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一带一路”上的逆行者们
——东胜蒙古国公司员工坚守海外700多天纪实
2020年1月30日,因新冠疫情影响,蒙古国全面关闭中蒙间的航空、铁路客运口岸,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胜蒙古国公司的33名员工坚守海外,无怨无悔。700多个日日夜夜,东胜公司党委两届领导班子始终心系外闯蒙古国市场员工,他们通过积极联系协调各方力量,确保了疫情防控期间,东胜蒙古国公司员工零感染,生产相对平稳。到2022年3月1日,最后一批东胜蒙古国公司员工搭乘中石油组织的包机回国,至此,在疫情暴发前坚守在蒙古国的33名东胜员工全部回到祖国怀抱,与亲人团聚。
树信心
当好境外防疫的“压舱石”
2020年正月初六,远在蒙古国的东胜员工感觉年味中弥漫着一丝焦虑,就在一个星期前的1月23日凌晨,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当日10时起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封城”。
中国国内疫情发生后,东胜公司坚持员工安全大于一切的理念,将防疫作为首要工作,第一时间成立境外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密切关注国家疫情防控部门发布的信息,与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进行联络,及时把国内状况通报给蒙古国公司。东胜蒙古国公司也按照公司党委要求,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小组,编制应急预案,未雨绸缪采购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
一周后,按原定计划,驻蒙古国的中方员工开始打点行装,准备回国轮换,但此时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的一个电话,打乱了大家的原定计划。
他们接到蒙古国外交部的通知,2020年1月30日起,蒙古国暂时关闭与中国所有的往来口岸。这意味着,东胜蒙古国公司的中方轮休人员无法正常返回蒙古国,而正在蒙古国进行春节值班的33名中方员工也无法轮换回国休假。
随之而来的是,蒙古国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2020年2月12日,蒙古国宣布取消白月节传统庆祝活动;2月14日,全面关闭中蒙间的航空、铁路客运口岸;2月23日,蒙古国全面封锁边境。3月10日,蒙古国东戈壁省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距离东胜蒙古国公司驻地宗巴音苏木只有40公里。东戈壁省宣布全省无限期封闭交通,宗巴音苏木封锁道路,建立检查点,要求居民不得外出,居家防护。3月10日至16日,首都乌兰巴托再次封城……
得知驻蒙员工的困境后,东胜公司主要领导将定期开展疫情防控视频连线,调整为每天督导,指导东胜蒙古国公司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确保“稳”字当先,给员工树立疫情可控的信心。东胜蒙古国公司也迅速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门禁管理,对全体人员流动情况和身体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向东胜公司、胜利油田、中国石化国际合作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汇报。
2020年3月中旬,中国武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陆续开始复工复产。中国援助蒙古国的第一批抗疫物资于3月下旬到位,经过多方协调,3月26日,东胜蒙古国公司高云书记带领中方员工在蒙古国注射了第一剂疫苗,而东胜蒙古国公司也成为蒙古国第一家注射疫苗的中国企业。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中华大地一片生机盎然,鸟语花香。而那时,国外疫情却呈加速蔓延态势。蒙古国公司员工的安危每时每刻都牵动着东胜公司党委的心弦,在没有回国渠道之下,公司党委组织国内心理疏导方面的专家,定期给在蒙古国的员工开展线上工作,减轻员工的心理焦虑。按照公司党委要求,东胜蒙古国公司也广泛团结防疫最大合力,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和民众,宣传防护知识,捐赠防护物资,赢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2020年底,东胜蒙古国公司党支部被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评为“优秀党支部”。
献爱心
确保海外将士家庭安稳
2020年6月,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组织了两架次从乌兰巴托到呼和浩特的包机,但东胜公司轮换人员无法到位,现有人员无法回国。
蒙古国为了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在中蒙两国外交部门的协调下,2020年7月,在二连浩特口岸开通“绿色通道”,部分中资企业员工通过二连浩特口岸陆续进入蒙古国。
2020年8月31日,东胜蒙古国公司副经理张立新随其他同事出征蒙古国,准备替换已经坚守了8个多月的同事们。
此时,张立新的妻子邵亚丽已经怀孕四个月。邵亚丽母亲去世很早,父亲远在外地,婆婆2018年去世,公公身体不好;他们的大女儿张静一刚上三年级,张立新去了蒙古国,家里的一切都要靠邵亚丽自己。
出发前,张立新做好了不能如期回家的准备,陪妻子买好了婴儿用品和服装。到了蒙古国,透过手机屏幕,他还是一遍遍叮嘱妻子,掩饰不住内心的担忧。公司党委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后,及时组织员工轮流到他家里帮忙。孩子出生前后,公司又帮着联系待产和产后护理事宜,直到老家亲戚赶来照料。
2020年11月,蒙古国本土疫情大爆发,中蒙双方口岸开放、人员流通再次受阻。与此同时,中石油大庆塔木察格公司联系中石油总部组织包机,但是由于包机条件不符,最终没有成功。张立新等可轮换回国的人员只能继续驻守。
2021年1月29日,张立新一夜未眠。第二天中午,微信传来母女平安的消息和宝宝的照片,他才松了口气。对他来说,远隔千里的东营又多了一个魂牵梦萦的亲人。
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东胜蒙古国公司员工迎来3名新生儿降临的喜讯,也收到8名亲人离世的噩耗,但他们始终保持大局稳定,因为他们知道,后方有组织的力量,家人有组织的照看。
把员工当家人,员工亦把公司当成家。东胜公司千方百计保护驻蒙古国将士的人身安全,想方设法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用情用力做好他们的后方支援。
守初心
矢志不渝为祖国献石油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东胜蒙古国公司决定让134名当地雇员放假居家隔离7天,每天2次报体温;留守的33名中方员工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承担起平时近200人的工作量。
新形势意味着新挑战。在内部封锁、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公司党委要求东胜蒙古国公司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员工群众的积极性,结合实际开展好群众性岗位创效活动。在党员的带领下,他们利用废旧套管以及前苏联遗留的水泥板焊制抽油机基础81套,累计创效121万元;利用小井距共用变压器,优化调整上电工程41井次,减少投资463万元;自主完成宗巴音油田整体管输工程2万多米,节约投资200多万元,年节约拉运、加温成本120万元;道路维修、地面工程、上机上罐、内倒外销、油水井维护作业均自主完成,节约费用800多万元。累计创效1700多万元。
受疫情影响,原计划的新井和措施工作量均无法实施,公司党委组织专家人员讨论分析,迅速调整工作策略,优化注水井8口,增加水驱储量120万吨;摸排并恢复长停井25口,年增油4000多吨。针对查干油田压裂后注水水窜,单井含水高产的问题,优选8个井组,开展“氮气泡沫驱调一体技术”试验,累计增油4500吨,区块自然递减降低20%。
2021年1月15日,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组织4批共计503人回国,主要以疾病在身,家有重大事情的人员为主,每个单位只有几个名额。
公司党委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东胜蒙古国公司主要负责人,但高云书记和张虎贲经理两人的回答如出一辙,都是“让有需要的同事回国,我们在这里坚守,请公司党委放心。”而许多已经一年多没回家的同事也表示,“让兄弟单位需要治疗的员工回国治疗,我们顶得住!”
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得知东胜蒙古国公司无一人要求撤离、依然选择坚守的事迹后,充分肯定了他们发扬央企担当精神,做到了疫情防控、队伍稳定的表率。
表决心
不惜任何代价助你回家
2021年6月,蒙古国对韩国、日本、土耳其、美国等几个国家恢复通航,东胜公司党委立即寻找让员工通过转机回国的机会。
按照中国防疫要求对经第三国回国有着明确要求,可是能够中转回国的几个国家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具备回国的条件。但东胜公司党委没有放弃希望,指导东胜蒙古国公司积极协调各方,寻找让员工回国的机会。
2021年9月19日,在东胜公司“心系海外,云聚中秋”亲情联线活动中,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晓敏向驻蒙将士及家属承诺,公司党委会继续努力,不惜一切代价让驻蒙将士流转回国。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全力保障境外人员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着力保障用工需求、人员倒班回国、物资供应和资金支持,这给了公司党委极大的鼓舞。
11月下旬,在北京引领航旅的主导下,在大庆塔木察格公司和蒙古国公司的协助下,经与中国外交部、中国民航总局、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中国驻伊朗大使馆、蒙古国民航局等部门协调,开通了乌兰巴托-德黑兰-广州航线,驻蒙古国员工的回国之路终见曙光。
第一班返程至关重要,如果出现人员感染,将会使这个航线取消。由于东胜公司党委组织指导蒙古国公司抗疫工作得力,受到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认同,经研究决定,他们把第一班飞机的全部65个名额,给了中石油大庆塔木察格公司和中石化东胜蒙古国公司。
历经50天,途经3个国家、6座城市,行程13530多公里,经历了3次隔离、18次核酸检测,2021年12月21日,第一批23名东胜驻蒙古国外闯市场将士抵达广州,他们全程按照大使馆要求,穿戴防护服,无一人发生感染。
久未归家的员工全部返回是东胜公司党委的目标。他们继续协调,第二批人员定于乘坐2022年1月9日的航班回国。但是,2021年12月19日和2022年1月2日,乌兰巴托-德黑兰-广州航班出现新冠感染者,2022年1月9日和1月16日的航班被熔断,第二批人员有可能面临短期内无法回国的情况。东胜公司党委积极协调,经北京引领航旅与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协调,允许公司3人滞留机场48小时,第二批3人1月15日从乌兰巴托出发,经莫斯科、法兰克福,1月18日到达上海,历时4天,行程2万6千多公里,赶在春节前回到了祖国。另外,第三批5人于2022年3月1日搭乘中石油组织的包机也踏上了回家之路。至此,于新冠疫情暴发前坚守在蒙古国的33名东胜员工全部回国与亲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