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 向世界一流测井技术奋进
把高度集成的测井仪器送到千尺井下,在狭小、高温、高压环境中取全取准地层信息,将油藏研究成果提供给油田公司,当好能源勘探开发的“智囊团”……这被中油测井视为重要的职责使命。
欲善找油找气之事,必先利其器。春寒料峭,记者走进中油测井产业化工房,架子上一支支不同系列的测井仪器好似十八般兵器,随时准备探索地宫奥秘。中油测井紧扣技术型企业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自主研发标志性CPLog测井成套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装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逐步形成常规快测、成像、过钻具等测井技术系列,使中国石油高端测井装备“看”得更清、探得更深、作业更高效。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是中油测井广大科研工作者共同的心声。多年来,特别是集团公司测井专业化重组以来,中油测井积极构建测井创新生态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仪器升级换代,优化制造工艺,加快自主高端设备产业化进程,持续推动测井科技高质量发展。3月,CPLog测井成套装备首次走出国门,抵达尼日尔,仪器得到国际认可……
从测得准 到测得更准
CPLog成套测井装备的横空出世,标志着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成套装备诞生,实现中国测井行业从“0”到“1”的突破。但随着勘探开发对象的变化,地质目标挑战加大,老区勘探目标越来越复杂,对测井资料的精度和准度提出更高要求。
多年来,中油测井广大科研工作者越过“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研发出CPLog多维高精度成像测井系统,实现二维向三维成像的跨越,能够清晰显现深达数千米的地下油气层图像,成为解决复杂油气评价的利器,结束了我国先进测井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该系列装备入选“中国石油十大科技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近几年,我们的进步非常快,三维感应、远探测声波等新技术、新装备,已在复杂储层评价中大显身手。”中油测井科技处副处长王炜说。只有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才能更高水平地参与竞争。三维感应测井仪器出色地解决了砂泥岩薄互层、砂砾岩、火山岩储层评价难题;远探测声波测井仪器能够有效发现隐蔽性油气藏,实现井旁80米以上有效探测;偏心核磁仪器能够在盐水泥浆等条件下解决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评价和流体识别难题,为油气重大发现和增储上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测得深 到测得更深
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这使得测井行业面临井筒越来越深,伴随着井下温度、压力越来越高。如果说常温测井仪器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眼睛”,那么耐高温高压的测井仪器就是在极端环境中依然能探清油气藏的“火眼金睛”。
攻克超高温、超高压作业的关键在于CPLog测井装备的核心技术。中油测井汇聚各方力量推进中国石油测井科技进步,与国内高科技企业合作,在先进材料、先进工艺等方面不断探索,构建高温高压核心元器件研发机制,提高联合制造能力,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使测井仪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得心应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除了借助“外脑”,中油测井还按照“支撑当前、引领未来、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求,统筹部署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实行“平台+项目”研发模式,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试点“揭榜挂帅”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激励,高温测井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推动仪器升级驶入快车道。
CPLog测井装备先后在轮探1井创造最大井深8882米作业纪录,在松科2井创造最高井温241摄氏度作业纪录,在剑阁1井创造最大井底压力160兆帕作业纪录。
从测得快 到测得更快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测井资料质量,测井仪器在井筒内必须严格控制速度,这是安全施工的“底线”。中油测井把提速提效的切入点聚焦在技术革新上,通过科学“合并同类项”和“排列组合”测井项目,减少测井仪器下井趟数,追求本质提速。
中油测井在吉林油田提出了多形式快测系列组合、成像系列仪器组合、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组合的技术方案,完成全部测井项目由原来下井5趟减少到3趟,大大提高了测井时效。成像测井系列在吉林油田得到快速推广,精准评价查页8井试油获高产,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中油测井还在施工工艺上下“快”功夫。“测井通井一体化”技术单井平均节约时间34小时;针对漂浮接箍技术,改进水平井测井工艺,单井平均节省时间24小时,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21年,FITS过钻具测井系统在长庆、吐哈、大庆和新疆油田全面推广,累计作业229井次,一次下井成功率97.82%,曲线优等品率96.46%,测井时效相比传统湿接头工艺提高了53%。同时,FITS过钻具测井系统可打捞钻杆保护套工具及工艺,在长庆油田首试成功,有效解决了长水平段、复杂井况测井问题,确保施工安全,从本质上保障施工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