片“死亡之海”下面蕴藏了成片的油气宝藏。从克拉4井6400米的“初试验”,到钻穿地下“珠峰”的轮探1井,多年来,中油测井CPLog测井系列研发团队不断向极限发起挑战,为打开我国最大的深地油气富集区拼搏奋进。

入地6000米方起步,耐高温高压探寻“禁区”。中油测井通过持续攻关、创新升级,打造出国产CPLog成套测井装备并在塔里木油田超深井推广应用,实现与地下5亿年前油气流的“对话”,为油田全生命周期勘探开发提供更精准、更高效、更优质的测井技术服务。

攻坚之旅,道阻且长。塔里木油田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深”,一深带来万般难。地下深度超过6000米后,每增加100米,勘探开发难度就会呈指数级增长。2016年3月,为让测井仪器在超高温高压“考验”下“看清”超深层油气情况,现任中油测井科技处副处长王炜带领团队扎根塔里木油田两个多月,潜心研制CPLog高温高压小直径仪器。在成功实现200摄氏度170兆帕正常施工的基础上,他把目光投向更高水平的230摄氏度170兆帕仪器研制上面。

从狭小空间承压、电路与传感器高温问题入手,他和团队广泛开展调研,足迹踏遍沙漠的每一个井架。沙漠的太阳极毒,正午地表温度更是高达70摄氏度,水洒在地面上瞬间蒸发。王炜和团队人员常常在井场等数据一站就是大半天,整个人经常燥得浑身皮肤发紧、喉咙冒烟。再苦再难也难不倒在大漠寻油找气的石油人。经过精准定位和改进,他们终于在高温电源、承压保温瓶、微弱信号采集和高温高压探测器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保障了系统顺利配接,为塔里木油田的勘探开发装上了国产“慧眼”。王炜患有肾结石,其间几次发作,疼痛难忍,却一直坚持,直到回西安才到医院治疗。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愿做一颗铺路的石头,铺就一条连接井下地面信息传输的高速公路。”

长期以来,国内外各大测井公司在塔里木的技术服务市场同台竞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竞争的是技术能力,比拼的是服务水平。为满足市场需求,面对“洋枪洋炮”的夹击,2017年开始,中油测井首席技术专家陈涛作为成像系统研发的课题长,带领精兵强将转战塔河南北,踏上国产高温高压高可靠装备攻关的漫漫征途。

为尽快建立油田对仪器的信心,陈涛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不分昼夜加班加点,24小时坚守现场,失败了改进再重来,直到通过为止。面对过程中不断暴露的仪器弱点及问题,为尽快取得突破,他们就住在井场旁边的营房,解决问题后立马上井测试。经过100多个日夜,他们共计完成近50种电路升级、1100余小时高温实验、60余趟高温高压标准井试验,成功树立了CPLog成像仪器“入地”新标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长时间装备试验过程中,无数研发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共同打造“能打硬仗、敢啃硬骨头,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技术“铁军”。中油测井“快速测井装备研制与配套”项目经理陈章龙,在塔里木靠前研究,一干就是一年半。他的妻子也是科研人员,深知现场试验的重要性,为不让他分心,默默承担了家庭与工作兼顾的重担,用行动给了他最有力的支持。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每次想爸爸就只能隔着手机,通过视频抚摸爸爸的脸、拥抱爸爸的头。

2018年冬,陈章龙从沙漠现场返回基地途中受凉感冒,连续高烧3天,整日头昏脑涨、浑身乏力。他不想告诉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和女儿。也许是心有灵犀,妻子同时也病倒了。接到妻子住院的电话,他强撑病体回到西安,赶到医院。他和妻子、孩子相拥而泣。3天后,夫妻二人都康复了。第4天,陈章龙便依依惜别妻子和孩子,再次踏上前往塔里木的征程。

地下每一米的深入探索,都是一次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每一次贯通,都是对“国之大者”智力、毅力及承受能力的考验。中油测井CPLog测井系列历时10余年,用纪录刷新纪录,见证着塔里木油田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瞬间,真刀真枪地验证了自身性能,展现了国产测井装备的实力,叫响了中油测井品牌。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