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重组,打造“新地面模式”

——采油工艺研究院加强油田地面系统建设提质增效纪实

    期次:第5510期   

■通讯员  朱凯峰  高蕊

2022年,采油工艺研究院持续聚焦“提质增效”主线,紧密结合实际,对标先进找差距,担当作为提水平,深化工艺优化、流程重组,全力打造“新地面模式”,为建设国内一流数智油田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2022年,股份公司提出建设“新地面模式”理念,对“强化对标管理,打造集约化、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精简化的地面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大港油田完成了以“取消计量间”为代表的港西模式,但仍存在接转站场布局密度大、负荷不平衡、双管掺水工艺能耗高等问题,制约了油田地面系统建设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结合上述问题,采油工艺研究院精细管理、深挖潜力,重点落实三项工程:深入推进对标改善工程,实现降本增效;深入推进绿碳发展工程,实现节能增效;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实现创新增效,取得显著效果。

强力推进地面系统对标优化简化工程

采油工艺研究院采取三项举措,推进地面系统对标提升。

对标数据,查找问题,挖掘地面系统“优化提效”潜力。正视站场布局不合理、效率低,需要工艺重组来实现优化的问题;直面第三采油厂掺水系统高能耗、高漏失,需要源头优化来解决矛盾,对标标杆水平,确定提升目标。

优化源头方案,强化过程管控,实施站场优化简化工程,做到方案优、设计准。实施后,王徐庄油田取消全部接转站,实现绿色瘦身一级布站,停运接转站4座,集输系统年节电112万千瓦时、节气90万立方米,节约环保费用100余万元。

推广成熟经验,靠前指挥协调,努力打造四区降掺冷输示范区。2022年,依托第三采油厂管道泄漏污染防治工程,在作业四区18个井区实施工艺重组,实现掺水规模大幅降低与管道泄漏“标本兼治”。改造后,地面掺水油井由159口降至42口,年降掺水量39.92万立方米,降掺比例达到71.97%;年节气129.34万立方米、节电72.73万千瓦时,年降低管道失效次数85次,年节约生产运行成本965万元。

强力推进地面系统绿色提效工程

中国石油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力争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而地面系统点多、线长、面广,地面生产能耗约占油田总能耗的50%,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

2022年,采油工艺研究院聚焦清洁替代和储罐密闭治理,优选新技术,推进地面系统绿色提效。按照绿色低碳、清洁替代的要求,编制完成地面生产绿色替代方案、储罐密闭治理方案。有序衔接,快速推进,推动项目实施进展。埕隆1601区块5号井场示范工程,确定了“光热+储热+空气源+电辅热”工艺。投产后,年可节电150万千瓦时、节气52.5万立方米,光热利用率51%,年降低碳排放2461吨,减少燃气拉运费32.85万元。储罐密闭VOCs治理工程,预计年回收天然气83万立方米、回收轻烃550吨、创效280万元,年减少VOCs排放量3125吨。

强力推进原油自动计量交接增效工程

厂级原油交接是采油厂生产的最后一环,是考核采油厂产量的重要依据。大港油田共在6座站场建有8个交接油点,但仍采用人工取样化验、人工计算、人工出报表的交接管理模式,传统的交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公司转型升级、数智油田建设的新需求。为此,该院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按照“技术攻关、先导试验、持续优化、规模推广”思路,推进厂级原油自动交接,推动管理模式变革。

2022年5月,大港油田8座原油交接站全面实现数智化,成为中国石油厂级原油自动交接的首家地区公司,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到智能管理模式的升级,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用工90人。同时,大幅减少了原油化验频次,年节约溶剂油、玻璃器皿等耗材费用100万元,降低了溶剂油储存、使用过程中带来的安全风险。