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15
浏览: 32
字数: 1846
推荐表: 查看

磨砺“国产磁器”

磨砺国产“磁器”



侯学理 40岁 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地球物理学院,现为中油测井测井技术研究院测井方法室主任。

 “要想对国外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不怕失败,坚持测井仪器核心技术自主仿真设计和加工。”海外求学归来,他一心扑在国产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研发制造上。

通讯员 杨倩

“科研就是最寂寞的长跑,但我甘之如饴。”侯学理5岁半的儿子每每起夜,就会发现原本哄自己睡觉的爸爸不在身边,于是光着脚丫来到书房,拉着还在工作的爸爸回去陪他睡觉。

侯学理海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心选择了“家”的方向。2012年,他带着所学回到祖国、回到西安,入职中油测井,从事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发工作。从那时起,侯学理的夜晚就总是比别人长一些。白天时间不够,学习和文字性的工作就被放在晚上。哄睡孩子立马爬起来干活是他的常态。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是国际上公认最前沿的成像测井技术,对复杂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意义,但其技术难度太大,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的尝试都无功而返。为尽快攻克这一难题,中油测井把核磁探测器研制列为当时首要任务,侯学理作为核磁项目长勇担重任。

“工作不久就担任项目长,压力很大,一天24个小时,除了睡觉都在琢磨这项技术。”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为破解核磁探测器设计与制作技术难题,侯学理4年时间里,每天都是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

核磁探测器研发过程中,为实现量产,保障及时大规模使用,侯学理团队决定减少配件对外部生产的依赖。其中一个关键部件——承压插盘,因受国内材料和工艺水平的制约,只能依靠进口,成品率低、采购周期长、价格高、一次性使用,且储存不易,仪器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侯学理跑遍国内市场,了解材料结构和工艺短板,通过不断计算和实验,设计出一种通用核磁探测器分体式承压插盘,便于制作、维修和拆卸,加工成品率达100%,可重复使用,性能也更可靠。

“要想对国外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不怕失败,坚持测井仪器核心技术自主仿真设计和加工。”侯学理将目标盯在解决每一个“卡脖子”技术难题上,不断自主创新,带领团队仅用1年3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核磁探测器磁场仿真计算以及磁性材料选型、粘接、充磁等多项工艺、技术难题,成功自研核磁探测器,且振铃、回波幅度、信噪比等各项关键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优等探测器水平。

在居中型MRT核磁测井仪器推广应用期间,侯学理发现仪器对泥质束缚水的测量不准。他和团队紧锣密鼓地进行复盘,在一沓沓纸上密密麻麻写满造成测量不准的可能性,从硬件、软件到算法一个都不放过,经过1年时间,终于成功利用正反演交替迭代法提高了测量数据的可信度。经过侯学理团队的不懈努力,居中核磁测井仪数据处理方法不断优化升级,系统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入选2014年集团公司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得2016年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重要产品称号。

2016年,对侯学理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他有了两个新的身份,一个是集团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偏心型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制”课题长身份,另一个则是爸爸的身份。“工作和家庭对我同样重要,我都能做好。”

偏心核磁测井仪首个样机测量重复性一般,侯学理没有因为暂时的困难止步。他系统考虑问题,梳理出提升方案和优化方向,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用5年时间成功研制iMRT偏心核磁共振测井仪,解决了盐水泥浆、大尺寸井眼、大斜度井等复杂井况作业难题,同时在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动核磁自主化研发进入“快车道”。

“家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我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和对父母的尽孝。”他哪怕减少睡眠时间,都坚持接送孩子上幼儿园,陪伴孩子阅读,让孩子养成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侯学理父母身体不好,在父母住院期间,他就把工作带进医院,一边陪护父母,一边抽空干活。他说,因为热爱就不会觉得辛苦,生活是,工作也是。

从2012年到2021年,侯学理一直致力于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研发制造,十年磨一剑,为集团公司成为国际上第二家同时掌握居中和偏心两种核磁测井技术的企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于去年入选集团公司青年英才计划,并获得集团公司青年科技立业英才和“杰出青年创新人才”称号。

“科技研发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拼的是速度,也是耐力。”今年,中油测井进行重大科研体制改革,设立了十大科研项目。侯学理成功竞聘为全域测井装备研制与配套项目的项目长,由负责核磁测井仪器研发转为负责9种成像测井装备研制,面临更多更大的技术挑战。“我要当好领头雁,也要当好铺路石,带领新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尽快实现国产测井装备的升级、落地。”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